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放厥词

大放厥词是什么意思

读音

dà fàng jué cí

含义

“大放厥词”是一个成语,其中:

  • :表示程度深、规模大。
  • :指发出、发表。
  • :古汉语代词,相当于“其”“他的”。
  • :指言论、言辞。

整体意思是毫无顾忌地发表夸张、不切实际的言论,通常带有贬义,形容人说话狂妄、不负责任。

典故

“大放厥词”出自唐代韩愈的《祭柳子厚文》:

“玉佩琼琚,大放厥词。”

韩愈用这句话赞美柳宗元的文章华美、言辞精妙。但后来,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演变,从褒义转为贬义,形容人夸夸其谈、言辞浮夸。

此外,宋代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也提到: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虫,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此其一也。其遗言余行,若不远孔子者,亦不能无小疵也。”

这段文字批评了扬雄故作高深、言辞浮夸的文风,与“大放厥词”的贬义用法有相似之处。

近义词

  1. 夸夸其谈:说话浮夸,不切实际。
  2. 信口开河:随口乱说,没有根据。
  3. 高谈阔论:空泛地大发议论。
  4. 大言不惭:说大话而不觉得羞愧。
  5. 胡说八道:毫无逻辑地乱说。

反义词

  1. 谨言慎行:说话做事小心谨慎。
  2. 言简意赅:语言简洁,意思明确。
  3. 实事求是:说话做事依据事实,不夸大。
  4. 沉默寡言:很少说话,不轻易发表意见。
  5. 三缄其口:形容说话谨慎,不轻易开口。

例句

  1. 小学生:他在班上总是大放厥词,说自己能考满分,结果只得了60分。
  2. 初中生:那个网红在直播时大放厥词,说自己能预测未来,结果被网友嘲笑。
  3. 高中生:辩论赛上,对方辩手大放厥词,却拿不出任何有力证据。
  4. 大学生:某些专家在媒体上大放厥词,误导公众,实在不负责任。
  5. 职场人士:会议上,他大放厥词,声称自己能解决所有问题,结果方案漏洞百出。
  6. 新闻报道:政客在竞选演讲中大肆吹嘘,大放厥词,却未能兑现承诺。
  7. 文学作品:小说里的反派角色总是大放厥词,最终自食恶果。
  8. 历史评论:古代有些文人喜欢大放厥词,结果被皇帝治罪。
  9. 网络评论:某些键盘侠在网上大放厥词,现实中却一事无成。
  10. 家长教育:孩子不能养成大放厥词的习惯,要脚踏实地。
  11. 学术讨论:真正的学者不会大放厥词,而是用数据说话。
  12. 商业谈判:谈判桌上,对方代表大放厥词,试图压价,但我们坚持底线。
  13. 影视台词:电影里的反派大放厥词:“我能统治世界!”结果被主角轻松击败。
  14. 社交场合:聚会上,他喝醉后大放厥词,说自己是亿万富翁,结果第二天就后悔了。
  15. 体育评论:某球员赛前大放厥词,说要完胜对手,结果惨败收场。
  16. 法律案例:诈骗犯在法庭上大放厥词,试图狡辩,但证据确凿,最终被判刑。
  17. 心理学分析:喜欢大放厥词的人,往往内心自卑,试图用夸张言论掩饰不足。
  18. 哲学思考:真正的智者不会大放厥词,而是保持谦逊。
  19. 广告宣传:某些商家大放厥词,声称产品能“包治百病”,实则虚假宣传。
  20. 国际关系:某些国家领导人喜欢大放厥词,煽动情绪,却无实际行动。

错误用法

  1. 褒义误用

    • ❌ 错误:他的演讲大放厥词,赢得了全场掌声。(正确应为“精彩绝伦”)
    • ❌ 错误:这位作家大放厥词,写出了震撼人心的作品。(正确应为“妙笔生花”)
  2. 对象误用

    • ❌ 错误:科学家严谨论证,大放厥词地发表了论文。(正确应为“深入分析”)
    • ❌ 错误:老师大放厥词地讲解知识,学生受益匪浅。(正确应为“细致讲解”)
  3. 语境不符

    • ❌ 错误:他平时沉默寡言,今天却大放厥词。(矛盾,应为“突然滔滔不绝”)
    • ❌ 错误:会议上大家各抒己见,不算大放厥词。(“各抒己见”是中性词)
  4. 搭配不当

    • ❌ 错误:他大放厥词地吃了一顿饭。(“大放厥词”不能修饰动作)
    • ❌ 错误:这部电影大放厥词,票房很高。(“大放厥词”不能形容电影)

