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以目

成语「道路以目」详解

读音

道路以目:dào lù yǐ mù


含义

  • :道路,指公共场所。
  • :街道,泛指人们行走的地方。
  • :用,凭借。
  • :眼神、目光。

整体含义:形容在高压统治下,百姓不敢公开议论政事,只能在路上用眼神交流,表达内心的恐惧和不满。


典故

1. 《国语·周语上》

周厉王暴虐无道,百姓怨声载道。他派密探监视民众,凡有批评朝政者,立即处死。于是百姓“道路以目”,不敢交谈,只用眼神示意。最终,民众忍无可忍,发动暴动,推翻了厉王的统治。

2. 《史记·周本纪》

司马迁在记载周厉王时,也提到“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进一步印证了这一历史事件。


近义词

  1. 噤若寒蝉:形容因害怕而不敢说话。
  2. 钳口不言:被迫闭口,不敢发表意见。
  3. 三缄其口:形容说话谨慎或不敢开口。
  4. 讳莫如深:因忌讳而隐瞒真相,不敢提及。

反义词

  1. 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地表达意见。
  2. 直言不讳:坦率地说出真实想法。
  3. 高谈阔论:毫无拘束地谈论。
  4. 议论纷纷:众人热烈讨论,各抒己见。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老师严厉批评后,同学们“道路以目”,不敢说话。
  2. 小学高年级:在严厉的校规下,学生们“道路以目”,生怕被处罚。
  3. 初中:历史上许多暴政时期,百姓“道路以目”,不敢表达不满。
  4. 高中:在极权统治下,民众“道路以目”,社会陷入沉默的恐惧。
  5. 大学及以上:某些国家的新闻管制使民众“道路以目”,舆论环境极度压抑。
  6. 历史类文章:周厉王时期,百姓“道路以目”,最终引发暴动。
  7. 社会评论:高压政策下,人们“道路以目”,社会活力被扼杀。
  8. 小说描写:街上行人匆匆,彼此“道路以目”,无人敢交谈。
  9. 政治分析:独裁统治往往导致民众“道路以目”,社会矛盾加剧。
  10. 心理学研究:长期“道路以目”的环境会使人产生心理压抑。
  11. 新闻报道:某国严控言论,民众“道路以目”,国际社会关注。
  12. 影视剧台词:“如今世道,谁敢多言?不过是‘道路以目’罢了。”
  13. 演讲引用:“我们不能让社会变成‘道路以目’的沉默之地。”
  14. 议论文论证:历史证明,“道路以目”的社会终将爆发变革。
  15. 寓言故事:森林里的动物因狮王的暴政而“道路以目”。
  16. 诗歌创作:“街头巷尾无声息,道路以目心惶惶。”
  17. 法律评论:言论自由是防止“道路以目”现象的关键。
  18. 企业管理:高压管理会让员工“道路以目”,不利于创新。
  19. 教育反思:过度严厉的课堂纪律可能导致学生“道路以目”。
  20. 国际关系:某些国家的外交政策使民众“道路以目”,不敢发声。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路上看风景”
    ❌ 错误例句:“春游时,我们‘道路以目’,欣赏沿途美景。”
    ✅ 正确用法:形容因恐惧而不敢说话,而非单纯看东西。
  2. 误用为“友好交流”
    ❌ 错误例句:“老友重逢,虽未说话,但‘道路以目’,心意相通。”
    ✅ 正确用法:只能用于形容压抑环境下的沉默,而非温情对视。
  3. 误用为“专心观察”
    ❌ 错误例句:“侦探‘道路以目’,寻找破案线索。”
    ✅ 正确用法:与破案无关,特指因恐惧而沉默。
  4. 误用为“随意张望”
    ❌ 错误例句:“他走在街上,‘道路以目’,漫无目的。”
    ✅ 正确用法:需体现“不敢说话”的语境,而非随意看。
  5. 误用为“眼神交流”的褒义
    ❌ 错误例句:“恋人‘道路以目’,甜蜜无比。”
    ✅ 正确用法:只能用于负面语境,如高压统治下的恐惧。

总结:「道路以目」是一个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成语,使用时需注意其特定的政治和社会背景,避免误用为普通的目光交流或观察行为。

