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中肯綮
读音
dòng zhòng kěn qìng
含义
- 洞:透彻、深入。
- 中:击中、切中。
- 肯綮:原指牛筋骨结合处,比喻关键、要害。
整体含义:形容分析问题或说话时,能抓住关键,切中要害,直指核心。
典故
- 《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时,刀刃游走于筋骨缝隙之间,不硬碰硬,故能“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最终“技经肯綮之未尝”。此典故强调把握关键才能事半功倍。
- 《宋史·苏轼传》:苏轼评点文章时“一言洞中肯綮”,指其评论总能直指文章精髓。
近义词
- 一针见血: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 切中时弊:指批评或建议恰好击中社会或问题的弊端。
- 鞭辟入里:形容分析透彻,深入本质。
- 一语破的:一句话就说中问题的关键。
反义词
- 隔靴搔痒:比喻说话或做事不切实际,未触及要害。
- 不着边际:形容言论空泛,离题万里。
- 泛泛而谈:指讨论问题浮于表面,缺乏深度。
- 无的放矢:比喻言行没有明确目标或针对性。
例句
- 小学低年级:老师表扬小明的回答“洞中肯綮”,因为他一下子说出了故事的重点。
- 小学高年级:这篇作文的结尾洞中肯綮,点明了“保护环境”的真正意义。
- 初中:律师的辩护词洞中肯綮,直接指出了案件的关键证据漏洞。
- 高中:他的论文分析洞中肯綮,深刻揭示了社会现象的根源。
- 大学:导师的指导意见洞中肯綮,让我瞬间明白了研究的核心问题。
- 职场:经理的总结报告洞中肯綮,指出了团队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 文学评论:这位批评家的观点洞中肯綮,精准剖析了小说的隐喻结构。
- 日常对话:“你刚才的建议洞中肯綮,我们确实应该先解决成本问题。”
- 历史分析:学者对这场战役的点评洞中肯綮,点明了战略失误的关键。
- 科技报道:专家的解读洞中肯綮,解释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挑战。
错误用法
-
误用为“泛泛而谈”:
- 错误例句:“他的演讲洞中肯綮,但内容太宽泛。”(矛盾,应改为“他的演讲虽然内容丰富,但未能洞中肯綮。”)
-
误用于无关场景:
- 错误例句:“这道菜的味道洞中肯綮。”(不合逻辑,应形容分析或言论。)
-
误用为“中肯”:
- 错误例句:“你的意见很洞中肯綮。”(重复累赘,“中肯”已含部分意思,可直接用“中肯”或“一语破的”。)
-
误用于否定句:
- 错误例句:“他的分析完全不洞中肯綮。”(搭配不当,可改为“他的分析未能切中要害。”)
注意:该成语多用于正式场合或书面语,日常口语中可替换为“说到点子上”“抓住重点”等表达。
你可能感兴趣
鞭擗进里
“鞭擗进里”是一个源于古代汉语的成语,用于形容人或事物持续进步、深入挖掘、开拓发展。其含义包括激励、鞭策、分开、开拓以及向内深入。典故与马鞭激励前行有关。近义词如开拓进取、奋发向前等,反义词如停滞不前、倒退落后等。该成语应在合适的语境下使用,避免滥用或误用。文章详细解释了鞭擗进里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错误用法示例等。
鞭辟近里
本文介绍了成语“鞭辟近里”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同时给出了多个例句以展示其用法。该成语形容分析透彻、深入浅出,能触及事物本质。运用时需注意避免用词不当、理解肤浅和误用场合等错误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用词和表达方式。
洞见症结
“洞见症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òng jiàn zhèng jié】,意为能够深入地发现问题或事物的关键所在,并找到解决方法。该成语强调了深入思考和精准判断的能力,常用来比喻人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其典故源于古代医学中医生观察病人症状,洞察病因的能力。近义词有洞察先机、见微知著等,反义词有视而不见、一知半解等。在正确使用上,应注意避免夸张或不恰当的语境搭配,同时在运用时需根据场合恰当使用。文章给出了关于洞见症结的多句例句来进一步说明其用法。
鞭辟向里
“鞭辟向里”是一个成语,意味着鞭策自己深入事物的内部,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探究。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强调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性。它的近义词包括深入浅出、洞若观火、入木三分和精益求精,反义词为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和半途而废。该成语用于形容工作或研究时的深入探究精神,但在使用时应避免不当场合、误用为贬义或滥用于表面现象的描述。
鞭辟着里
