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耳恶闻
读音
dù ěr è wén
含义
- 杜:堵塞、封闭。
- 耳:耳朵,指听觉。
- 恶:厌恶、讨厌。
- 闻:听到、听闻。
整体含义:形容不愿意听某些话或消息,故意堵住耳朵,表示拒绝接受或不愿理会。
典故
- 《后汉书·张衡传》:张衡因不愿听谗言,曾“杜耳恶闻”,专心研究天文历法。
- 《晋书·王导传》:王导面对朝中纷争,选择“杜耳恶闻”,以保持中立。
- 民间故事:古时一位清官不愿听下属阿谀奉承,常以“杜耳恶闻”表明态度。
近义词
- 充耳不闻:故意不听,装作没听见。
-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好像没听见一样。
- 闭目塞听:封闭视听,拒绝接受外界信息。
反义词
- 洗耳恭听:认真倾听,表示尊重。
- 耳熟能详:听得多了,非常熟悉。
- 闻风而动: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
例句
- 小学低年级:老师批评他时,他杜耳恶闻,根本不听。(适合1-3年级)
- 小学高年级:面对同学的嘲笑,他选择杜耳恶闻,专心学习。(适合4-6年级)
- 初中:她对父母的唠叨杜耳恶闻,总是左耳进右耳出。(适合7-9年级)
- 高中:在舆论压力下,他杜耳恶闻,坚持自己的观点。(适合10-12年级)
- 大学及以上:面对网络上的恶意评论,他杜耳恶闻,不被干扰。(适合大学生及成人)
- 职场场景:领导对员工的抱怨杜耳恶闻,导致团队士气低落。
- 家庭场景:孩子对家长的叮嘱杜耳恶闻,结果闯了祸。
- 社交场景:她对朋友的劝告杜耳恶闻,最终后悔莫及。
- 历史典故引用:古人常以杜耳恶闻表明清高态度。
- 文学描写:小说中的主角对世俗纷争杜耳恶闻,隐居山林。
- 新闻报道:政府官员对民众诉求杜耳恶闻,引发不满。
- 议论文用例:杜耳恶闻的态度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 寓言故事:狐狸对兔子的警告杜耳恶闻,最终落入陷阱。
- 心理分析:杜耳恶闻可能是逃避现实的表现。
- 教育反思:学生杜耳恶闻的习惯需要纠正。
- 商业案例:企业对市场反馈杜耳恶闻,导致产品失败。
- 国际关系:某些国家对国际舆论杜耳恶闻,我行我素。
- 科技领域:创新者常对保守派的质疑杜耳恶闻。
- 影视台词:“你总是杜耳恶闻,这样会错过重要信息!”
- 日常对话:“别杜耳恶闻了,这次的建议真的很重要!”
错误用法
-
误用为“主动倾听”:
- 错误例句:他杜耳恶闻地听完了整个讲座。(正确应为“洗耳恭听”)
-
误用为“记忆力差”:
- 错误例句:我杜耳恶闻,总是忘记事情。(正确应为“健忘”)
-
误用为“听力障碍”:
- 错误例句:他耳朵不好,常常杜耳恶闻。(正确应为“耳背”)
-
误用为“选择性忽略”:
- 错误例句:她对好消息杜耳恶闻。(正确应为“充耳不闻”)
-
误用为“完全不听”:
- 错误例句:他杜耳恶闻任何音乐。(正确应为“不听音乐”)
注意:成语“杜耳恶闻”强调主观上拒绝听,而非客观上的听力问题或被动忽略。
你可能感兴趣
博学洽闻
博学洽闻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ó xué qià wén,指学识广博,见闻丰富。源自《后汉书·郑玄传》,用来形容学识渊博的人。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有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等,反义词有孤陋寡闻、才疏学浅等。使用时需要注意不要与贬义词混淆,强调其知识面广、见多识广的特点。
博物洽闻
“博物洽闻”是一个成语,意为知识广博,见多识广。源于古代对知识分子广博知识和丰富阅历的要求。表示一个人有广泛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经验,能处理复杂问题。其近义词有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等。使用时需避免滥用、不用于形容事物、避免与近义词混用,并注意语境是否合适。
鸡犬不闻
本文介绍了成语“鸡犬不闻”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地方偏僻宁静或消息闭塞,对外界的事物一无所知。同时,本文也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该成语。
束教管闻是什么意思
束教管闻的读音读音:束教管闻(shù jiào guǎn wén)束教管闻的含义含义:束教管闻是指对人的教育、教导以及管理、约束,使之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和知识水平。这个成语强调了通过教育和管束来提高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以达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地步。束教管闻的典故典故:该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是从字面上可以理解,它强调了教育、管理和闻知的重要性。在古代社会中,教育被视为提高人的品德和知识水平的重要手段,而管理和约束则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必要措施。因此,束教管闻这个成语可以理解为强调了教育和管束在提高人的素质和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束教管闻的近义词近义词:教导有方严加管教
诟如不闻
诟如不闻是一个成语,读音为【gòu rú bù wén】,源自《庄子·外物》。该成语含义为对于他人的指责、辱骂等不良言语,如同没有听见一样,不受影响,保持内心平静。此外,还有相关典故和近义词反义词介绍。然而,使用该成语时需注意使用场合,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错误使用方式包括使用场合不当和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只有正确理解该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才能更好地运用它。
洽博多闻是什么意思
“洽博多闻”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学识渊博,知识面广,涉猎众多领域。这个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但可以从字面意义理解其含义。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等,反义词则是孤陋寡闻、学识浅薄等。在用法上,需要注意场合和词义,避免误用和与其他词语混淆。该成语在描述一个人的学识和见识方面非常贴切,常用于形容学术领域的专家或广泛涉猎知识的人。
持正不阿
持正不阿是一个成语,意思为坚持正义,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向邪恶势力屈服。该成语源于战国时期蔺相如的故事,形容人正直无私、刚强不屈。其近义词有刚正不阿、公正无私等,反义词包括偏袒护短、徇私舞弊等。持正不阿的人在工作中能坚守正义立场,不畏权势,确保公正和透明,赢得尊重和信任。但需注意避免将其用于形容过于刻板、不知变通的情况。
闭门却扫
"闭门却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ì mén què sǎo,意思是关上门并打扫干净,形容专心读书或做学问,暂时搁置其他事情,表现出专心致志的精神状态。其典故源于陶渊明和诸葛亮的隐居生活。近义词有"闭门读书"、"静心钻研"、"潜心修学",反义词包括"浮躁不安"、"热衷名利"、"奔波劳碌"。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避免误解。错误用法包括将其误解为拒绝社交或在不需要表达专心致志的语境中使用。
道不掇遗
本文介绍了成语“道不掇遗”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社会风气淳朴,人们道德高尚,不会贪图他人财物,强调了人们对于他人财物的尊重和自我约束。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社会,道德风尚高尚的人们对于他人财物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近义词包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拾金不昧”等。文章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并正确使用这一成语。
笃论高言
笃论高言的读音为dǔ lùn gāo yán,指深刻且高明的言论。其源自《汉书·扬雄传》,扬雄的深刻言论被后人称为“笃论高言”。该成语也可能与《论语》有关。其近义词有“精辟之言”等,反义词有“平庸之语”等。例句中常用来形容专家发表的深刻言论,或演讲中的高明观点。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用法,不宜用于一般闲聊或普通言论,需与上下文协调,避免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