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方名士

斗方名士

读音

dǒu fāng míng shì

含义

  • 斗方:古代书画的一种形式,指小幅的字画,通常在一尺见方的纸上创作。
  • 名士:指有名望的文人或学者。
  • 整体含义:指那些喜欢附庸风雅、自诩为文人雅士,但实际上学识浅薄、徒有虚名的人。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典故

  1. 《世说新语》:东晋时期,许多士族子弟喜欢以清谈、书画标榜自己的高雅,但实际上并无真才实学,被称为“斗方名士”。
  2. 《儒林外史》:清代吴敬梓在小说中讽刺那些只会写几句诗、画几笔画,却自诩为“名士”的人,正是“斗方名士”的典型代表。
  3. 《聊斋志异》:蒲松龄在故事中描写了一些假文人,他们喜欢在酒席上吟诗作对,但内容空洞,被讥为“斗方名士”。

近义词

  1. 附庸风雅:指本无文化修养,却硬要装作文雅的样子。
  2. 沽名钓誉:指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名声和赞誉。
  3. 徒有虚名:指空有名声而无实际才能。
  4. 装腔作势:指故意做作,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

反义词

  1. 真才实学:指真正有学问和能力的人。
  2. 名副其实:指名声与实际相符。
  3. 学富五车:形容学识渊博。
  4. 德才兼备:指既有品德又有才能。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他只会写几个字,却总说自己是大书法家,真是个“斗方名士”。
  2. 小学高年级:那些在聚会上只会背几句古诗的人,不过是“斗方名士”罢了。
  3. 初中:他整天拿着毛笔乱涂乱画,还自称是艺术家,真是典型的“斗方名士”。
  4. 高中:社会上有些“斗方名士”,靠炒作成名,实则腹中空空。
  5. 大学及以上:学术界不乏“斗方名士”,他们靠关系混迹于文人圈,却无真正的学术贡献。
  6. 日常对话:别听他吹牛,他不过是个“斗方名士”,没什么真本事。
  7. 文学创作:小说里的那个角色,整天吟诗作对,其实是个“斗方名士”。
  8. 新闻报道:某些网红自称文化人,实则“斗方名士”,经不起推敲。
  9. 历史评论:古代有些文人,靠攀附权贵成为“斗方名士”,被后人耻笑。
  10. 职场评价:公司里有个“斗方名士”,只会说大话,做事却一塌糊涂。
  11. 社交场合:聚会上遇到一个“斗方名士”,张口闭口都是名人名言,却毫无见解。
  12. 艺术批评:他的画作毫无创意,不过是“斗方名士”的拙劣模仿。
  13. 学术讨论:真正的学者不屑与“斗方名士”为伍。
  14. 家庭教育:家长要教育孩子脚踏实地,不要成为“斗方名士”。
  15. 自我反思:我年轻时也曾是个“斗方名士”,后来才明白真才实学的重要。
  16. 网络评论:某些博主自称专家,其实是“斗方名士”,粉丝别被骗了。
  17. 文化批评:当今社会“斗方名士”泛滥,真正有内涵的人反而被忽视。
  18. 历史小说:书中那个自诩为才子的角色,最终被揭穿是“斗方名士”。
  19. 讽刺文学:这篇杂文辛辣地讽刺了那些“斗方名士”的虚伪。
  20. 名人轶事:某位名人年轻时也曾是“斗方名士”,后来发奋图强,终成大家。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褒义词

    • ❌ 错误例句:“这位老师真是斗方名士,学识渊博!”(“斗方名士”是贬义词,不能用来夸人。)
    • ✅ 正确用法:“这位老师学富五车,深受学生爱戴。”
  2. 混淆“名士”与“斗方名士”

    • ❌ 错误例句:“古代的名士都是斗方名士。”(名士是褒义词,指真正的文人雅士;斗方名士是贬义词。)
    • ✅ 正确用法:“古代有名士,也有斗方名士,前者是真才实学,后者是徒有虚名。”
  3. 用于形容普通人

    • ❌ 错误例句:“我爸爸是个斗方名士。”(除非父亲确实喜欢附庸风雅,否则不宜用此词。)
    • ✅ 正确用法:“我爸爸是个普通的工人,但他热爱读书,很有见识。”
  4. 用于赞美艺术爱好者

    • ❌ 错误例句:“她喜欢画画,是个斗方名士。”(除非她的作品空洞无物,否则不宜用此词。)
    • ✅ 正确用法:“她喜欢画画,虽然水平一般,但很认真。”
  5. 用于形容谦虚的人

    • ❌ 错误例句:“他虽然很有才华,但从不炫耀,真是个斗方名士。”(“斗方名士”指虚伪的人,不能形容谦虚者。)
    • ✅ 正确用法:“他虽然很有才华,但从不炫耀,是个真正的学者。”
斗方名士.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历代诗人如何描写刘伶的醉态人生 10首关于刘伶的诗词解析与酒文化探秘

