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人捉刀

代人捉刀

读音

dài rén zhuō dāo

含义

  • :代替,替代。
  • :他人,别人。
  • :握持,拿。
  • :古代指笔,因古人用刀刻字,后引申为写作。

整体含义:指代替别人写文章或做事,多用于形容替人代笔或代劳,有时带有贬义,暗指并非本人真实水平或意愿。

典故

  1. 《世说新语·容止》
    三国时期,曹操要接见匈奴使者,觉得自己相貌不够威严,便让相貌堂堂的崔琰(字季珪)假扮自己,自己则持刀站在一旁。接见后,曹操派人问使者对“魏王”的印象,使者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曹操听后,派人追杀使者。这个故事说明,即使代人捉刀,真正的气质仍无法掩盖。
  2. 《晋书·王珣传》
    东晋时,王珣文采出众,常代人写奏章,时人称他“代人捉刀”,后来这个词逐渐流传开来。

近义词

  1. 越俎代庖:比喻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去处理别人负责的事。
  2. 代笔捉刀:专指替别人写文章。
  3. 假手于人:借助他人完成自己的事。
  4. 冒名顶替:假冒他人名义行事。

反义词

  1. 亲力亲为:亲自去做,不假手于人。
  2. 自出机杼:比喻写文章或做事有自己的独创风格。
  3. 独当一面:独立承担某方面的工作。
  4. 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办好。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小明不会写作文,让哥哥代人捉刀,结果被老师发现了。
  2. 小学高年级:考试时,小华偷偷代人捉刀帮同桌答题,被监考老师当场抓住。
  3. 初中:他文笔不好,每次交作业都找人代人捉刀,最终被班主任批评。
  4. 高中:学术论文必须原创,代人捉刀的行为会被视为学术不端。
  5. 大学:有些学生花钱请人代人捉刀写毕业论文,一旦查重不过关,后果严重。
  6. 职场:领导让他写报告,他却代人捉刀让同事代写,结果漏洞百出。
  7. 文学创作:这位作家成名后,不少出版社找他代人捉刀写书,但他都拒绝了。
  8. 历史典故:曹操让崔琰代人捉刀接见使者,自己却在一旁观察。
  9. 法律文书:律师不能代人捉刀伪造证据,否则会面临法律制裁。
  10. 考试作弊:高考严禁代人捉刀替考,违者将取消考试资格。
  11. 网络写作:有些网红文章其实是团队代人捉刀写的,并非本人原创。
  12. 学术会议:他演讲的内容全是代人捉刀准备的,回答提问时露馅了。
  13. 商业合同:公司高管找人代人捉刀签署文件,结果引发法律纠纷。
  14. 艺术创作:这幅画被质疑是代人捉刀之作,因为风格与画家以往作品不符。
  15. 新闻报道:记者不能代人捉刀编造新闻,否则会失去公信力。
  16. 政府公文:官员找人代人捉刀写发言稿,导致讲话内容脱离实际。
  17. 社交媒体:他的微博文案全是团队代人捉刀写的,本人很少亲自发动态。
  18. 影视剧本:有些明星拍戏时台词都靠提词器,被调侃为“代人捉刀式表演”。
  19. 科研论文:学术期刊严查代人捉刀行为,一经发现立即撤稿。
  20. 日常交流:朋友让他帮忙写情书,他笑称:“我可不想代人捉刀,你自己写才有诚意。”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替人拿刀”
    ❌ 他帮朋友打架,真是代人捉刀。(正确应为“替人出头”或“助拳”)
  2. 误用为“代人受罚”
    ❌ 弟弟犯错,哥哥代人捉刀挨骂。(正确应为“代人受过”)
  3. 误用为“替人跑腿”
    ❌ 妈妈让他代人捉刀去买菜。(正确应为“跑腿”或“代劳”)
  4. 误用为“替人说话”
    ❌ 会议上他代人捉刀替领导发言。(正确应为“代为发言”)
  5. 误用为“替人打架”
    ❌ 他代人捉刀帮朋友打群架。(正确应为“替人出手”)

注意:“代人捉刀”主要指代笔或代写,不适用于体力劳动或口头表达的场景。

你可能感兴趣

代人说项

代人说项的读音和含义本文介绍了"代人说项"的读音和含义,即替别人说话、辩解,帮助或维护他人名誉或立场。其典故源于古代文人之间的交往。此外,本文还介绍了代人说项的近义词如替人辩解、替人说话等,反义词如诋毁他人等。同时,也讲解了代人说项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常见的错误用法。总之,"代人说项"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交往方式,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东施效颦

