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心骇目

洞心骇目:震撼心灵的成语解析

读音

洞心骇目:dòng xīn hài mù

含义

  • :穿透、深入
  • :内心、思想
  • :震惊、恐惧
  • :眼睛、视觉

整体含义:形容某事物或景象极其震撼,使人内心受到强烈冲击,甚至感到惊惧。

典故

  1. 《后汉书·蔡邕传》
    “(蔡邕)见一异物,洞心骇目,遂作《述行赋》。”——蔡邕见到奇异景象,内心震撼,写下名篇。
  2. 《晋书·王导传》
    “导见江左风景,洞心骇目,叹曰:‘此真帝王之宅也!’” ——王导被江南风光震撼,认为适合建都。
  3. 唐代韩愈《送高闲上人序》
    “观其挥毫,洞心骇目,若雷霆之震。”——形容书法气势惊人,令人震撼。

近义词

  1. 惊心动魄:形容事物极其惊险或震撼。
  2. 触目惊心:景象令人震惊,常用于负面事件。
  3. 骇人听闻:事情可怕到让人难以相信。
  4. 震撼人心:强调对内心的强烈冲击。

反义词

  1. 平淡无奇:毫无特别之处,无法引起注意。
  2. 司空见惯:常见到不觉得新奇。
  3. 索然无味:毫无趣味,无法触动人心。
  4. 无动于衷:内心毫无波动,不受影响。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魔术师变出一只老虎,观众们洞心骇目,纷纷鼓掌。(适合6-8岁)
  2. 小学高年级:火山喷发的场景让人洞心骇目,岩浆滚滚而下,覆盖了整个山坡。(适合9-12岁)
  3. 初中:这部电影的战争场面洞心骇目,让人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适合13-15岁)
  4. 高中:科学家发现远古生物化石,其完整程度令人洞心骇目。(适合16-18岁)
  5. 大学及以上:他的演讲揭露了社会黑暗面,内容洞心骇目,引发广泛讨论。(适合18岁以上)
  6. 文学描写:夜半雷雨交加,闪电划破长空,洞心骇目,仿佛天崩地裂。
  7. 新闻报道:地震后的废墟景象洞心骇目,救援人员正在全力搜救幸存者。
  8. 历史叙述:南京大屠杀的史料照片令人洞心骇目,警示后人勿忘国耻。
  9. 科幻小说:外星飞船降临城市上空,其庞大身躯让市民洞心骇目。
  10. 旅行见闻:站在大峡谷边缘,万丈深渊让人洞心骇目,不敢靠近。
  11. 艺术评论:这幅画的用色大胆,视觉效果洞心骇目,极具冲击力。
  12. 心理学研究:某些极端实验的结果洞心骇目,引发伦理争议。
  13. 商业分析:公司财务造假金额之大,令人洞心骇目,股价瞬间暴跌。
  14. 自然纪录片:深海生物的外形怪异,初次见到的人无不洞心骇目。
  15. 悬疑小说:凶案现场的血腥场面让侦探洞心骇目,但很快冷静下来分析线索。
  16. 体育赛事:运动员从高台跳下,完成超高难度动作,观众洞心骇目。
  17. 科技新闻:AI生成的超现实影像洞心骇目,难辨真假。
  18. 社会评论:贫困山区儿童的生活条件令人洞心骇目,呼吁社会关注。
  19. 探险故事:洞穴深处的钟乳石奇观让人洞心骇目,仿佛置身异世界。
  20. 神话传说:巨兽现身时地动山摇,凡人见之无不洞心骇目。

错误用法

  1. 形容普通事物:❌“今天的早餐很丰盛,让人洞心骇目。”——应改为“令人惊喜”。
  2. 用于轻松场景:❌“小猫打翻水杯,洞心骇目。”——应改为“让人哭笑不得”。
  3. 过度夸张:❌“老师布置的作业让我洞心骇目。”——应改为“让我头疼”。
  4. 褒贬混淆:❌“他的新发型洞心骇目,大家都说好看。”——应改为“惊艳众人”。
  5. 对象错误:❌“数学公式太复杂,看得我洞心骇目。”——应改为“眼花缭乱”。

总结:“洞心骇目”强调强烈的视觉或心理冲击,多用于重大、罕见或震撼性事件,不可滥用。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落寞惆怅诗词

