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头会尾

道头会尾

读音

dào tóu huì wěi

含义

“道头会尾”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

  • :讲述、说明。
  • :开头、起始部分。
  • :理解、领会。
  • :结尾、末尾部分。

整体含义是指只讲述事情的开头,就能让人领会到结尾,形容人思维敏捷,善于推理,能够举一反三。

典故

  1. 《晋书·王戎传》
    王戎是西晋名士,以聪慧著称。有一次,他与友人谈论某件事,只说了开头,友人便立刻明白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旁人赞叹道:“此真可谓‘道头会尾’也!”
  2. 《世说新语·捷悟》
    记载了东汉末年杨修的故事。曹操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众人不解其意,杨修却立刻让人把门改窄,解释道:“‘门’中加‘活’是‘阔’字,丞相嫌门太宽了。”曹操知道后感叹:“卿真能‘道头会尾’!”

近义词

  1. 举一反三: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2. 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推知很多。
  3. 触类旁通:掌握某一事物的规律,就能推知同类事物。
  4. 心领神会:不用明说就能理解。

反义词

  1. 不得要领:无法抓住要点或关键。
  2. 茫然不解:完全不明白,毫无头绪。
  3. 一窍不通:对某件事完全不懂。
  4. 如堕五里雾中:形容迷惑不解,摸不着头脑。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老师刚说了一个谜语的开头,小明就猜出了答案,真是“道头会尾”!
    • 姐姐讲故事只说了一半,弟弟就接上了结尾,妈妈说他是“道头会尾”。
  2.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数学课上,老师刚写出题目,小华就报出了答案,同学们都夸他“道头会尾”。
    • 侦探小说里,主角常常“道头会尾”,从蛛丝马迹中找出真相。
  3. 初中

    • 他的推理能力很强,往往“道头会尾”,让案情迅速明朗。
    • 在辩论赛中,对方刚提出观点,他就猜到后续论证,真是“道头会尾”。
  4. 高中及以上

    • 这位科学家思维敏锐,实验数据刚出来,他就“道头会尾”,得出了结论。
    • 优秀的作家往往能让读者“道头会尾”,通过伏笔暗示结局。

错误用法

  1. 误解为“说话只说一半”

    • ❌ 错误例句:他说话总是“道头会尾”,让人听不明白。
    • ✅ 正确用法:成语强调“理解迅速”,而非“表达不完整”。
  2. 用于形容记忆力好

    • ❌ 错误例句:他背课文“道头会尾”,一字不差。
    • ✅ 正确用法:成语与记忆力无关,而是指推理能力。
  3. 用于贬义

    • ❌ 错误例句:这人喜欢“道头会尾”,总是打断别人说话。
    • ✅ 正确用法:成语是褒义词,形容聪明才智。
  4. 与“断章取义”混淆

    • ❌ 错误例句:他“道头会尾”,曲解了原文的意思。
    • ✅ 正确用法:“断章取义”是贬义,而“道头会尾”是褒义。

“道头会尾”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成语,正确使用能让人感受到汉语的博大精深!

你可能感兴趣

触机便发

触机便发是一个成语,拼音为chù jī biàn fā。其含义是碰到机会或触动到某个点就立刻反应或行动,形容反应迅速、敏锐,或事情进展快速。典故来源于古代军事和武艺,形容武艺高强的人或军队能迅速捕捉战机采取行动。近义词有闻风而动、应机立断等,反义词包括迟钝、犹豫不决等。使用时要避免错误用法,如形容不恰当的行为或反应。例句中的主角具有敏锐洞察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能在各种场合触机便发,抓住机会采取行动。

拔葵啖枣

拔葵啖枣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á kuí dàn zǎo。它用来形容贪小便宜、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比喻只追求微小利益而忽视更大的利益或整体利益。该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拔葵啖枣的近义词包括贪小失大、目光短浅等,反义词则为高瞻远瞩、大公无私等。该成语错误用法是忽略整体利益和长远影响,只关注微小细节。使用时应根据语境和实际情况决定。

