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门自绝

杜门自绝

读音

dù mén zì jué

含义

  • :堵塞、关闭。
  • :门户,引申为与外界的联系。
  • :自己。
  • :断绝、隔绝。

整体含义:主动关闭门户,断绝与外界的往来。形容人因某种原因(如避世、愤懑、不满等)而自我封闭,拒绝与他人交往。

典故

  1. 《史记·魏公子列传》
    战国时期,魏国公子信陵君因政治斗争失败,心灰意冷,遂“杜门不出”,拒绝与外界往来,最终郁郁而终。
  2. 《后汉书·独行列传》
    东汉名士范冉因不满朝廷腐败,辞官归隐,“杜门自绝”,不与权贵交往,以清贫自守。
  3. 《晋书·陶潜传》
    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虽未直接使用“杜门自绝”,但其行为与之相似,表现出对世俗的疏离。

近义词

  1. 闭门谢客:关闭家门,谢绝访客。
  2. 深居简出:很少外出,多在家中。
  3. 与世隔绝:完全脱离社会,不与外界接触。
  4. 遁世离群:逃避世俗,远离人群。

反义词

  1. 广结善缘:广泛结交朋友,建立良好关系。
  2. 开门揖盗:比喻不加防备,招致祸患(此处指主动接纳外界)。
  3. 抛头露面:公开露面,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4. 交游广阔:朋友众多,社交广泛。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小明因为和同学吵架,回家后“杜门自绝”,谁也不理。
    • 爷爷退休后不喜欢出门,整天“杜门自绝”,连邻居都不见。
  2.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他考试失败后,心情低落,整天“杜门自绝”,连朋友都不愿见。
    • 古代有些隐士“杜门自绝”,独自在山中生活。
  3. 初中(7-9年级)

    • 陶渊明辞官后“杜门自绝”,专心写诗种田。
    • 他因公司裁员而愤懑,回家后“杜门自绝”,拒绝一切社交。
  4. 高中及以上

    • 面对舆论压力,这位作家选择“杜门自绝”,不再发表任何言论。
    • 历史上许多文人因政治迫害而“杜门自绝”,以保全自身。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主动断绝关系”

    • ❌ 他和朋友吵架后,决定“杜门自绝”,再也不来往。(正确应为“绝交”)
    • ❌ 公司裁员后,他“杜门自绝”,直接辞职。(正确应为“愤然离职”)
  2. 误用为“彻底消失”

    • ❌ 那个明星突然“杜门自绝”,再也没有消息。(正确应为“销声匿迹”)
    • ❌ 他“杜门自绝”后,连家人都找不到他。(正确应为“隐匿行踪”)
  3. 误用为“自我封闭但不彻底”

    • ❌ 他只是偶尔“杜门自绝”,大部分时间还是喜欢社交。(矛盾,应为“偶尔独处”)
    • ❌ 她“杜门自绝”,但每天还是会发朋友圈。(矛盾,应为“减少社交”)

总结:“杜门自绝”强调主动、彻底的自我封闭,不能用于描述一般的疏远或短暂回避。

你可能感兴趣

闭门不出

本文介绍了成语“闭门不出”的读音、含义、典故和用法。该成语表示因某种原因长时间待在家里,不外出。其典故源于古代人们因避免外界干扰或危险而闭门不出。文章还提供了近义词如“足不出户”、“深居简出”等,以及反义词如“四处奔走”、“游荡四方”等。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闭门不出的用法,并指出了在运用该成语时应避免的错误用法。总之,本文为读者提供了关于闭门不出这一成语的全面介绍,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成语。

闭门扫轨

本文介绍了“闭门扫轨”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闭门扫轨形容一个人或地方隐秘封闭,不希望被打扰,常用来形容人专心致志地做事或隐居生活。其典故包括古代隐士和学者的故事。近义词为闭门谢客、独善其身等,反义词为热闹喧嚣等。文章还给出了在合适场合使用闭门扫轨的例句。同时,提醒读者在错误语境下使用闭门扫轨会造成误解。

