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有名

出师有名

读音

chū shī yǒu míng

含义

“出师”指出兵作战,“有名”指有正当的理由或名义。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出兵打仗或采取行动时,必须有正当的理由或名义,强调行动的合法性、正义性。

  • :出发、行动
  • :军队、队伍
  • :具备、拥有
  • :名义、理由

典故

  1.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多年后回国即位,成为晋文公。他为了巩固政权,决定讨伐曾支持他政敌的诸侯国。在出兵前,他先列举对方的罪状,表明自己“出师有名”,以争取民心。
  2. 《三国演义》
    诸葛亮北伐时,曾发布《出师表》,陈述蜀汉讨伐曹魏的正当理由,强调“汉贼不两立”,使蜀汉的军事行动显得名正言顺。
  3.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在巨鹿之战前,以“诛暴秦”为名,号召诸侯共同抗秦,使自己的军事行动具有正义性。

近义词

  1. 师出有名:与“出师有名”意思相同,强调军事行动的正当性。
  2. 名正言顺:指名义正当,理由充分。
  3.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言行有底气。
  4. 义正词严:道理正当,言辞严肃。

反义词

  1. 师出无名:指出兵或行动没有正当理由。
  2. 无理取闹:毫无道理地胡闹。
  3. 名不正言不顺:名义不正当,理由不充分。
  4. 强词夺理:无理狡辩,强行歪曲事实。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老师批评小明时,总是出师有名,不会无缘无故罚他。
    • 警察叔叔抓坏人时,一定要出师有名,不能随便抓人。
    • 我们玩游戏也要讲规则,不能耍赖,要出师有名。
  2.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历史上很多战争都是因为出师有名,才能得到百姓支持。
    • 爸爸说,批评别人时要出师有名,不能随便指责。
    • 学校制定校规时,必须出师有名,不能随意限制学生自由。
  3. 初中

    • 诸葛亮北伐时,在《出师表》中详细陈述理由,确保出师有名。
    • 国际社会谴责侵略行为,因为只有出师有名的军事行动才符合道义。
    • 法律要求警察执法时必须出师有名,不能滥用职权。
  4. 高中及以上

    • 在政治斗争中,各方势力往往要寻找借口,使自己出师有名。
    • 现代战争强调合法性,即使是强国也要设法出师有名,否则会遭到国际谴责。
    • 企业裁员时,必须出师有名,否则可能面临法律诉讼。

错误用法

  1. 滥用成语

    • ❌ 错误例句:“我今天出师有名地迟到了,因为路上堵车。”
      (“出师有名”多用于正式或重大行动,日常小事不宜使用。)
  2. 混淆近义词

    • ❌ 错误例句:“他骂人时总是出师有名,让人无法反驳。”
      (此处应使用“理直气壮”或“义正词严”,而非“出师有名”。)
  3. 误用反义

    • ❌ 错误例句:“这次行动出师有名,所以大家都反对。”
      (“出师有名”是褒义,与“反对”矛盾,应改为“师出无名”。)
  4. 不合语境

    • ❌ 错误例句:“我出师有名地吃了一碗面。”
      (“出师有名”不适用于日常琐事,显得夸张不当。)

“出师有名”是一个强调行动正当性的成语,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滥用或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出师无名

本文介绍了成语“出师无名”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指没有正当理由或名义就采取行动,出自《战国策》和《史记》。近义词包括无名之师、兴兵动众等。反义词有名正言顺、堂堂正正等。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同时,文章也指出了该成语在日常使用中的常见误用情况,如用法不当、搭配不当、语境不恰当以及误解含义。

师出有名是什么意思

文章介绍了成语“师出有名”的拼音、含义、典故出处以及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同时提供了在不同场合下的例句和错误用法。师出有名指的是军队出征或采取行动有充足的理由或正义的借口,在进行行动或决策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正确的使用场合包括战争、政府决策等,避免用于不正义或不合法的行为以及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使用时应注重语境和用法是否正确,避免产生歧义或误解。