总结:“大放厥词”是贬义成语,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误用为褒义或搭配不当的情况。

你可能感兴趣

大放厥辞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大放厥辞”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文章、言辞等富有文采和感染力,能够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其出自古代文学创作环境,文人多以此展示才华和情感。近义词包括“挥洒自如”、“淋漓尽致”等,反义词则为“言之无文”、“平铺直叙”等。文章提供了多个例句以展示该成语的用法,同时也指出了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不当。

大言不惭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大言不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大言不惭指的是说话夸大其词,毫无顾忌,不知羞耻。文章详细解释了其含义,并列举了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此外,还介绍了大言不惭在历史上的典故和故事,并通过例句展示了其用法。文章最后指出了大言不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注意使用场合和方式,避免给人产生负面影响。

惟口起羞是什么意思

惟口起羞的读音惟口起羞的拼音是:wéi kǒu qǐ xiū。惟口起羞的含义“惟口起羞”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因言语不当而招致羞辱或耻辱。其中,“惟”表示只有、仅仅的意思;“口”指言语或嘴巴;“起”是引起、招致的意思;“羞”则是羞辱、耻辱的意思。惟口起羞的典故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雨无正篇》:“不敢言疾,惟口出丑。不闻其声,惟闻其臭。”意思是说,不敢直言自己的病痛,但言语中却流露出丑陋的一面,听不到他的声音,却能闻到他身上的臭味。这个典故表达了言语不当会给人带来羞辱和耻辱的后果。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典故和出处可以解释这个成语的含义。例如,《左传》中也记载了因言语不当而引起羞辱的例子。

出乎意表

“出乎意表”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事情的结果或情况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和预想,具有突然性和意外性。该成语由“出”、“乎”和“意表”组成,表示超出人的预想和预期。其近义词包括出人意料、意想不到等,反义词则为意料之中、情理之中。在具体使用时,要注意避免误用为意料之中、滥用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以及与其它表达意外性的词语混淆使用。此成语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理解和应用。

吹大法螺

本文介绍了成语“吹大法螺”的读音、含义和典故。该成语源于佛教文化,原指僧人讲经说法时吹法螺的声音宏大,现多用于形容夸大其词、虚张声势的行为。文章还提供了该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举例说明了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同时,本文也指出了在日常使用和文学创作中需要注意的误用情况。

不知深浅

本文介绍了“不知深浅”这一成语的读音拼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对事物的了解程度不够或缺乏经验,无法做出准确判断。文章详细阐述了其用法及误用情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本文主要介绍了成语“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以及它的近义词、反义词和一些常见错误用法。该成语描述的是人们一开始兴致勃勃地参与某项活动或前往某地,最终因某些原因而失望而归的情景。同时,文章还给出了一些例句来进一步说明该成语的用法。

逞强称能

逞强称能的读音为chěng qiáng chēng néng,意指炫耀自己能力强、好表现自己才能的行为,带有贬义色彩。该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常用来形容过于自信、夸大自己能力的人。它的近义词包括夸耀才能、显摆本领等,反义词则是谦虚谨慎、脚踏实地等。使用逞强称能时需注意场合和语境的适当性,避免过度使用或滥用。

补过饰非

补过饰非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ǔ guò shì fēi。它指的是在犯错后不是主动承认错误,而是用各种方式掩饰或弥补错误的行为。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对诚实和坦率的重视,以及对掩饰错误的贬斥。补过饰非的近义词包括粉饰太平、文过饰非等,反义词有直面错误、勇于认错等。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这个成语。但是需要注意,错误使用补过饰非会导致对成语含义的误解,或在不当场合使用,以及忽略其整体含义而分开使用。

摇唇鼓喙是什么意思

摇唇鼓喙的读音摇唇鼓喙的读音为yáo chún gǔ huì,其中“摇唇”指张牙舞爪、搬弄口舌;“鼓喙”则指夸夸其谈、大肆宣扬。摇唇鼓喙的含义“摇唇鼓喙”原意是指嘴巴不停地动,形容说话滔滔不绝,善于言辞,或夸夸其谈、口若悬河。后来也用来形容煽动性强,能言善道,或搬弄是非,搬嘴弄舌。摇唇鼓喙的典故此成语并无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以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其含义。在古代,人们常常用“舌战群儒”、“巧言如簧”等词语来形容能言善道的人,而“摇唇鼓喙”则更加强调了其煽动性和搬弄口舌的意味。在现实生活中,此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些政治家、演说家或者煽动家,他们善于用言辞来影响和操纵他人。摇唇鼓喙的近义词夸夸其谈口若悬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