你可能感兴趣

10首描写孤儿的古诗词赏析 感受古代诗人笔下的生命困境与悲悯情怀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古诗词中描绘的孤儿形象,展现了孤儿们的悲情与坚韧精神,以及诗人对这一群体的深深同情与关爱。文章从古诗词展示的内容、孤儿的悲情与坚韧、古诗词的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也表达了社会对孤儿群体的关注和关爱的呼吁。以下是文章的本文介绍了古诗词中孤儿形象的描绘,展示了孤儿们在孤独和无助中的悲情与坚韧。文章通过展示几首描绘孤儿的古诗词及其解析,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孤儿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文章还探讨了这些诗词背后的文化意义,表达了诗人对孤儿群体的同情和关爱。最后,文章呼吁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孤儿群体,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关爱,让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不再孤单。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一个重要的成语,意思为堵住百姓的嘴比堵住河川的洪水更为困难和危险,强调言论自由的重要性。这个成语来源于《国语·周语上》,警告统治者不要过分压制百姓的言论和思想。其近义词包括噤若寒蝉、闭口不言等,反义词有畅所欲言、百家争鸣等。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应该尊重民众的言论自由,不能采取防民之口的方式去限制他们。错误地使用这个成语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满和反抗。

季常之惧

季常之惧是一个成语,源于古代中国,读音jì cháng zhī jù,用来形容人因害怕而不敢有所作为的情况。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左传》等古代文献中。季常之惧的近义词包括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等,反义词为勇往直前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其含义和用法,避免误解和错误用法。该成语用于描述那些因恐惧或担忧而不敢面对挑战或任务的情况。

杜口裹足

杜口裹足的读音为dù kǒu guǒ zú,形容人因恐惧或害怕而不敢说话或行动。出自《后汉书·张堪传》,用来形容那些因恐惧而不敢行动的人。近义词包括缄口结舌、噤若寒蝉等,反义词为慷慨陈词、大胆直言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区分不同的成语和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避免不当使用。

重足屏气是什么意思

重足屏气的读音重足屏气的读音为:zhòng zú píng qì,其中“zhòng”的音调为第四声,“zú”的音调为第二声,“píng”的音调为第二声,“qì”的音调为第四声。重足屏气的含义重足屏气,形容人们极度恐惧、紧张、不敢动弹的状态。其中,“重足”指的是双脚不敢着地,形容极度恐惧;“屏气”则是形容呼吸都不敢正常进行,形容极度紧张。重足屏气的典故重足屏气这个成语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据传,汉朝时期,淮阴侯韩信在攻打赵国时,赵国士兵们因为害怕韩信的威名而不敢动弹,甚至不敢呼吸,形成了“重足屏气”的场面。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人们极度恐惧、紧张、不敢动弹的状态。此外,这个成语也可以与一些

重足一迹是什么意思

重足一迹的读音重足一迹的拼音是:zhòng zú yī jì。重足一迹的含义重足一迹指的是人们因恐惧而不敢有所行动,形容人心惶恐,不敢轻易行动。具体来说,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人们因为害怕而不敢留下脚印,形容人们极度恐惧、谨慎、不敢轻易行动的状态。重足一迹的典故重足一迹的典故源于《史记》中的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地方出现了妖魔作祟,人们非常害怕,连走路都不敢留下脚印。后来,这个地方的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恐惧和敬畏之情,就形成了“重足一迹”这个成语。此外,还有其他的典故和出处,比如《左传》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形容人们在战争或灾难面前的恐惧和谨慎。这些典故都表明了重足一迹所表达的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

打狗看主

“打狗看主”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ǎ gǒu kàn zhǔ。它的含义是处理事情时要考虑到对方的背景或关系,不要轻易得罪他人。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中国的多个版本故事,其中一个与明朝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有关。打狗看主的近义词有顾及主人、考虑背景、权衡利弊等。反义词包括无视背景、不顾后果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其适用场景,避免错误用法,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将其用于形容对弱者的欺凌或轻视。在与人相处、处理事情时,我们要学会打狗看主,尊重对方背景和关系,避免因冲动做出错误的决定。

钳口挢舌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钳口挢舌”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提供了相关例句。该成语形容因恐惧、惊讶或羞愧而不敢开口说话的情况。文章还指出了在不当场合或语境中误用该成语的可能性和与其他词语混淆使用的注意事项。

钳口结舌是什么意思

钳口结舌是一个成语,读音为qián kǒu jié shé。这个成语形容人因为恐惧、紧张或其他原因而不敢说话,嘴巴像被钳子夹住一样无法开口。其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刑罚,即用钳子夹住犯人的嘴巴使其无法说话。此外,这个成语也可能与某些特定的历史事件或故事有关。近义词包括缄口不言、沉默寡言等,反义词则包括口若悬河、直言不讳等。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恰当的场合,避免与其他词语混用,并正确理解其含义,避免误解为字面意思。

迟回观望

迟回观望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í huí kuān wàng”,形容面对某种情况时的犹豫不决,不轻易行动,先进行观望、思考再作决定。典故源于古代人们在做出重要决定前的观察和思考。近义词包括犹豫不决、徘徊不定等,反义词为当机立断、果断行动等。使用时需注意不当使用场合、滥用或误用,以及与其他近义词的区分。文章通过例句展示了迟回观望的用法。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