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扯西拽

东扯西拽:一个描绘杂乱无章的成语

读音

dōng chě xī zhuài

含义

“东扯西拽”这个成语由四个字组成:

  • 东:方位词,指东方
  • 扯:拉、撕、牵
  • 西:方位词,指西方
  • 拽:拉、拖、牵引

整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这边拉一下,那边拖一下”的动作,比喻说话或做事没有条理,东拉西扯,杂乱无章。形容人说话离题万里,做事没有章法,思路混乱。

典故

这个成语虽然没有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其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在古代文学中早有体现。

  1. 《红楼梦》中的类似表达:曹雪芹在描写人物对话时,常有”东拉西扯”的描述,如第五十五回中描写王熙凤说话时”东拉西扯,说了一车子话”。
  2. 明代小说中的使用: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描写人物说话时常用”东扯一句,西拽一句”来形容说话没有重点。
  3. 清代笔记记载:清代学者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批评某些文人”言谈东扯西拽,如盲人摸象”,形容其言论缺乏系统性。

近义词

  1. 东拉西扯:意思几乎完全相同,形容说话没有中心,随意牵扯无关内容。
  2. 七拼八凑:指把不同来源的东西胡乱拼凑在一起。
  3. 杂乱无章:形容东西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4. 语无伦次:指说话没有条理,颠三倒四。
  5. 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体。

反义词

  1. 条理分明:形容说话或做事很有条理。
  2. 层次井然:指结构或内容安排得很有次序。
  3. 言简意赅: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啰嗦。
  4. 重点突出:指能够抓住主要问题,不偏离主题。
  5. 逻辑严密:指思维或表达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弟弟讲故事总是东扯西拽,我们都听不明白。
    • 写作文不能东扯西拽,要围绕一个中心写。
  2. 小学高年级

    • 他的发言东扯西拽,老师不得不提醒他回到主题。
    • 这篇文章东扯西拽,缺乏明确的中心思想。
  3. 初中

    • 辩论会上,对方辩手东扯西拽,明显是在回避我们的核心论点。
    • 写论文要避免东扯西拽,每一段都应当服务于论文主题。
  4. 高中

    • 那位教授的讲座东扯西拽,从量子力学突然跳到古典诗词,让听众摸不着头脑。
    • 在学术写作中,东扯西拽是大忌,必须保持论证的连贯性。
  5. 大学及以上

    • 政客们在记者会上东扯西拽,巧妙地回避了敏感问题。
    • 跨学科研究不是东扯西拽的借口,必须有严谨的方法论支撑。
  6. 工作场景

    • 会议中请直奔主题,不要东扯西拽浪费大家时间。
    • 他的工作报告东扯西拽,领导不得不打断他要求精简。
  7. 日常生活

    • 奶奶讲故事时常常东扯西拽,但我们都爱听她那些看似无关的细节。
    • 朋友聚会聊天难免东扯西拽,这正是闲聊的乐趣所在。
  8. 文学创作

    • 意识流小说看似东扯西拽,实则有着精心的结构设计。
    • 散文中适度的东扯西拽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真实感。
  9. 批评性用法

    • 这篇社论东扯西拽,完全看不出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
    • 演讲者东扯西拽的表现说明他对主题准备不足。
  10. 中性描述

    • 老人回忆往事时难免东扯西拽,这是记忆的自然流动。
    • 自由讨论时可以适当东扯西拽,或许能碰撞出新的创意。

错误用法

  1. 形容物理上的拉扯

    • 错误:两个孩子东扯西拽地抢玩具。(应用”拉扯”或”争夺”)
    • 正确:两个孩子拉扯着同一个玩具。
  2. 形容有目的的整理

    • 错误:图书管理员东扯西拽地把书籍分类上架。(应用”仔细整理”)
    • 正确:图书管理员有条不紊地把书籍分类上架。
  3. 形容有序的动作

    • 错误:舞蹈演员东扯西拽地完成了一套高难度动作。(应用”流畅地”或”优美地”)
    • 正确:舞蹈演员优雅地完成了一套高难度动作。
  4. 形容专注的工作状态

    • 错误:科学家东扯西拽地进行实验研究。(应用”专注地”或”系统地”)
    • 正确:科学家严谨地进行实验研究。
  5. 形容有逻辑的辩论

    • 错误:律师在法庭上东扯西拽地陈述观点。(应用”逻辑严密地”)
    • 正确:律师在法庭上条理分明地陈述观点。
  6. 形容有计划的旅行

    • 错误:我们东扯西拽地游览了欧洲各国。(应用”有计划地”或”系统地”)
    • 正确:我们有条不紊地游览了欧洲各国。
  7. 形容专业写作

    • 错误:学术论文应当东扯西拽以显示知识广度。(完全错误的理解)
    • 正确:学术论文应当围绕核心论点展开论述。

你可能感兴趣

东挦西扯

本文介绍了成语“东挦西扯”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做事没有条理、杂乱无章,或说话东拉西扯、没有重点。文章还解释了该成语的出处,并通过具体例子加以说明。但需要注意的是,该成语只适用于形容人的行为或言语,不能用于描述非人的事物或行为。本文详细解释了成语“东挦西扯”的读音、含义、用法及典故,通过丰富的例句展示了其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并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该成语。

