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瑕蹈隙:一个关于改正缺点的成语
读音
涤瑕蹈隙:dí xiá dǎo xì
含义
- 涤:清洗,去除。
- 瑕: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或错误。
- 蹈:踩踏,引申为纠正。
- 隙:缝隙,比喻细微的过失或不足。
整体含义:指清除缺点,改正错误,使自身或事物更加完善。
典故
- 《后汉书·崔瑗传》:
“瑗少孤贫,然好学不倦,涤瑕蹈隙,终成一代名儒。” 崔瑗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不断改正自身不足,最终成为著名学者。 - 《晋书·王导传》:
“导每自省,涤瑕蹈隙,以励群臣。” 王导常自我反省,改正缺点,以此激励群臣。 - 《资治通鉴》:
“君子之道,贵在涤瑕蹈隙,日新其德。” 君子的修养之道,关键在于不断改正缺点,使品德日益完善。
近义词
- 改过自新: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 洗心革面:彻底改变思想和行为。
- 去芜存菁:去除糟粕,保留精华。
- 刮垢磨光:去除污垢,使事物焕发光彩。
反义词
- 文过饰非:掩饰错误,不肯改正。
- 积非成是:长期犯错,反而被当作正确。
- 讳疾忌医:隐瞒缺点,不愿改正。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小明写错字后,认真改正,真是涤瑕蹈隙的好孩子!
- 老师表扬小红涤瑕蹈隙,作业越来越整洁。
-
小学高年级:
- 经过涤瑕蹈隙,小华的作文水平提高了很多。
- 我们要学习古人涤瑕蹈隙的精神,不断进步。
-
初中:
- 他在学习上涤瑕蹈隙,成绩稳步提升。
- 涤瑕蹈隙是自我完善的重要方法。
-
高中:
- 只有涤瑕蹈隙,才能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这位作家在创作中不断涤瑕蹈隙,作品越来越成熟。
-
大学及以上:
- 企业管理需要涤瑕蹈隙,才能持续发展。
- 科研工作者应涤瑕蹈隙,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错误用法
-
误用为“掩盖错误”:
- ❌ 他为了不被批评,涤瑕蹈隙,隐瞒了错误。(正确应为“文过饰非”)
-
误用为“吹毛求疵”:
- ❌ 她对同事涤瑕蹈隙,总是挑小毛病。(正确应为“吹毛求疵”)
-
误用为“破坏”:
- ❌ 这场暴雨涤瑕蹈隙,冲垮了桥梁。(正确应为“摧毁”或“破坏”)
-
误用为“随意改动”:
- ❌ 他涤瑕蹈隙,把合同内容乱改一通。(正确应为“胡乱修改”)
总结:“涤瑕蹈隙”强调主动改正缺点,而非被动掩饰或破坏,使用时需注意语境。
你可能感兴趣
吹毛索垢
吹毛索垢是一个成语,发音为chuī máo suǒ gòu。它用来形容对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挑剔和批评,强调对事物的高度敏感和挑剔态度。该成语源于古代宫廷文化,最早出自《晋书·慕容超传》。吹毛索垢的近义词有吹灰求疵、鸡蛋里挑骨头、锱铢必较,反义词包括粗枝大叶、宽宏大量、大度包容。使用时需避免过度挑剔和苛责他人,根据具体情况和语境适度使用。该成语在形容对事物要求严格、注重细节的场景中常见。
抉瑕掩瑜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抉瑕掩瑜”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和近义词反义词。该成语意为过于关注微小缺陷而忽略整体优点,源自于古代对玉的描述,出自《左传》。文章还提供了相关近义词和反义词的解释,最后举例说明了在使用时应该注意避免的错误用法。
涤秽荡瑕
涤秽荡瑕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í huì dàng xiá。它意指洗去污秽、清除瑕疵,比喻彻底清除事物中的不良或错误元素,使事物恢复纯净完美的状态。该成语反映了古人对完美和纯净的追求。文章详细阐述了涤秽荡瑕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通过了解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汉语中的丰富表达。
披毛求瑕是什么意思
文章介绍了成语“披毛求瑕”的读音、含义、典故和出处不明确,但字面意思为仔细寻找、挑剔别人的缺点或错误。该成语含有对事物进行细致审查、挑剔缺点的意味,与近义词如吹毛求疵等相近。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滥用对象、使用场合不当以及与原意混淆的错误用法。例句展示了正确的使用方式。
补过饰非
补过饰非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ǔ guò shì fēi。它指的是在犯错后不是主动承认错误,而是用各种方式掩饰或弥补错误的行为。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对诚实和坦率的重视,以及对掩饰错误的贬斥。补过饰非的近义词包括粉饰太平、文过饰非等,反义词有直面错误、勇于认错等。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这个成语。但是需要注意,错误使用补过饰非会导致对成语含义的误解,或在不当场合使用,以及忽略其整体含义而分开使用。
耻言人过
“耻言人过”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不轻易指责他人的错误,以自己的过失为耻,并强调自我反省和宽容他人的品质。这一成语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尚品质。其近义词包括知过必改、反躬自省等,反义词则是责备求全、苛责他人等。正确使用方式是作为自我反省和宽容他人的态度,对自己的过错有清醒的认识并积极改正,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面对他人的过错。错误用法是回避问题,只宽容他人而忽视自身需要改进的地方。文章通过多个例子阐述了“耻言人过”的应用和正确理解。
道长论短
道长论短是一个成语,指人们因知识、经验、立场不同,对事物或问题进行长时间的争论或讨论,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探讨其本质或真正解决问题。该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以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其含义。道长论短的近义词包括争长论短、斤斤计较、争执不休等,反义词为虚怀若谷、豁达大度等。使用道长论短时需要注意语境和语气,避免歧义和不恰当的批评或指责。
瑕不搑瑜是什么意思
瑕不搑瑜的读音读音:xiá bù náo yú。瑕不搑瑜的含义“瑕不搑瑜”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瑕疵与美好的东西共存,但并不影响其整体价值。其中,“瑕”指的是瑕疵、缺点,“搑”是掩盖的意思,“瑜”则指美玉,比喻美好的事物。整个成语的含义是,虽然存在一些小瑕疵,但并不会掩盖住其整体的美好和价值。这个成语的含义也常被用来形容某些事物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整体上仍然值得欣赏和肯定。它强调了事物的整体性和相对性,也表达了对事物的一种宽容和包容的态度。瑕不搑瑜的典故“瑕不搑瑜”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原句为“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过而后更明”。意思是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虽然有短暂的遮
伯玉知非
伯玉知非的读音为“bó yù zhī fēi”,指人到了晚年能够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并改正,强调人应勇于承认错误、成长进步。源自《左传》中的伯玉故事。近义词有“悔过自新”、“改过迁善”、“迷途知返”,反义词有“执迷不悟”、“一错再错”、“怙恶不悛”。使用成语时,应注意肯定那些勇于改正错误的人的精神风貌和成长态度,避免贬义或嘲讽。
闭合思过
“闭合思过”是一个成语,读音为。它表示关闭门户,反思自己的过错。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在面对错误时,要自我反省、审视,采取封闭门户、静心思考的方式寻找错误原因并改正。其可能源自古代文人墨客的创作或民间智慧的总结。近义词有闭门思过、反躬自省等。反义词包括推诿塞责、不知悔改等。使用时要避免误解,特别是在非正式的场合或口语中,不要将其误用为关闭自己、不与人交流的意思。通过闭合思过,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并改正错误,从而实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