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掌而谈

抵掌而谈

读音

dǐ zhǎng ér tán

含义

  • :轻拍、击打。
  • :手掌。
  • :连词,表示动作的承接。
  • :交谈、讨论。

整体含义:形容两人或多人交谈时兴致高昂,情绪热烈,甚至情不自禁地拍手击掌,表达兴奋或赞同之情。

典故

  1. 《后汉书·隗嚣传》

    “嚣与援(马援)相善,每共语,辄抵掌而谈。”
    意思是隗嚣与马援关系亲密,每次交谈都兴致勃勃,甚至拍手相和。

  2. 《晋书·王导传》

    “导与周顗、庾亮等,每宴集,辄抵掌而谈,终日不倦。”
    王导与友人聚会时,常常热烈讨论,乐此不疲。

  3. 《世说新语》
    记载魏晋名士清谈时,常“抵掌而谈”,展现潇洒不羁的风度。

近义词

  1. 促膝长谈:形容亲密无间地深入交谈。
  2. 侃侃而谈:形容说话从容不迫,理直气壮。
  3. 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 高谈阔论:形容谈话内容广泛,言辞豪迈。

反义词

  1. 沉默寡言:很少说话,性格内向。
  2. 相对无言:面对面却无话可说,形容尴尬或冷淡。
  3. 噤若寒蝉:因害怕或紧张而不敢说话。
  4. 欲言又止:想说却又忍住不说,形容犹豫不决。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两个小朋友在讨论动画片时,抵掌而谈,笑得合不拢嘴。
    • 老师讲故事时,同学们听得入迷,甚至抵掌而谈。
  2. 小学高年级

    • 运动会上,队员们抵掌而谈,商量比赛策略。
    • 他和朋友在讨论新游戏时,抵掌而谈,兴奋不已。
  3. 初中

    • 辩论赛前,队员们抵掌而谈,互相鼓励。
    • 历史课上,同学们讨论三国故事时,抵掌而谈,仿佛置身其中。
  4. 高中

    • 文学社成员们抵掌而谈,分享各自的创作心得。
    • 他和导师讨论学术问题时,抵掌而谈,思维碰撞出火花。
  5. 大学及以上

    • 学术会议上,专家们抵掌而谈,探讨前沿科技。
    • 两位企业家在商业合作中抵掌而谈,达成共识。

错误用法

  1. 用于严肃场合

    • ❌ 法官在法庭上抵掌而谈,宣布判决结果。(应使用“严肃宣告”)
    • ❌ 医生在手术室里抵掌而谈,讨论病情。(应使用“冷静分析”)
  2. 用于单方面表达

    • ❌ 他一个人抵掌而谈,滔滔不绝。(“抵掌而谈”需多人互动)
    • ❌ 老师讲课抵掌而谈,学生却昏昏欲睡。(应使用“侃侃而谈”)
  3. 用于消极情绪

    • ❌ 他们吵架时抵掌而谈,面红耳赤。(应使用“激烈争执”)
    • ❌ 谈判破裂后,双方抵掌而谈,不欢而散。(应使用“争论不休”)
  4. 用于书面正式表达

    • ❌ 合同条款需双方抵掌而谈后签署。(应使用“协商一致”)
    • ❌ 外交官抵掌而谈,达成协议。(应使用“深入磋商”)

“抵掌而谈”生动描绘了热烈交谈的场景,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扪虱而谈是什么意思

“扪虱而谈”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在谈论时从容不迫、无所顾忌,常用来形容人的谈吐自信、不拘小节。其典故源自晋朝王猛和宋朝欧阳修的故事。王猛和欧阳修都在闲谈时扪虱,展现出从容自信的态度。这个成语的近义词包括侃侃而谈、旁若无人等,反义词则是忐忑不安、局促不安等。使用这个成语时要注意场合,避免在正式或严肃场合滥用,以免产生误解。

混作一谈

混作一谈是一个成语,读音hùn zuò yī tán,指将不同事物混淆或不加区分地谈论。这个成语意味着在处理事情时没有明确的区分和判断,导致混乱或误解。混作一谈包括将不同事物混淆在一起讨论或处理,其典故可能与古代故事或文献有关。近义词包括混为一谈、一锅端等,反义词包括区别对待、泾渭分明等。在使用混作一谈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适用场合和对象,避免误用或滥用。文章提供了多个例句以展示其用法和错误用法示例。

