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头会尾
读音
dào tóu huì wěi
含义
“道头会尾”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
- 道:讲述、说明。
- 头:开头、起始部分。
- 会:理解、领会。
- 尾:结尾、末尾部分。
整体含义是指只讲述事情的开头,就能让人领会到结尾,形容人思维敏捷,善于推理,能够举一反三。
典故
- 《晋书·王戎传》:
王戎是西晋名士,以聪慧著称。有一次,他与友人谈论某件事,只说了开头,友人便立刻明白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旁人赞叹道:“此真可谓‘道头会尾’也!” - 《世说新语·捷悟》:
记载了东汉末年杨修的故事。曹操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众人不解其意,杨修却立刻让人把门改窄,解释道:“‘门’中加‘活’是‘阔’字,丞相嫌门太宽了。”曹操知道后感叹:“卿真能‘道头会尾’!”
近义词
- 举一反三: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 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推知很多。
- 触类旁通:掌握某一事物的规律,就能推知同类事物。
- 心领神会:不用明说就能理解。
反义词
- 不得要领:无法抓住要点或关键。
- 茫然不解:完全不明白,毫无头绪。
- 一窍不通:对某件事完全不懂。
- 如堕五里雾中:形容迷惑不解,摸不着头脑。
例句
-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老师刚说了一个谜语的开头,小明就猜出了答案,真是“道头会尾”!
- 姐姐讲故事只说了一半,弟弟就接上了结尾,妈妈说他是“道头会尾”。
-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数学课上,老师刚写出题目,小华就报出了答案,同学们都夸他“道头会尾”。
- 侦探小说里,主角常常“道头会尾”,从蛛丝马迹中找出真相。
-
初中:
- 他的推理能力很强,往往“道头会尾”,让案情迅速明朗。
- 在辩论赛中,对方刚提出观点,他就猜到后续论证,真是“道头会尾”。
-
高中及以上:
- 这位科学家思维敏锐,实验数据刚出来,他就“道头会尾”,得出了结论。
- 优秀的作家往往能让读者“道头会尾”,通过伏笔暗示结局。
错误用法
-
误解为“说话只说一半”:
- ❌ 错误例句:他说话总是“道头会尾”,让人听不明白。
- ✅ 正确用法:成语强调“理解迅速”,而非“表达不完整”。
-
用于形容记忆力好:
- ❌ 错误例句:他背课文“道头会尾”,一字不差。
- ✅ 正确用法:成语与记忆力无关,而是指推理能力。
-
用于贬义:
- ❌ 错误例句:这人喜欢“道头会尾”,总是打断别人说话。
- ✅ 正确用法:成语是褒义词,形容聪明才智。
-
与“断章取义”混淆:
- ❌ 错误例句:他“道头会尾”,曲解了原文的意思。
- ✅ 正确用法:“断章取义”是贬义,而“道头会尾”是褒义。
“道头会尾”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成语,正确使用能让人感受到汉语的博大精深!
