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人捉刀
读音
dài rén zhuō dāo
含义
- 代:代替,替代。
- 人:他人,别人。
- 捉:握持,拿。
- 刀:古代指笔,因古人用刀刻字,后引申为写作。
整体含义:指代替别人写文章或做事,多用于形容替人代笔或代劳,有时带有贬义,暗指并非本人真实水平或意愿。
典故
- 《世说新语·容止》:
三国时期,曹操要接见匈奴使者,觉得自己相貌不够威严,便让相貌堂堂的崔琰(字季珪)假扮自己,自己则持刀站在一旁。接见后,曹操派人问使者对“魏王”的印象,使者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曹操听后,派人追杀使者。这个故事说明,即使代人捉刀,真正的气质仍无法掩盖。 - 《晋书·王珣传》:
东晋时,王珣文采出众,常代人写奏章,时人称他“代人捉刀”,后来这个词逐渐流传开来。
近义词
- 越俎代庖:比喻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去处理别人负责的事。
- 代笔捉刀:专指替别人写文章。
- 假手于人:借助他人完成自己的事。
- 冒名顶替:假冒他人名义行事。
反义词
- 亲力亲为:亲自去做,不假手于人。
- 自出机杼:比喻写文章或做事有自己的独创风格。
- 独当一面:独立承担某方面的工作。
- 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办好。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小明不会写作文,让哥哥代人捉刀,结果被老师发现了。
- 小学高年级:考试时,小华偷偷代人捉刀帮同桌答题,被监考老师当场抓住。
- 初中:他文笔不好,每次交作业都找人代人捉刀,最终被班主任批评。
- 高中:学术论文必须原创,代人捉刀的行为会被视为学术不端。
- 大学:有些学生花钱请人代人捉刀写毕业论文,一旦查重不过关,后果严重。
- 职场:领导让他写报告,他却代人捉刀让同事代写,结果漏洞百出。
- 文学创作:这位作家成名后,不少出版社找他代人捉刀写书,但他都拒绝了。
- 历史典故:曹操让崔琰代人捉刀接见使者,自己却在一旁观察。
- 法律文书:律师不能代人捉刀伪造证据,否则会面临法律制裁。
- 考试作弊:高考严禁代人捉刀替考,违者将取消考试资格。
- 网络写作:有些网红文章其实是团队代人捉刀写的,并非本人原创。
- 学术会议:他演讲的内容全是代人捉刀准备的,回答提问时露馅了。
- 商业合同:公司高管找人代人捉刀签署文件,结果引发法律纠纷。
- 艺术创作:这幅画被质疑是代人捉刀之作,因为风格与画家以往作品不符。
- 新闻报道:记者不能代人捉刀编造新闻,否则会失去公信力。
- 政府公文:官员找人代人捉刀写发言稿,导致讲话内容脱离实际。
- 社交媒体:他的微博文案全是团队代人捉刀写的,本人很少亲自发动态。
- 影视剧本:有些明星拍戏时台词都靠提词器,被调侃为“代人捉刀式表演”。
- 科研论文:学术期刊严查代人捉刀行为,一经发现立即撤稿。
- 日常交流:朋友让他帮忙写情书,他笑称:“我可不想代人捉刀,你自己写才有诚意。”
错误用法
- 误用为“替人拿刀”:
❌ 他帮朋友打架,真是代人捉刀。(正确应为“替人出头”或“助拳”) - 误用为“代人受罚”:
❌ 弟弟犯错,哥哥代人捉刀挨骂。(正确应为“代人受过”) - 误用为“替人跑腿”:
❌ 妈妈让他代人捉刀去买菜。(正确应为“跑腿”或“代劳”) - 误用为“替人说话”:
❌ 会议上他代人捉刀替领导发言。(正确应为“代为发言”) - 误用为“替人打架”:
❌ 他代人捉刀帮朋友打群架。(正确应为“替人出手”)
注意:“代人捉刀”主要指代笔或代写,不适用于体力劳动或口头表达的场景。
你可能感兴趣
代人说项
代人说项的读音和含义本文介绍了"代人说项"的读音和含义,即替别人说话、辩解,帮助或维护他人名誉或立场。其典故源于古代文人之间的交往。此外,本文还介绍了代人说项的近义词如替人辩解、替人说话等,反义词如诋毁他人等。同时,也讲解了代人说项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常见的错误用法。总之,"代人说项"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交往方式,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据为己有
据为己有的正确读音为jù wèi yǒu jǐ yǒu。这个成语表示将不是自己的东西视为自己的,占有他人财物或权利。其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记载中的故事。近义词包括占为已有、掠夺为私、霸占私占等,反义词有慷慨解囊、无私奉献、公平分配等。错误用法是将别人的东西或团队的成果等据为己有,不考虑他人贡献和利益,这种行为是错误的,甚至可能违法。
吹毛洗垢
本文介绍了成语“吹毛洗垢”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原意形容精细地挑剔事物的缺点或错误,也可用来形容对细节的极度苛求或挑剔。其典故可能源自古代工匠对产品质量的高要求。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在正式场合的使用,以及误解和滥用该成语的情况。
固执己见