并为一谈

“并为一谈”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ìng wéi yī tán,源自《庄子·齐物论》。其含义为将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一事物来谈论,不加区分。该成语用来形容对事物不加具体分析,笼统看待或评论。近义词包括一概而论、混为一谈、一言以蔽之等。反义词为区别对待、分别对待等。在学术、工作、教育等领域中,应正确使用该成语,根据实际问题和具体情况进行讨论和分析,避免错误地将不同事物混为一谈。错误的用法包括在讨论问题时随意混同不同问题,评价作品或人物时不作具体分析等。正确的使用方式应该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不相闻问

“不相闻问”是一个成语,拼音为bù xiāng wén wèn,表示彼此之间没有联系、没有消息、互不往来、互不沟通的状态,形容人与人之间关系疏远或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的信息断绝。其典故可能源于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疏离或信息传递的困难。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有互不往来、音信不通等,反义词有互通信息、密切联系等。文章提供了多个不相闻问的例句,同时指出了不相闻问的错误用法,如在不该询问或了解的情况下使用、用于形容过于亲近的关系以及在语境上不恰当的场合使用。

赤心相待

赤心相待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ì xīn xiāng dài,表示人与人之间以真诚、坦诚的态度对待对方,意味着深厚的情谊和信任。其源自古代,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关系是一种传统美德和人际交往的方式。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诚心诚意、推心置腹等,反义词则为虚情假意、口是心非等。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赤心相待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同时提醒读者在使用时需避免错误用法,如用在不适合的场合或描述表面上的友好关系。希望通过介绍,能够帮助到读者。

不通水火

“不通水火”是一个成语,发音为bù tōng shuǐ huǒ,意指不了解与水火有关的事物或情况,也形容两人或团体之间关系疏远,缺乏交流和了解。其典故源自古代的两个典故,其中之一是两人因某些原因相互不理解,关系难以相容。该成语的近义词有素昧平生、格格不入、陌路相逢、疏远隔膜等。反义词有情投意合、亲密无间、朝夕相处、和睦相处等。使用时需注意其准确含义,避免错误用法。

打得火热

"打得火热"是一个形容词语,用来描述两个人或团体之间关系非常亲密友好,形容彼此亲近、热情,甚至带有一定的亲密或暧昧意味。这个成语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是对于人际关系中热情和亲密状态的普遍观察与总结。其近义词有亲密无间、情同手足等,反义词有形同陌路、冷漠无情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滥用、误用,特别是在不恰当的场合或语境中使用。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友谊、恋情、合作关系等人际关系中密切和火热的程度。

此呼彼应

此呼彼应是一种互相呼应的状态,源于古代的军事活动,现在广泛应用于社交、工作、学习等场合。其拼音为cǐ hū bǐ yìng,含义是当一方呼唤时,另一方会及时应答,表现人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活跃氛围。该成语也可以引申为在团队合作、文化交流和艺术表演等领域的互动呼应。它的近义词包括互相应答、此应彼和等,反义词包括各自为政、孤掌难鸣等。在使用此呼彼应时需要注意其使用的场合和语境,避免错误使用。文章通过多个例子详细解释了此呼彼应的应用和含义。

一哄而起是什么意思

一哄而起的读音一哄而起(yī hǒng ér qǐ),其中“哄”字读作第三声,即hǒng。一哄而起的含义一哄而起,指许多人在一起大声喧闹或争先恐后地行动起来,形容声势浩大或气氛热烈。这个成语多用于描述一种突发的、热烈的场面。一哄而起的典故一哄而起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推测其源于古代的民间活动或集会。在古代,人们常常会因为某种事情而聚集在一起,当人们情绪高涨时,就会形成一种热烈的氛围,这种氛围可以形容为“一哄而起”。一哄而起的近义词蜂拥而起:形容许多人争先恐后地行动起来,像蜜蜂一样拥挤在一起。群起而攻之:指许多人一起行动,共同攻击某个人或某个事物。纷纷而起:形容许多人纷纷行动起来,形

唇焦口燥

唇焦口燥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ún jiāo kǒu zào,用来形容人口干舌燥、极度干燥不适的状态。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长时间说话、高声喊叫、极度劳累或处于干燥环境中导致的口干舌燥情况。其典故不明确,但可能源于日常对口干舌燥的描述。近义词包括口干舌燥、唇干口焦等,反义词包括唇润口爽等。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示例。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