本文介绍了成语“东施效颦”的读音、含义、典故、历史来源、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比喻盲目模仿别人,结果反而显得更加笨拙或丑陋。文章详细解释了东施效颦的典故和含义,并列举了近义词和反义词。同时,通过具体例句展示了东施效颦的使用场景。最后,强调了在使用东施效颦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判断。

吹毛洗垢

本文介绍了成语“吹毛洗垢”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原意形容精细地挑剔事物的缺点或错误,也可用来形容对细节的极度苛求或挑剔。其典故可能源自古代工匠对产品质量的高要求。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在正式场合的使用,以及误解和滥用该成语的情况。

固执己见

文章介绍了“固执己见”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坚持自己的看法,不听从别人的建议。文章还提供了关于该成语的错误用法示例,提醒读者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对象。

寿陵失步是什么意思

寿陵失步的读音寿陵失步的读音为shòu líng shī bù。寿陵失步的含义寿陵失步,原意指战国时期燕国寿陵的少年人到邯郸去学习走路,结果不但没有学会,反而连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在学习或做事情的过程中,因为模仿他人而失去了自己的本色或原有的基础。寿陵失步的典故典故出自《庄子·秋水》篇。故事中,燕国寿陵的少年人听说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优雅,于是前往邯郸学习走路。然而,他并没有理解走路的真正含义,只是单纯地模仿邯郸人的步伐和姿态。结果,他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路方式,还忘记了原本自己是怎么走路的,最终只能爬着回家。这个典故警示人们不要盲目模仿他人而失去自我。寿陵失

东家效颦

“东家效颦”是一个成语,比喻盲目模仿,结果适得其反。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外物》中的故事,讲述了西施皱眉的美丽与东施模仿的失败。其近义词包括画虎类犬、生搬硬套、邯郸学步等。反义词有独辟蹊径、因地制宜、自成一家等。错误用法是生搬硬套他人经验或方法而不考虑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应注意避免盲目模仿,根据自身情况和需求来行事,并寻求创新和自我发展,以避免不良后果。

西颦东效是什么意思

西颦东效的读音"西颦东效"的读音为:xī lín dōng xiào。西颦东效的含义"西颦东效"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模仿他人,或者不同地方的人们互相模仿的行为。其中,"颦"字指的是皱眉,而"效"字则表示模仿。整个成语的含义是,不同地方的人们互相模仿,就像西边的人皱眉,东边的人也跟着皱眉一样。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们盲目地模仿别人,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西颦东效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据说,在古代的时候,西边的人和东边的人都有各自的习惯和风俗。有时候,西边的人看到东边的人在做某些事情,就会跟着模仿。同样地,东边的人也会看到西边的人在做某些事情,然后跟着模仿。这种互相模仿的行为就被

大放厥辞

本文介绍了成语“大放厥辞”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文章、言辞等富有文采和感染力,能够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其出自古代文学创作环境,文人多以此展示才华和情感。近义词包括“挥洒自如”、“淋漓尽致”等,反义词则为“言之无文”、“平铺直叙”等。文章提供了多个例句以展示该成语的用法,同时也指出了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不当。

刻鹄类鹜是什么意思

刻鹄类鹜是一个成语,出自《庄子·外物》,意味着模仿不得法,失去原有的特色或本质。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在模仿别人时,如果不得其法,反而会失去自己的特色。除了出自古代的雕刻家和书法家故事,也与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成语类似。刻鹄类鹜的近义词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等,反义词有出类拔萃、惟妙惟肖等。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场景包括学习艺术、工作管理等方面。错误用法包括在不适当的情况下盲目模仿他人,忽略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

附骥攀鳞

附骥攀鳞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ù jì pān lín",意思是指依附有才能或有权势的人以求得自己的地位或成就。这个成语源于《史记·伯夷列传》,常用来形容那些希望借助他人之力实现目标的人。附骥攀鳞的近义词包括依草附木、攀龙附凤等。反义词为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等。使用附骥攀鳞时需注意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选择合适的场合,并强调自身努力与外部支持结合的重要性。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