闭门却轨

闭门却轨的读音为bì mén què guǐ,形容人闭门不出,不与外界往来。其含义包括拒绝或舍弃常规的路径或方向。典故包括庄辛劝说楚襄王远离纷扰和杜甫表达希望找到安身之所的情感。近义词有闭关锁国、深居简出、离群索居等。反义词包括广结良缘、游走四方、交际广泛等。使用时要避免将其误用为形容地方或事物的封闭状态,或与“离群索居”混淆使用。文章对闭门却轨的介绍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帮助。

闭门埽轨

闭门埽轨是一个成语,原意是形容人闭门谢客,专心致志地做事。现常用来形容人专心致志地工作或学习,不受外界干扰。典故源自《汉书·王莽传》和王莽闭门谢客、专心工作的行为。近义词包括闭门不出、潜心致志等。反义词包括游手好闲、浮躁不安等。使用闭门埽轨时要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使用不当或过于夸张。

闭关却扫

闭关却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ì guān què sǎo,意思为闭门谢客,不外出打扫,形容人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或修身养性。该成语源于古代文人隐居或专心修学的故事。其近义词有闭门不出、潜心修学等,反义词包括奔走四方、涉世未深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来形容玩游戏或与家人交流等不恰当的情境。例如,他为了准备考试或专心写小说,决定闭关却扫;老学者每天闭门谢客,研究学问;他为了修身养性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闭关却扫等。

闭门扫迹

闭门扫迹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ì mén sǎo jì。这个成语指的是关门隐居,不与外界接触。它源于古代隐士的避世行为,如晋朝时期的陶渊明。近义词包括隐居山林、避世不出等。使用此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和用法,避免错误地用于形容经常外出旅游或参加社交活动的情况,或是在不需要强调隐居或避世的情况下使用。此外,闭门扫迹不应该与其他表示隐居或避世的词语混用,且要避免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

闭门塞户

闭门塞户是一个常用的汉语词语,读音为bì mén sāi hù。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关闭门窗,形容人不出门或与外界隔绝,表示一个人或地方非常封闭、孤立。典故源自《左传》中赵盾闭门谢客的故事。该成语的近义词有闭关自守、足不出户、深居简出、杜门谢客等。反义词包括游走四方、开放包容等。在疫情期间,许多人选择闭门塞户减少外出活动。但需注意避免与其他词汇混淆或误用。

闭境自守

闭境自守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ì jìng zì shǒu,意思为封闭边境,自我保守,不与外界交流。该成语出自《汉书·匈奴传》,描述的是在古代特定情境下,地区或国家采取的自我保护策略。闭境自守有时能有效保护自己,但也可能导致与外界隔绝和落后。其近义词包括闭关锁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反义词则是开放包容、互通有无等。然而,错误使用此成语,如形容个人内心的封闭或混淆使用理念,是不恰当的。因此,在使用该成语时需注意其背景和含义。

闭关自守

闭关自守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ì guān zì shǒu。含义是自我封闭,不与外界接触、交流或学习。最早出自古代的军事策略,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一个人或团体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近义词有闭门不出、独善其身等。反义词为开放包容、交流互动等。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是过于自我封闭,忽视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文章通过多个例子详细解释了闭关自守的含义和用法。

闭门却扫

"闭门却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ì mén què sǎo,意思是关上门并打扫干净,形容专心读书或做学问,暂时搁置其他事情,表现出专心致志的精神状态。其典故源于陶渊明和诸葛亮的隐居生活。近义词有"闭门读书"、"静心钻研"、"潜心修学",反义词包括"浮躁不安"、"热衷名利"、"奔波劳碌"。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避免误解。错误用法包括将其误解为拒绝社交或在不需要表达专心致志的语境中使用。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