文章介绍了“固执己见”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坚持自己的看法,不听从别人的建议。文章还提供了关于该成语的错误用法示例,提醒读者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对象。
东施效颦
本文介绍了成语“东施效颦”的读音、含义、典故、历史来源、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比喻盲目模仿别人,结果反而显得更加笨拙或丑陋。文章详细解释了东施效颦的典故和含义,并列举了近义词和反义词。同时,通过具体例句展示了东施效颦的使用场景。最后,强调了在使用东施效颦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判断。
寿陵失步是什么意思
寿陵失步的读音寿陵失步的读音为shòu líng shī bù。寿陵失步的含义寿陵失步,原意指战国时期燕国寿陵的少年人到邯郸去学习走路,结果不但没有学会,反而连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在学习或做事情的过程中,因为模仿他人而失去了自己的本色或原有的基础。寿陵失步的典故典故出自《庄子·秋水》篇。故事中,燕国寿陵的少年人听说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优雅,于是前往邯郸学习走路。然而,他并没有理解走路的真正含义,只是单纯地模仿邯郸人的步伐和姿态。结果,他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路方式,还忘记了原本自己是怎么走路的,最终只能爬着回家。这个典故警示人们不要盲目模仿他人而失去自我。寿陵失
西颦东效是什么意思
西颦东效的读音"西颦东效"的读音为:xī lín dōng xiào。西颦东效的含义"西颦东效"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模仿他人,或者不同地方的人们互相模仿的行为。其中,"颦"字指的是皱眉,而"效"字则表示模仿。整个成语的含义是,不同地方的人们互相模仿,就像西边的人皱眉,东边的人也跟着皱眉一样。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们盲目地模仿别人,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西颦东效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据说,在古代的时候,西边的人和东边的人都有各自的习惯和风俗。有时候,西边的人看到东边的人在做某些事情,就会跟着模仿。同样地,东边的人也会看到西边的人在做某些事情,然后跟着模仿。这种互相模仿的行为就被
借花献佛
借花献佛是一个源于古代佛教文化的成语,读音为jiè huā xiàn fú。它的含义是借用别人的东西或成果来作为自己的贡献或礼物,表示敬意或感谢。这个成语强调了利用现有资源或他人成果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它的典故源自于一位信徒用别人的花朵献给佛祖的故事。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佛教文化。它的近义词包括顺手牵羊、借机行事等,反义词为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等。在错误用法中,有人会用公司的资源来完成私事,或抄袭他人的作业来冒充自己的成果,这些行为都是借花献佛的不道德表现。
刻鹄类鹜
刻鹄类鹜是一个成语,出自《庄子·外物》,意味着模仿不得法,失去原有的特色或本质。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在模仿别人时,如果不得其法,反而会失去自己的特色。除了出自古代的雕刻家和书法家故事,也与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成语类似。刻鹄类鹜的近义词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等,反义词有出类拔萃、惟妙惟肖等。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场景包括学习艺术、工作管理等方面。错误用法包括在不适当的情况下盲目模仿他人,忽略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
附骥攀鳞
附骥攀鳞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ù jì pān lín",意思是指依附有才能或有权势的人以求得自己的地位或成就。这个成语源于《史记·伯夷列传》,常用来形容那些希望借助他人之力实现目标的人。附骥攀鳞的近义词包括依草附木、攀龙附凤等。反义词为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等。使用附骥攀鳞时需注意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选择合适的场合,并强调自身努力与外部支持结合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