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王国

成语“独立王国”详解

读音

dú lì wáng guó

含义

  • :单独,独自。
  • :建立,存在。
  • :君主,统治者。
  • :国家,领土。

整体含义:比喻某个地区、组织或个人不受上级管辖,自行其是,形成封闭的小天地。通常带有贬义,指脱离整体、不受约束的状态。

典故

  1. 历史背景:中国古代诸侯割据时期,一些地方势力脱离中央统治,自立为王,形成事实上的“独立王国”。例如,汉末三国时期,各地军阀拥兵自重,如袁绍、曹操等,虽名义上尊奉汉室,实则各自为政。
  2. 现代引申:在政治或企业管理中,某些部门或领导不服从统一管理,搞“山头主义”,被称为“独立王国”。例如,毛泽东曾批评党内某些干部“搞独立王国”,破坏党的集中统一。

近义词

  1. 割据一方:指占据某地,不受中央管辖。
  2. 各自为政:形容各按自己的方式行事,缺乏协调。
  3. 自成一体:指脱离整体,形成封闭的小体系。
  4. 独断专行:形容不听他人意见,自行决定。

反义词

  1. 令行禁止:形容纪律严明,上级命令能迅速执行。
  2. 上下同心:指整体团结一致,共同行动。
  3. 服从指挥:形容严格遵守上级安排。
  4. 统一管理:指所有事务由中央或上级统筹安排。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小明不听班长指挥,在教室里搞“独立王国”,自己玩自己的。
  2. 小学高年级:这个部门的经理不服从公司安排,把团队变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
  3. 初中:历史上,藩镇割据导致唐朝后期出现许多“独立王国”,削弱了中央集权。
  4. 高中:某些企业的高管利用职权,把子公司经营成自己的“独立王国”,严重损害集团利益。
  5. 大学及以上:在学术圈,个别导师把实验室变成“独立王国”,排斥异己,阻碍学术交流。
  6. 职场场景:新来的总监试图打破部门原有的“独立王国”现象,推行统一管理。
  7. 政治评论:某些地方政府阳奉阴违,形成“独立王国”,导致中央政策难以落实。
  8. 历史分析:晚清时期,地方督抚权力膨胀,形成事实上的“独立王国”。
  9. 企业管理:集团发现分公司财务不透明,怀疑其已沦为高管的“独立王国”。
  10. 社会现象:某些网络社群逐渐封闭,成为少数人的“独立王国”,排斥不同意见。
  11. 家庭关系: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把卧室变成“独立王国”,拒绝父母进入。
  12. 校园生活:学生会某部门长期不配合整体工作,被批评为“独立王国”。
  13. 国际关系:殖民时期,一些总督在海外领地建立“独立王国”,不受母国约束。
  14. 军事领域:军阀混战时期,各地将领拥兵自重,形成多个“独立王国”。
  15. 科技行业:某技术团队因掌握核心专利,在公司内部形成“独立王国”。
  16. 文化评论:某些艺术流派固步自封,成为圈内人的“独立王国”。
  17. 法律案例:黑社会团伙在某地建立“独立王国”,甚至私设法规。
  18. 经济分析:垄断企业利用市场优势,形成行业“独立王国”,阻碍竞争。
  19. 教育领域:个别名校凭借资源优势,成为教育体系中的“独立王国”。
  20. 影视作品:电影《教父》中,黑帮家族在纽约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褒义

    • ❌ “我们团队创新力强,像个独立王国!”(正确应为“我们团队自主性强”)。
    • ❌ “他的书房布置得很有个性,简直是个独立王国。”(应使用“小天地”等中性词)。
  2. 混淆近义词

    • ❌ “这个村子交通不便,成了独立王国。”(实际指“与世隔绝”,而非不受管辖)。
  3. 滥用场景

    • ❌ “我家猫总躲在沙发下,像个独立王国。”(适用于组织或权力关系,不适用于动物)。
  4. 字面理解

    • ❌ “这个玩具城堡可以拼成一个独立王国。”(成语不用于描述实物)。
  5. 政治误用

    • ❌ “某国宣布独立,成为一个独立王国。”(“独立王国”是比喻,正式独立应称“主权国家”)。

总结:“独立王国”强调脱离管控、自行其是的负面现象,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褒义化或泛化。

你可能感兴趣

天高皇帝远是什么意思

天高皇帝远的读音天高皇帝远,读音为 tiān gāo huáng dì yuǎn,其中“tiān”读第一声,“gāo”读第四声,“huáng”读第二声,“yuǎn”读第三声。天高皇帝远的含义“天高皇帝远”是一个成语,原意是形容地方遥远偏僻,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较弱,也指地方官吏不受中央的约束,可以自主行事。现在常用来形容某些地方或某些人距离中央或上级领导较远,不受其直接管理和约束,可以相对独立地行事。天高皇帝远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在古代,中央政府通过派遣官员到各地管理地方事务,但由于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有限。因此,一些偏远地区的地方官吏往