七拉八扯是什么意思

七拉八扯是一个形容词短语,读音为qī lā bā chě。它用于形容说话或写作内容散乱、毫无条理的状态。这个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是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逐渐形成的。七拉八扯的近义词有漫无目的、乱七八糟、语无伦次等,反义词则包括条理分明、井井有条等。该成语可用于描述各种场合下的散乱状态,如会议、文章、对话等。但需注意,在正式场合使用需谨慎,避免给人留下不专业、不严谨的印象。同时,避免误用为褒义词,并结合具体语境和需要合理使用。

七搭八扯是什么意思

七搭八扯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qī dā bā chě。它用来形容言辞或文章内容杂乱无章,没有条理,东拉西扯。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典故记载。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说话或写作时缺乏逻辑和目的性的表现。其近义词如杂乱无章、语无伦次等,都表示内容无序。反义词如条理分明、言之有据等,则表示有条理和逻辑。使用七搭八扯时需准确理解其含义和用法,避免误用和滥用。在实际语境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述某人说话或写作的混乱状态。

拉三扯四是什么意思

拉三扯四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形容说话或做事毫无条理、没有重点,随意东拉西扯。该成语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近义词包括闲言碎语、拖泥带水等。反义词则包括有条有理、言之有据等。使用时需注意场合、对象和搭配词语,避免误用。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拉三扯四的用法和错误用法。

词严义密

词严义密的拼音是cí yán yì mì,形容言辞严谨、内容充实、意义深奥。该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以从字面意思理解,古代常用来形容经典著作。近义词有严谨周密、言之有据、言简意赅等。反义词语有无伦次、轻描淡写等。使用时要避免错误用法,如滥用、不分场合使用等。例句展示了词严义密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

断烂朝报

断烂朝报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uàn làn cháo bào。它原意指残缺不全的朝廷公告或旧闻,现在用来形容内容杂乱无章、残缺不全的书籍或文章。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历史记载或文献资料因年代久远而残缺不全,或者文章内容缺乏条理和逻辑。其典故源于古代的史书和文献。断烂朝报的近义词有残编断简、支离破碎等。反义词包括完整无缺、条理分明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使用场合,不要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文章提供了关于断烂朝报的详细解释,包括其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示例。

出出律律

“出出律律”是一个形容词短语,读音为“chū chū lǜ lǜ”,用来形容声音或动作的细碎、杂乱、快速而又有节奏感的状态。它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给人一种活泼、跳跃的感觉。其近义词包括“嘈嘈杂杂”、“叽叽喳喳”等,反义词有“寂寂无声”、“默默无闻”等。使用“出出律律”时要注意避免用在不适合的场合,随意搭配其他词语以及滥用或过度使用。

条入叶贯是什么意思

条入叶贯的读音条入叶贯的拼音是:tiáo rù yè guàn。条入叶贯的含义“条入叶贯”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事物之间的联系紧密、条理清晰、逻辑连贯。它表示事物之间的脉络清晰,相互关联,如同一条条的线索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条入叶贯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经典文献。在古代,人们常常用“条”来指代线索、脉络,用“叶”来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条入叶贯”这个成语的形成,意味着事物的脉络清晰,关系紧密,相互贯通。具体典故出处可能因历史文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大致可以理解为:在古代的典籍中,常常有关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描述,这些描述逐渐形成了“条入叶贯”这个成语。条入叶

出言有章

出言有章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ū yán yǒu zhāng。该成语用于形容人的言谈举止有条理、文雅得体。其含义涉及到语言组织、措辞和表达方面。虽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在古代文化中被普遍认同。出言有章的近义词有言之有序、措辞得体等。反义词包括语无伦次、口无遮拦等。在使用该成语时,应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过度使用或在非正式的场合中显得过于正式。同时,要避免与“废话连篇”等概念混淆。该成语在描述人的言谈举止方面非常实用,常用于称赞人的言辞得体、表达清晰。

夹七夹八

夹七夹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iā qī jiā bā。它用来形容说话或写作时内容杂乱无章,不清晰,夹杂着许多无关紧要或混乱的成分。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言辞或文章的质量不佳,缺乏条理和逻辑。同时,也提供了其典故解释、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