一熏一莸是什么意思

一熏一莸的读音一熏一莸(yī xūn yī ōu)一熏一莸的含义一熏一莸是一个成语,原意是指用香草来熏烤莸草,比喻善恶混杂,难以分辨。其中,“熏”指的是香草的香气,“莸”则是一种有臭味的草。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环境中好坏并存,难以分清的情况。一熏一莸的典故一熏一莸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四年》。据传,当时晋献公为了祭祀神灵,命令宰夫准备祭品。宰夫将烤肉用的香草和莸草混在一起,献公闻到后,询问这是什么味道。宰夫回答说是一熏一莸。献公感叹道:“善恶不分,何以治国?”于是便有了这个成语。这个典故也常用来形容一个复杂的环境中,善恶混杂,难以分辨的情况。一熏一莸的近义词善恶难分混淆视听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贪污狼藉是什么意思

贪污狼藉的读音读音:tān wū láng jí标注拼音:tān/wū/láng/jí贪污狼藉的含义“贪污狼藉”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行为不检点,贪污公款,所作所为导致名声败坏,不可收拾。其中,“贪污”指的是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公款或他人财物的行为;“狼藉”则是指乱七八糟,一片混乱的样子。贪污狼藉的典故该成语典故源于古代,与官场腐败、贪污受贿等行为有关。在古代社会,官员们常常利用职权之便,贪污公款,中饱私囊,导致社会风气败坏。这种行为被形容为“贪污狼藉”,成为了一个贬义词。典故一据传,古代有一位官员,利用职权之便,大肆贪污公款,其行径恶劣至极,最终导致家破人亡,名声败裂。他的所作所为被形容为

汉字"错"的8种含义解析 从拼音笔顺到成语典故一网打尽

本文提供了关于汉字“错”的详细解析,包括其拼音、部首、笔顺、含义等。错有多重含义,如参差、错杂、两个物体相对摩擦等。此外,错还指安排时间使不冲突、表示不正确或过错,以及在凹下去的文字、花纹中镶上或涂上金、银等。同时,错也用作打磨玉石的石头或动词表示打磨玉石。整体内容关于“错”字的解释和用法。

道不掇遗

本文介绍了成语“道不掇遗”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社会风气淳朴,人们道德高尚,不会贪图他人财物,强调了人们对于他人财物的尊重和自我约束。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社会,道德风尚高尚的人们对于他人财物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近义词包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拾金不昧”等。文章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并正确使用这一成语。

倒背如流

倒背如流的读音为dào bèi rú liú,形容某人对于某段文字或内容非常熟悉,能够准确、流畅、快速地背诵出来,包括倒着背诵。该成语来源于古代读书人显示学识和记忆力的做法。其近义词包括熟能生巧、滚瓜烂熟、倒读如流等,反义词为不知所云、结结巴巴、生疏等。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语境和对象,避免错误用法。

持正不阿

持正不阿是一个成语,意思为坚持正义,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向邪恶势力屈服。该成语源于战国时期蔺相如的故事,形容人正直无私、刚强不屈。其近义词有刚正不阿、公正无私等,反义词包括偏袒护短、徇私舞弊等。持正不阿的人在工作中能坚守正义立场,不畏权势,确保公正和透明,赢得尊重和信任。但需注意避免将其用于形容过于刻板、不知变通的情况。

不知颠倒

"不知颠倒"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zhī diān dǎo,表示对事物的认识、理解或处理方式混乱无序。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思维混乱、言行颠倒。其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以从字面上理解,指方位或顺序的错乱。近义词有杂乱无章、颠三倒四等,反义词有条例分明、井然有序等。在运用时要注意避免描述不当和过度简化。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不同场合的应用。正确理解和使用该成语,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意思。

榆木脑袋是什么意思

榆木脑袋的读音榆木脑袋的拼音为yú mù nǎo dài。榆木脑袋的含义"榆木脑袋"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固执、迟钝、不易开窍,就像榆木制成的脑袋一样硬邦邦,不易思考或接受新事物。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思想僵化、缺乏灵活性和变通能力的人。榆木脑袋的典故"榆木脑袋"这个成语的来源并没有明确的典故,但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找到类似的用法。在古代,榆木常被用来制作家具或建筑用材,因其质地坚硬,不易变形。人们便用"榆木脑袋"来形容那些思维僵化、不易改变的人。榆木脑袋的近义词顽固不化:形容人的思想固执,不愿改变。冥顽不灵:形容人愚昧无知,不开窍。死脑筋:形容人思维僵化,缺乏变通能力。墨守成规:指思想守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