兵不由将

兵不由将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īng bù yóu jiàng,意指军队不按照将帅的指挥行事或士兵不听从命令,常用来描述军队的混乱或指挥系统的失灵。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中的指挥系统问题。其近义词有乱兵当道、群龙无首和军心涣散等,反义词则包括井然有序、纪律严明和指挥若定等。兵不由将的误用包括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误解其贬义或褒义色彩以及与其他近义词混用或替代使用。文章详细阐述了兵不由将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

人自为政是什么意思

“人自为政”是一个成语,读音为rén zì wèi zhèng。其含义是人人各自为政,不遵守统一的规则或政策,形容社会秩序混乱。该成语最早出自《礼记·大学》。其近义词有各自为政、分崩离析和各自为战等。反义词则包括统一战线、团结一致和统一管理等。使用此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避免错误用法。文章详细解释了人自为政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正确和错误用法。

不顾大局

“不顾大局”是一个成语,意思指个人或组织在面对重要的全局性决策时,仅考虑个人或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和大臣行为,传达出只关注小部分而忽略整体会导致不良后果的警示。其近义词如局部观念、目光短浅等,都表示类似含义。反义词如顾全大局、着眼全局等,则强调考虑整体利益。在实际应用中,需避免在不适当场合使用,并正确理解其含义,避免误解。错误使用时,可能滥用场景或误解含义,如在轻松对话中批评别人过于严肃或使用此成语来表示只关注个人利益等情形。

政出多门是什么意思

政出多门的读音政出多门的拼音是:zhèng chū duō mén。政出多门的含义“政出多门”是一个成语,原意指一个政策或命令的发布存在多个出口或源头,即由多个部门或个人同时进行管理和决策,导致政策或命令的来源不明确,容易产生混乱和矛盾。现在常用来形容政府机构或组织内部管理混乱,政策决策不统一,导致执行困难或产生不良后果。政出多门的典故该成语源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存在的现象。在古代,由于政府机构庞大、官员众多,有时会出现多个部门或个人对同一政策进行解释和执行,导致政策执行混乱,出现“政出多门”的现象。例如,在明朝时期,由于官僚机构的臃肿和权力的分散,经常出现政令不一的情况,使得政策执行效果大打

割据一方

文章介绍了成语“割据一方”的读音、含义、典故以及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某个地区或势力范围内的独立自主状态,通常指在政治或军事上拥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权。文章追溯了其历史典故,并探讨了其在现代政治经济中的引申含义。同时,也说明了其近义词和反义词,并通过例句展示了其用法。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注意语境的恰当性。

法出多门

法出多门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ǎ chū duō mén,意指法律、规则的制定或执行存在多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导致执行或理解上的混乱。这个成语强调了规则或法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典故并不明确,但可想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由于各种差异导致对同一法律或规则的不同解释和执行方式。近义词包括规则不一、法规杂乱等,反义词则有一法通天、统一规范等。在交通管理、国际法律领域、行业监管等场景中容易出现法出多门的情况。错误用法包括滥用多种解释方式、缺乏统一规范以及不明确的法律条款。因此,在法规制定和执行中应避免法出多门的现象,确保法规的统一性和明确性。

法出一门

本文介绍了成语“法出一门”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多个例句。文章指出,“法出一门”指的是法律、制度等规定都是统一的,出自一源,也可形容某种思想、理论或做法具有统一性。该成语的典故源自古代中国法律制度的统一性。近义词包括一致无二、统一规范等,反义词为千差万别、各自为政等。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并给出了正确使用示例。

司的拼音

本文介绍了“司”字的拼音、部首、笔顺,详细解析了“司”字的含义,包括主持、操作、经营、中央部一级机关中的单位、姓等意思。文章还引用了古代文献,说明了“司”字在古代的使用情况和含义,包括承担实责、官吏、方面之长、古代官署的名称等。最后举例说明了“司”字的复姓和其他相关词汇如司马、司徒等。

曲意迎合是什么意思

曲意迎合是一个成语,拼音是qǔ yì yíng hé。该词指的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意愿或期望,故意扭曲自己的意愿或行为,带有虚假和不诚实性。其典故源自古代官场文化。曲意迎合的近义词有逢迎拍马、阿谀奉承等,反义词有坚持己见、坦诚相待等。该成语的错误用法体现在个人成长、工作和人际关系中,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文章详细解释了曲意迎合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在不同场合下的正确和错误用法。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