端本正源
读音
duān běn zhèng yuán
含义
- 端:端正,使不歪斜。
- 本:根本,事物的基础或根源。
- 正:纠正,使符合标准。
- 源:源头,事物的起源。
整体含义:从根本上进行整顿和纠正,使事物回归正确的轨道。比喻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使事情走上正轨。
典故
- 《后汉书·崔寔传》:
“凡天下之所以不理者,常由人主承平日久,俗渐敝而不悟,政浸衰而不改,欲整饬之,必端本正源。”
意思是说,国家治理不善往往是因为统治者安于现状,未能察觉社会弊端,若要整顿,必须从根本入手。 - 《宋史·朱熹传》:
“为学须端本正源,而后可以循序渐进。”
朱熹强调做学问要从根本入手,打好基础,才能逐步深入。 - 《资治通鉴》:
“治国如治病,必端本正源,方能见效。”
比喻治理国家如同治病,必须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才能取得成效。
近义词
- 正本清源:从根本上整顿,使事物回归正轨。
- 拨乱反正:纠正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 追根究底:深入探究问题的根源。
- 返璞归真:回归事物的本质状态。
反义词
- 舍本逐末:放弃根本,追求次要的东西。
- 治标不治本:只解决表面问题,不触及根本。
- 本末倒置:把主次关系弄反了。
- 敷衍了事:随便应付,不认真解决问题。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老师告诉我们,学习要端本正源,先打好基础,才能学得更好。
- 爸爸说,整理房间要端本正源,不能只收拾表面。
-
小学高年级:
- 解决数学难题要端本正源,先理解基本概念,再逐步推导。
- 环保问题必须端本正源,减少污染要从工厂排放抓起。
-
初中:
- 历史老师强调,研究历史事件要端本正源,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 政府出台新政策,旨在端本正源,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
-
高中:
- 治理腐败必须端本正源,完善监督机制才是关键。
- 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端本正源,优化管理结构。
-
大学及以上:
- 哲学研究往往需要端本正源,探究人类思维的本质。
- 社会改革不能只靠口号,必须端本正源,从制度层面入手。
错误用法
-
误用为“表面整顿”:
- ❌ “公司只是换了几个领导,就说要端本正源。”(实际只是人事变动,未触及根本问题。)
- ❌ “他把书桌擦了一遍,自称端本正源。”(整理表面并非从根源解决问题。)
-
误用为“简单调整”:
- ❌ “减肥要端本正源,所以我今天只吃一顿饭。”(节食是短期行为,非根本解决。)
- ❌ “他端本正源,把错别字改了几个。”(改错别字是细节修正,非根本性整顿。)
-
误用为“彻底否定”:
- ❌ “他认为旧制度一无是处,必须端本正源,全部废除。”(端本正源强调修正而非全盘否定。)
- ❌ “她端本正源,把以前的作业全扔了。”(扔掉作业并非从根源改进学习。)
正确理解:使用“端本正源”时,应强调从根本、源头进行系统性调整,而非简单修补或表面改动。
你可能感兴趣
端本澄源
端本澄源是一个成语,意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澄清源头。典故源自《左传·昭公九年》,用来形容治理国家和处理问题的根本之策。该成语强调要从根源上入手,去除无关紧要的表面现象,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近义词包括追本溯源、正本清源等。反义词为舍本逐末和治标不治本。在企业、环境、教育、政治等领域中,端本澄源都有广泛应用,强调从源头解决问题。错误用法是忽视根本问题只关注表面现象。
拔本塞原
拔本塞原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á běn sāi yuán。其含义是彻底破坏自然环境或事物的根基和本质。典故出自《汉书·王莽传》,描述了王莽为了扩张领土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行为。拔本塞原表示一种破坏根基和本质的行为,其近义词有根深蒂固、溯源追根、斩草除根等。反义词包括顺其自然、守本分、扶植根基等。文章同时指出拔本塞原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注意语境和含义,避免误用。拔本塞原的行为会导致环境恶化和人类生存的危机,因此我们需要保护环境,避免采取拔本塞原的短视行为。
除恶务本
“除恶务本”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ú è wù běn。它的含义是强调在消除邪恶的同时,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彻底根除其产生的根源。该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古籍,强调治标治本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对于解决问题的智慧和思考方式。近义词有治本清源、斩草除根等,反义词有治标不治本、姑息养奸等。在治理社会问题、环境污染、教育问题、犯罪问题、企业管理、网络环境、食品安全、环境破坏行为、城市规划和个人成长等方面,都应该除恶务本,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错误的用法是只注重表面问题而不去寻找问题的根源,违背了除恶务本的初衷。
