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为说项
读音
dài wéi shuō xiàng
含义
- 代:代替,代表。
- 为:为了,替。
- 说:说话,表达。
- 项:指“项斯”,唐代诗人,此处借指某人或某事。
整体含义:指替别人说好话,帮人求情或推荐。
典故
- 唐代诗人项斯的故事
唐代诗人杨敬之非常欣赏项斯的才华,曾写诗称赞他:“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后来,“说项”便成为替人美言的代称。 - 宋代《太平广记》记载
宋代文人之间互相推荐时,常引用“说项”的典故,表示替人宣扬优点,使其得到赏识。
近义词
- 美言几句:替人说好话。
- 代为推荐:代替别人推荐。
- 帮腔助势:帮人说话,助长声势。
- 代为斡旋:替人调解或说情。
反义词
- 落井下石:在别人困难时加以陷害。
- 背后中伤:暗中诋毁他人。
- 冷言冷语:用刻薄的话讽刺人。
- 袖手旁观:不帮忙,也不表态。
例句
- 小学低年级:老师让小明代为说项,帮小红解释迟到的原因。
- 小学高年级:班长在班会上代为说项,希望老师能再给犯错的小华一次机会。
- 初中:他请朋友代为说项,希望能加入学校的篮球队。
- 高中:学长代为说项,向教授推荐了我的论文。
- 大学:导师代为说项,帮我争取到了实习机会。
- 职场:同事代为说项,让领导批准了我的调岗申请。
- 社交:她代为说项,帮我缓和了和朋友之间的矛盾。
- 家庭:妈妈代为说项,劝爸爸同意我参加夏令营。
- 文学创作:小说中,主角请长辈代为说项,促成了一段姻缘。
- 历史故事:古代谋士常代为说项,帮君主招揽人才。
- 影视台词:“你放心,我会代为说项,让他改变主意。”
- 新闻报道:议员代为说项,推动了一项民生法案的通过。
- 广告文案:我们的产品值得信赖,老顾客都愿意代为说项。
- 书信往来:信中写道:“烦请代为说项,助我一臂之力。”
- 演讲表达:“我们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代为说项,帮助他人。”
- 辩论赛:辩手代为说项,为队友的观点提供支持。
- 法律调解:律师代为说项,争取了当事人的缓刑机会。
- 商业谈判:合作伙伴代为说项,促成了双方的合作协议。
- 国际外交:大使代为说项,缓和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 公益宣传:志愿者代为说项,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
错误用法
- 用于贬义:
❌ 他代为说项,帮坏人逃脱惩罚。(“代为说项”一般用于正面或中性的场景。) - 对象错误:
❌ 我代为说项,让老板开除他。(“代为说项”是帮人说好话,不是害人。) - 语境不符:
❌ 他代为说项,把桌子搬走了。(“代为说项”与具体动作无关,仅指言语上的帮助。) - 过度使用:
❌ 他整天代为说项,连吃饭都要替别人说话。(成语使用应自然,避免生搬硬套。)
你可能感兴趣
代人说项
代人说项的读音和含义本文介绍了"代人说项"的读音和含义,即替别人说话、辩解,帮助或维护他人名誉或立场。其典故源于古代文人之间的交往。此外,本文还介绍了代人说项的近义词如替人辩解、替人说话等,反义词如诋毁他人等。同时,也讲解了代人说项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常见的错误用法。总之,"代人说项"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交往方式,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代人捉刀
代人捉刀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i rén zhuō dāo。其含义是代别人做事或承担风险,原意是代别人拿着刀,引申为承担某种危险或责任。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时期的典故,现在常用来形容为别人做事或承担责任的人,尤其是那些愿意为别人的利益承担风险和责任的人。代人捉刀也有近义词如替人分忧、助人为乐等,反义词包括袖手旁观、自私自利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的用法,如误用为贬义词或用于不恰当的场合。正确的使用方式应该是根据具体的语境和情境来选择是否使用这个成语。总的来说,代人捉刀形容的是那些勇敢、无私、为他人着想的人。
探寻古典诗词中竹的意象 10首关于竹的诗如何展现文人风骨
劲节凌云:古典诗词中的竹意象探微竹,这一寻常却又非凡的植物,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廊中投下了清峻挺拔的身影。它以其虚心有节、坚韧不屈的特性,成为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对象,承载着中华文化独特的精神密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题李次云窗竹》中写道:"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这首七绝展现了竹的实用价值被有意忽略,而突出其观赏价值与精神品格。白居易以"千花百草凋零"反衬竹的四季常青,以"纷纷雪里"烘托竹的傲寒挺立,寥寥数笔便勾勒出竹的坚韧形象。宋代文豪苏轼在《於潜僧绿筠轩》中吟咏:"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四句诗以对比手法,将物质需求与精神
描写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名句
描写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名句(第1篇)题目: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名句及解析一、唐诗中的月亮《静夜思》-李白(唐代)全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作者与朝代:作者李白,唐代诗人。解析:此诗以明月为引子,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月光洒在床前,疑为霜露,诗人抬头仰望明月,思绪万千。《月夜》-杜甫(唐代)全文: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作者与朝代:作者杜甫,唐代大诗人。解析:杜甫通过描写妻子独自望月思念丈夫的情景,表现了战乱时期人们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二、宋词中的月亮《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代)全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