本篇文章介绍了描写落寞惆怅情感的古诗词及其解析。文章选取了五篇关于描写落寞惆怅的诗词内容,包括每篇诗词的主题、作者、背景以及情感表达。这些诗词通过自然景象和情感表达,生动地描绘了落寞惆怅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文章还对这些诗词进行了简要的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这些诗词展现了古代诗词中的情感世界,以及人类对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和展示。希望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那些深藏于文字之间的情感与思考。

关于秋诗词

关于秋诗词(第1篇)关于秋诗词的探究自古以来,秋日的景象便是诗人吟咏的主题之一,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便是在这个季节中诞生。以下是一些关于秋的诗词,包括原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一、《静夜思》秋景无限好,独坐思悠悠。月明千里外,风起万山头。作者:李煜(五代南唐)解析:此诗以秋景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在静夜中的沉思。月明风起,更显秋日之景色的美丽与宁静。二、《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作者:杜甫(唐代)解析:此诗描绘了秋日登高的景象,风急天高,猿啸声哀,落叶萧萧,长江滚滚,形象地表达了秋天的萧瑟与壮阔。三、《秋词》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

李清照描写冬雨的诗词

李清照描写冬雨的诗词(第1篇)冬雨诗篇:李清照笔下的冬雨之韵一、诗词全文《声声慢·寻寻觅觅》宋·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无音信,寒雨连江夜入吴。二、作者与朝代作者:李清照,宋代女词人。三、解析李清照的这首词描绘了冬日雨夜的凄凉景象。词中“寒雨”二字直接点出了冬日雨的特性,而整首词则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词人在冬日雨夜中的孤独与哀愁。四、详细解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开篇便展现出一种彷徨和失意,“凄凄惨惨戚戚”更将情感推至深沉,把读者引入了一种阴冷萧条的冬日气氛之中。紧随其后的“乍暖还寒时候”道出了冬日气候的特异之

触目惊心

"触目惊心"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令人震惊、震撼甚至恐惧的场景。其典故源于古代战争、灾难等悲惨场景的描述。近义词如心惊胆战、惊心动魄等,都表达相似的震惊和恐惧感。反义词则表达平静、无动于衷的态度。使用该词时需注意场合、对象和语气,避免滥用和误用。文章提供了关于"触目惊心"的例句和错误用法的提示。

描写惆怅的古诗词

这是一篇关于描写惆怅之情的古诗词的本文汇总了多篇描写惆怅之情的古诗词文章,包括杜甫、王维、李煜、苏轼、李清照等人的作品。这些古诗词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表达了深深的惆怅之情,通过对自然景象、人生经历、相思之情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惆怅和对人生的思考。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惆怅之情,如杜甫的《春望》借落梅花表达惆怅之情,王维的《竹里馆》描绘一个人独处竹林弹琴长啸的场景,透露出深深的孤独和惆怅。这些古诗词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令人动容。本文还包含对这些古诗词的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关于描写旌旗的诗词

以下是关于描写旌旗的诗词的本文介绍了多篇关于描写旌旗的诗词及其解析。这些诗词描绘了旌旗在战争、历史和国家背景下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对战争、历史和国家的深刻思考和情感表达。这些诗词从不同的时代和角度展示了旌旗作为军队标志、国家荣誉和民族信仰的象征意义。同时,通过现代诗和引经据典的方式,阐述了旌旗的文化内涵和其在历史长河中的英勇、忠诚、信仰的象征。旌旗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也彰显了民族的英勇精神和国家的荣誉。这些诗词激励着后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动心骇目

本文介绍了成语“动心骇目”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以及反义词,同时给出了相关的例句。该成语用于形容令人心动、令人震撼的景象或事物,使人心灵受到强烈的触动和震撼。然而,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词不当、搭配不当以及使用不当的语境。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荡魂摄魄

“荡魂摄魄”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事物或场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或感染力,能够深深触动人心。其来源可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描述。近义词包括摄人魂魄、震撼心灵等,反义词则为无动于衷、冷漠无情等。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需注意避免不当使用,尤其是用于描述普通事物、贬损某事物或负面情境。该成语通常用于形容音乐、戏剧、诗歌等艺术作品的强烈感染力。

神魂荡飏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神魂荡飏”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或激动,精神飘荡、不能自持的状态。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中被广泛运用。使用时要注意其适用场景和语境,避免错误用法。

动人心魄

本文介绍了成语“动人心魄”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事物或场景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能够深深触动人心,令人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或感动,常用来形容音乐、画面、情感等。文章还提供了多个例句展示其用法,并强调了在不当场合滥用或滥用形容词的错误用法。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