本文介绍了成语“鞭辟着里”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阐述了其深入、透彻的意味。该成语现常用于形容分析问题透彻、深入,能够抓住要害,或形容学习、研究达到深层次的地步。错误用法中应避免将其误用为形容表面或过于繁琐的分析。文章还通过例句展示了“鞭辟着里”在语境中的恰当使用。
击中要害
“击中要害”是一个常用的成语,读音为jī zhòng yào hài。该成语源自古代战争,原指打击敌人要害部位以决定胜负。现引申为在言语或行动中准确抓住事物的关键点。其含义是攻击或指出事物的关键或重要部分,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关键所在。该成语的典故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意义。近义词包括一语中的、切中要害等。反义词包括避重就轻、浮光掠影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错误用法。文章通过多个例句详细解释了“击中要害”的用法和含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成语。
要而论之是什么意思
要而论之的读音要而论之的读音为:yào ér lùn zhī。要而论之的含义“要而论之”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抓住要点进行论述或概括。其中,“要”指的是要点、关键,“论”指的是论述或分析。整个成语的含义是,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或事物时,能够迅速抓住其关键点,进行简明扼要的论述或概括。要而论之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没有特定的历史人物或事件与其紧密相关。但是,从字面意思上理解,该成语所强调的是在论述或分析问题时,要抓住关键,避免冗长繁琐的描述。要而论之的近义词简明扼要:指说话、写文章等简明扼要,直接点明主题。提纲挈领:指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提出纲领性的意见或建议。切中要害:指说话、写文章等能够直接指
提纲振领是什么意思
提纲振领的读音提纲振领的读音为tí gāng zhèn lǐng。提纲振领的含义提纲振领,字面意思为“提起纲来振一振衣领”。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能够抓住关键,提纲挈领,迅速把握全局,或者是在学习、研究时,能够迅速地掌握重点和要领。它强调了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提纲振领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文献记载,但具体出处并不明确。不过,从成语的含义来看,它可能寓意着在处理复杂问题时,需要先抓住关键,然后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在古代的文献中可能已经有所体现,并逐渐形成了这个成语。提纲振领的近义词提要钩玄 - 这个词意味着提炼出重要的内容或关键点。扼要举重 - 这
一语中的是什么意思
一语中的的读音一语中的的读音为:yī yǔ zhòng dì。一语中的的含义一语中的,字面意思为“一句话就击中要害”。它用来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时,能够直接切中要害,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该成语常用来赞扬人的言辞犀利、精辟、富有洞察力。一语中的的典故一语中的这个成语的出处并不十分明确,但有多个与之相关的典故和故事。其中,较为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在古代,有一位智者,他说话总是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人们因此对他非常钦佩,认为他的话语直指人心,一针见血。后来,人们便用“一语中的”来形容这种言辞犀利、直击要害的表达方式。一语中的的近义词言简意赅:形容语言简练而意思完整。一针见血:形容说话直接、中肯
提纲举领是什么意思
提纲举领的读音提纲举领的读音为:tí gāng jǔ lǐng。提纲举领的含义“提纲举领”是一个比喻性的成语,意思是指把问题或者事物的纲要和要点提出来,起到引领、概括的作用。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能够抓住关键,把握重点,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提纲举领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以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其含义。提纲,即提起纲子,指抓住网的总绳;举领,即举起衣领,指抓住关键部分。因此,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能够抓住关键点,从而事半功倍地解决问题。提纲举领的近义词提要钩玄:指摘出精义,抓住要领。撮其大端:指抓住主要问题或事物的关键。举一反三:指从一件事情类推出其他事情。要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