你可能感兴趣
道头知尾
“道头知尾”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tóu zhī wěi,表示对某件事或领域的知识掌握全面,从头到尾都了解清楚。该成语强调了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可能源于道家思想中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其近义词如了如指掌、洞若观火、一目了然,反义词为一知半解、管中窥豹等。在正确使用场合下,可以形容某人对某事物了解得非常深入和全面。但需注意避免滥用和误用对象。如使用不当,会显得夸张或不恰当。该成语在描述人们专业知识或事物了解程度时常用到。
触机便发
触机便发是一个成语,拼音为chù jī biàn fā。其含义是碰到机会或触动到某个点就立刻反应或行动,形容反应迅速、敏锐,或事情进展快速。典故来源于古代军事和武艺,形容武艺高强的人或军队能迅速捕捉战机采取行动。近义词有闻风而动、应机立断等,反义词包括迟钝、犹豫不决等。使用时要避免错误用法,如形容不恰当的行为或反应。例句中的主角具有敏锐洞察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能在各种场合触机便发,抓住机会采取行动。
多闻强记
多闻强记是一个成语,形容学识渊博、记忆力强的人。其来源于《论语·卫灵公》中的一句话,强调多听多看,对知识进行思考和筛选。多闻强记的近义词包括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等,反义词为孤陋寡闻、见闻浅薄等。该成语在形容学者的学识和记忆力方面非常贴切,也能展示其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需要注意避免误用该成语。正确理解和使用多闻强记,才能更好地表达一个人的学识和素养。
洞彻事理
洞彻事理的读音为【dòng chè shì lǐ】,表示深入透彻地理解事物。该成语形容人的智慧和洞察力敏锐,能迅速理解复杂事物并做出正确判断。它没有特定的典故或出处,但在古代文献中常出现。近义词包括洞察秋毫、明察秋毫等,反义词则包括懵懂无知、浅尝辄止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为贬义或在不当场合使用,并与“透彻了解”区分使用。洞彻事理能力的人能够洞察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有助于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功。
分斤拨两
分斤拨两是一个成语,形容在称量物品时非常仔细、精确,甚至到了斤斤计较的程度。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对事物一丝不苟的态度,常源于古代商贩对重量的精确计算。其典故与古代使用秤进行称量的情景有关。该成语的出处并不唯一,可能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或民间口语。近义词包括斤斤计较、锱铢必较等。错误用法包括用错场合、滥用、误用对象等。
拔葵啖枣
拔葵啖枣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á kuí dàn zǎo。它用来形容贪小便宜、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比喻只追求微小利益而忽视更大的利益或整体利益。该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拔葵啖枣的近义词包括贪小失大、目光短浅等,反义词则为高瞻远瞩、大公无私等。该成语错误用法是忽略整体利益和长远影响,只关注微小细节。使用时应根据语境和实际情况决定。
一熏一莸是什么意思
一熏一莸的读音一熏一莸(yī xūn yī ōu)一熏一莸的含义一熏一莸是一个成语,原意是指用香草来熏烤莸草,比喻善恶混杂,难以分辨。其中,“熏”指的是香草的香气,“莸”则是一种有臭味的草。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环境中好坏并存,难以分清的情况。一熏一莸的典故一熏一莸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四年》。据传,当时晋献公为了祭祀神灵,命令宰夫准备祭品。宰夫将烤肉用的香草和莸草混在一起,献公闻到后,询问这是什么味道。宰夫回答说是一熏一莸。献公感叹道:“善恶不分,何以治国?”于是便有了这个成语。这个典故也常用来形容一个复杂的环境中,善恶混杂,难以分辨的情况。一熏一莸的近义词善恶难分混淆视听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贪污狼藉是什么意思
贪污狼藉的读音读音:tān wū láng jí标注拼音:tān/wū/láng/jí贪污狼藉的含义“贪污狼藉”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行为不检点,贪污公款,所作所为导致名声败坏,不可收拾。其中,“贪污”指的是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公款或他人财物的行为;“狼藉”则是指乱七八糟,一片混乱的样子。贪污狼藉的典故该成语典故源于古代,与官场腐败、贪污受贿等行为有关。在古代社会,官员们常常利用职权之便,贪污公款,中饱私囊,导致社会风气败坏。这种行为被形容为“贪污狼藉”,成为了一个贬义词。典故一据传,古代有一位官员,利用职权之便,大肆贪污公款,其行径恶劣至极,最终导致家破人亡,名声败裂。他的所作所为被形容为
方趾圆颅
方趾圆颅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āng zhǐ yuán lú,用于形容人的体态或形象。其源自古代文献,常用来比喻人类与天地、宇宙的关系,表达人类身体虽小但拥有与天地相通的精神和灵魂。该成语也常用于形容圣贤或英雄的形象。使用方趾圆颅时需注意其含义和用法,不可误用为形容非人类的物体或生物,也不宜误用为贬义,搭配要恰当。
汉字"错"的8种含义解析 从拼音笔顺到成语典故一网打尽
本文提供了关于汉字“错”的详细解析,包括其拼音、部首、笔顺、含义等。错有多重含义,如参差、错杂、两个物体相对摩擦等。此外,错还指安排时间使不冲突、表示不正确或过错,以及在凹下去的文字、花纹中镶上或涂上金、银等。同时,错也用作打磨玉石的石头或动词表示打磨玉石。整体内容关于“错”字的解释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