描写古战场凄凉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描写古战场凄凉的诗词及其解析。涵盖了从唐代到清代的诗人的作品,如李白、陈陶、陆游、王昌龄、高适、辛弃疾、李贺、岳飞、冯梦龙、杜牧、苏泂、贾岛、吴师道等。这些诗词通过描绘战场、边塞、荒野等凄凉景象,以及战士的英勇与悲壮,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残酷、历史的沧桑和生命的珍贵的感慨。通过对这些诗词的理解与鉴赏,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代文学的艺术之美,同时也能对战争与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与思考。这些诗词虽然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古战场的凄凉与壮烈、历史沧桑和生命无常的情感,既有直接的战争场面描绘,也有间接的场景和情绪渲染,均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生命的珍贵。
10首关于竹子的经典诗词赏析 探寻古典文学中竹林意象的深刻寓意
翠影摇风:古典诗词中的竹林意象探微竹林,这一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特殊意蕴的意象,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其挺拔修长的身姿、四季常青的特性以及风中摇曳的声响,无不引发诗人无限遐思。历代诗人或以竹明志,或借竹抒怀,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唐代"诗佛"王维在《竹里馆》中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诗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期,诗人独坐竹林,抚琴长啸,与明月为伴,展现了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诗中"幽篁"二字,既点明环境之幽静,又暗喻诗人高洁的品格。宋代苏轼在《於潜僧绿筠轩》中吟咏:"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此诗直抒胸臆,表达了苏轼对竹子的偏爱。
10首经典咏竹诗词赏析 探寻中国文人笔下的竹意象与精神象征
翠影扶疏: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竹意象探微竹,这一寻常却又非凡的植物,以其挺拔的身姿、虚心的品格和坚韧的特性,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符号。历代文人墨客对竹情有独钟,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咏竹佳作。这些诗词或咏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共同构筑了中国文学中独特的竹意象谱系。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题李次云窗竹》中写道:"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此诗以竹的实用价值为反衬,突出其不慕荣华、不畏严寒的高贵品格。诗人通过对比竹与"千花百草"的不同命运,赞美了竹在严寒中依然挺立的坚韧品质。白居易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竹的孤高形象,寄托了自己不随波逐流的人格理想。宋代文豪苏轼在《於
关于点诗词
关于点诗词(第1篇)关于点诗词一、诗词全文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解析:此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夜晚的静谧与诗人的思乡之情。前两句写景,月光皎洁,霜色洁白;后两句写情,诗人抬头望月,低头思乡。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解析:此诗描绘了春雨的细腻与美好,诗人以喜悦的心情赞美了春雨的及时与珍贵。全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解析:此诗写景兼抒情,形象逼真,气象壮阔。诗的前两句写自然景色,后两句抒发感情。通过描摹壮
关于山描写山的诗句古诗词
关于山描写山的诗句古诗词(第1篇)关于山与描写山的诗句古诗词一、引言自古以来,山川之美常常激发着诗人的创作灵感。山,作为自然界的壮丽景观,常常被诗人以各种方式赞美。这些描写山的诗句,不仅是诗人们抒发情感的载体,也是我们感受自然之美的宝贵财富。以下将按照朝代顺序,展示部分饱含深情的古诗词及其全文。二、古诗展示及解析唐代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者:唐代诗人王之涣朝代:唐解析:此诗以白日与山、黄河与海为背景,展现了壮阔的景象。诗人想要看得更远,唯有登高望远。此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也寄寓了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宋代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横看
关于景物描写的诗词
本篇文章介绍了五篇关于景物描写的古诗词文章,包括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春望》、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其他古诗词。文章通过描绘各种自然景物,如山景、海景、夜景等,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感悟,展现了自然的美和生机。同时,也介绍了每篇诗词的作者及其朝代。通过这些古诗词,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