拔树搜根
拔树搜根的读音为"bá shù sōu gēn",这个成语用于形容追查到底、彻底追究的态度和行动。它不仅关注表面现象,更注重深入挖掘事物的根源和背后的真相,体现了不畏艰难、追求真相的精神。拔树搜根的近义词有追根究底、刨根问底、寻根究底、追本溯源等。反义词则包括敷衍塞责、浅尝辄止、半途而废、浮光掠影等。
绝薪止火是什么意思
“绝薪止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ué xīn zhǐ huǒ,意为断绝柴薪来使火熄灭,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彻底消除祸患的根源。该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军事策略和战争智慧,强调从源头上杜绝问题的重要性。其近义词包括斩草除根、釜底抽薪和根除病源等。而反义词则包括治标不治本、姑息养奸和扬汤止沸等。在实际应用中,绝薪止火的策略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避免误用为表面解决问题或与釜底抽薪等策略混淆使用。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找到问题的根源,采取根本性的措施来彻底解决。
弃末反本是什么意思
弃末反本是一个成语,读音为qì mò fǎn běn。该成语的含义是舍弃次要的、附属的事物,回归到根本的、基础的事物上来,强调回归本质,注重事物的根本性。其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从字面上理解其含义。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返璞归真、追本溯源、舍末逐本等,反义词则包括舍本逐末、轻重倒置、逐末舍本等。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正确理解和运用该成语的内涵和含义,避免误解或不当使用。
正本澄源是什么意思
正本澄源的读音正本澄源的读音为:zhèng běn chéng yuán。正本澄源的含义正本澄源指从根本上整顿、澄清源流。其中,“正本”意味着从根本上整顿,即改正错误或混乱的根源;“澄源”则意味着澄清源流,即找出问题的根源并解决它。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对事物进行彻底的整治和澄清。正本澄源的典故正本澄源这个成语出自《汉书·刑法志》,原句为“正其本,清其源”。这个成语的典故主要讲述了古代帝王治理国家时,从源头上整顿、澄清,以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在古代,治理国家需要从根本上整顿各种制度、法律和道德规范,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正本澄源的近义词溯源正本:指从源头上进行整治和澄清,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拔本塞源
拔本塞源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á běn sāi yuán”。其含义是形容从根本上破坏或颠覆事物的基础或来源,导致无法持续发展。该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下》,用以告诫人们要重视事物的基础和根源。拔本塞源也常用来形容某些行为或决策带来的长远负面影响。在运用中,需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避免错误使用。例句展示了拔本塞源的正确和错误用法。正确用法强调在解决问题时要找到根本原因并从根本上解决,而错误用法则只关注表面现象或采取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绝其本根是什么意思
“绝其本根”是一个成语,意为彻底消除事物的根本,使其无法再生长或继续存在。源自古代战争或斗争中的策略思想,最早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该成语强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对方无法再继续发展或生存。其近义词包括断根绝种、斩草除根等,反义词有姑息养奸、养虎为患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误用为贬义词或在不当场合使用,也不能与其他词语混淆使用。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需要从源头上着手,绝其本根。
抽薪止沸
“抽薪止沸”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ōu xīn zhǐ fèi,意思是通过消除问题的根源来彻底解决矛盾或危机,而不是仅仅压制表面现象。该成语源自古代军事故事,比喻在处理问题时需找到症结所在并解决。其近义词包括“釜底抽薪”和“斩草除根”,反义词为“治标不治本”和“扬汤止沸”。在治理环境、孩子教育、企业管理等问题上,应采取抽薪止沸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避免误用该成语为暂时缓解而非根本解决处理问题,或用于描述无关情境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