醉眼观世:历代诗词中的刘伶形象解析刘伶,这位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以其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的形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历代文人墨客对这位"醉侯"的吟咏不绝如缕,或慕其风流,或叹其狂放,或借其酒杯浇自家块垒。本文梳理唐宋以来文人笔下关于刘伶的诗词作品,探究这一文化符号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嬗变与传承。唐代:风流形象的初步塑造李白《襄阳歌》中"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化用刘伶典故,展现盛唐文人追慕魏晋风流的审美趣味。白居易《家园三绝》之一:"刘伶避世唯沉醉,宁戚伤时亦浩歌"则突出了刘伶避世全身的隐逸形象。晚唐皮日休《酒中十咏·酒泉》中"刘伶解酲五斗,李白雄奇三篇"将刘伶与李白

描写雅的古诗词

描写雅的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在于这些作品通过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古人对高雅、庄重、文雅的向往和追求。这些古诗词或以自然景象为背景,或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传递了古人对雅致生活的理解和热爱。这些古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同时,这些古诗词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历代咏琴诗词精选 探寻古琴文化中的文人精神与情感寄托

本文介绍了描写琴曲的诗词,通过多个朝代诗人的作品展现了琴曲的魅力。这些诗词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画面,描绘了琴音的魅力,如情感细腻、意境深远等。同时,文章还提到琴音中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共鸣,展现了古诗词中琴曲之美的深远影响。听琴如饮清泉,让我们在感受琴音之美的同时,也能领略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共鸣。

描写谢安的诗词李白

这篇文章主要描绘了谢安的诗词及其文化内涵。在古代文学中,虽然直接以谢安为主题的诗词并不多见,但我们可以从一些描绘魏晋名士风范、隐逸生活的诗篇中感受到谢安的形象与精神。这些诗词通过对谢安高尚品质、淡泊名利心境以及逸世之才的赞美,展现了其文化魅力和历史地位。同时,这些诗词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为我们提供了审美和价值判断的依据。谢安的形象与精神对现代社会仍有启示作用,我们应当学习他的淡泊名利、追求真我的情怀,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文章从不同角度对谢安的诗词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了探究和解析,包括谢安形象在诗词中的体现、诗词中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等方面。虽然直接描写

放诞风流

放诞风流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行为举止放纵不羁、不受拘束,同时拥有超脱世俗的潇洒风度。其源于古代文化,与历史人物相关。典故如竹林七贤和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都体现了放诞风流的精神。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洒脱不羁、风流倜傥等,反义词有拘谨守礼、循规蹈矩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滥用。

跌宕风流

本文介绍了跌宕风流的读音和意义,原指人的风度、气度、才情,形容性格豪放、洒脱不羁。该词源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描绘,并给出了跌宕风流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同时,提供了正面例句以展示其用法,并指出在描述严肃场合或误用于行为轻浮的人等场合中使用该词的错误方式及注意事项。

济世之才

“济世之才”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ì shì zhī cái。这个词表达了对具有卓越才能和智慧,能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的高度赞誉。它源于古代文献如《后汉书》等,并且历史上有很多典故和人物与之相关,如诸葛亮等。济世之才的近义词有栋梁之材、国士无双等,反义词则是平庸之辈等。在使用时需注意,不可误用或滥用,应尊重其含义并正确使用。该成语强调了个人能力和智慧对社会的重要性,丰富了语言表达和文化内涵。

戴发含牙

“戴发含牙”是一个成语,形容人或事物的原始、野蛮或未开化的状态。源自古代神话传说和文献记载,常用来形容人的野蛮、粗鲁或未受文明教化的状态。其近义词为野蛮粗鲁、原始未开化等,反义词为文明开化、教化有道等。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误用为褒义、使用场合不当以及与其他词语混淆使用。文章提供了关于该成语的详细解释和示例。

才望高雅

才望高雅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才情出众、声望显赫且气质高雅。其含义包括才华、声望、出众和文雅。该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其近义词包括才华横溢、声名显赫等,反义词为平庸无能、粗俗浅薄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随意用于形容不具才华或声望的人,或在不适当时机使用该成语。例句展示了才望高雅在描述人物特质和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关于金钱的古诗词

关于金钱的古诗词(第1篇)关于金钱的古诗词一、诗词全文及作者、朝代《钱币》原文:钱币纷纷满市闾,家家行乐不须钱。作者:佚名(朝代不详)解析:此诗描绘了古代市井中金钱的流通与人们无需金钱即可享受的欢乐。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金钱的看法和态度。《钱塘湖春行》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江水如金涌,日日繁华似锦绣。作者:白居易(唐代)解析:此诗描绘了钱塘湖的春景,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华与金钱的流动。诗中以钱塘湖的繁华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金钱与美好生活的向往。《长恨歌》原文:汉皇重色思倾国,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