师出无名是什么意思

师出无名的读音为shī chū wú míng,指的是用兵或行动没有合适的名义或理由。其来源于古代战争故事,强调战争的正义性对胜负的重要性。师出无名也引申为做事没有正当理由或借口。其近义词有无名之师、空穴来风等,反义词为名正言顺、理由充足等。在使用师出无名时需注意其适用场合,避免滥用或与其他词语混淆。错误用法示例包括滥用词语、使用场合不当和与其他词语混淆使用。

兵出无名

兵出无名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īng chū wú míng。该成语的含义是表示没有正当理由或名义而采取军事行动。其典故源于古代战争,通常用来形容某种行动缺乏正当性或正义性。兵出无名的近义词有无名之师、草率行事等,反义词有名正言顺、师出有名等。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是将它用于形容正当或正义的军事行动,或者在写作中滥用导致表达不准确或产生歧义。在理解这个成语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和语境正确使用。总的来说,兵出无名是对缺乏正当理由的军事行动的形容。

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

“理直气壮”是一个成语,读音为lǐ zhí qì zhuàng,意为理由正当,气概就壮。该成语强调了人的自信和坚定,同时突显了理由的重要性。其含义是形容人在某个问题上有着充分的理由和正当的立场,因此说话或行事时能够自信满满、气势磅礴。典故中,如田忌赛马和苏洵的《六国论》都体现了这一道理。近义词有义正辞严、堂堂正正等。反义词有理屈词穷、委曲求全等。使用时应避免滥用、与贬义词搭配或用于形容傲慢态度。正确运用该成语,能够准确表达自信和坚定的态度。

词正理直是什么意思

词正理直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í zhèng lǐ zhí,意指言辞纯正,道理正直。源自《论语·卫灵公》,强调说话或写文章时用词准确、语言规范、内容合理、逻辑清晰。该成语具有正义感和公正性,常用于形容言辞和道理的正直性。其近义词有义正辞严、言之成理等,反义词包括含糊其辞、歪理邪说等。在合适语境中,词正理直能够很好地表达观点,赢得信任。但需注意避免在非正式场合过度使用或在误解其含义的情况下使用。

词言义正是什么意思

词言义正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í yán yì zhèng,表达言辞和思想正直、正当的含义,强调言辞的真实性和思想的正直性。该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作品,常用来形容言辞严谨、思想端正的作品或人物。其近义词包括义正词严、言出有据、直言不讳等。反义词则包括言不由衷、矫情饰伪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其含义和用法,避免在不当场合或语境中滥用,更不要将其误解为“辞言义正”或其他不当用法。例句中的词言义正体现了人物的正义诚信和正直行为,让人信服和尊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表示在进行军事或重要行动之前必须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尤其是指物资保障的提前到位。该成语含有未雨绸缪的意味,常用来形容做事前需要预先做好万全的准备,确保事情顺利进行。该成语适用于各种领域,如新项目的开展、旅行的准备等。同时需注意,要避免将这句成语用于不适合的语境,以免造成语义上的误解。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ū qí bù yì,gōng qí wú bèi。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对方没有预料到的时机进行攻击,使对方措手不及,常用来形容做事出奇制胜、让人意想不到。其最早出自于古代的军事策略和战争实践,也常用于军事、政治等需要策略和计谋的场合。该成语的近义词有乘其不备、出奇制胜等,反义词有意料之中、防患未然等。在例句中,可以出其不意地攻击对手的弱点,或在关键时刻攻其无备,取得胜利。但需要注意,该成语常被误用为形容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情况,使用时需避免误用和滥用。

造次行事是什么意思

造次行事的读音造次行事读作:zào cì xíng shì。其中,“造次”的“造”字指匆忙、急促;“次”字指顺序、次序。而“行事”则表示行动或做事。因此,整个成语的含义是在匆忙或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行动或做事。造次行事的含义“造次行事”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在没有深思熟虑、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轻率地、草率地采取行动或处理事情。它强调了行动的草率和不慎重,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造次行事的典故该成语出自《论语·子路》。原文是:“子曰:‘造次必于是,而急迫必于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匆忙和紧迫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做出不恰当的决定或行动。因此,“造次行事”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用来形容在仓促、没有充分思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