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味相投
读音
chòu wèi xiāng tóu
含义
“臭味”原指气味,后引申为志趣、爱好;“相投”指互相投合。成语“臭味相投”原指气味相投合,后多用于贬义,形容有相同不良嗜好或品行的人彼此投合。
- 臭:气味,此处引申为志趣、爱好。
- 味:味道,引申为性格、兴趣。
- 相投:互相投合、契合。
典故
- 《左传·襄公八年》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与晋国大夫叔向交好,两人志趣相投,时人称赞他们“臭味相投”。此处“臭味”并无贬义,仅指志趣相合。 - 《后汉书·党锢传》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士大夫集团与之对立,宦官称士大夫“臭味相投”,暗指他们结党营私。此时“臭味相投”已带有贬义。 - 宋代《鹤林玉露》
书中记载:“小人同恶相济,臭味相投。”明确将“臭味相投”用于形容品行低劣之人互相勾结。
近义词
- 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 同流合污——指跟坏人一起做坏事。
- 狼狈为奸——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
- 一丘之貉——比喻彼此都是坏人或同类。
反义词
- 志同道合——形容志向相同,道路一致。
- 肝胆相照——比喻真心相待,赤诚相见。
- 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 水火不容——比喻二者对立,不能相容。
例句
-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这两个小朋友都喜欢恶作剧,真是臭味相投。
- 他们俩都爱欺负小动物,难怪臭味相投。
-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班上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臭味相投,经常一起逃课。
- 这两个小偷臭味相投,合伙偷东西被抓了。
-
初中(7-9年级)
- 那些混混臭味相投,整天在街上惹是生非。
- 他们俩都喜欢背后说人坏话,真是臭味相投。
-
高中及以上
- 这两个政客臭味相投,互相包庇贪污腐败。
- 他们沉迷赌博,臭味相投,最终倾家荡产。
错误用法
-
误用于褒义
- ❌ 错误:他们俩都喜欢读书,真是臭味相投。(应改为“志同道合”)
- ❌ 错误:这对夫妻恩爱和睦,臭味相投。(应改为“情投意合”)
-
误用于中性场合
- ❌ 错误:我们俩都喜欢打篮球,臭味相投。(应改为“兴趣相投”)
- ❌ 错误:他们合作愉快,臭味相投。(应改为“配合默契”)
-
误用于形容事物
- ❌ 错误:这两种香料臭味相投,搭配起来很香。(应改为“气味相投”)
- ❌ 错误:这两道菜的味道臭味相投。(应改为“味道相似”)
“臭味相投”通常带有贬义,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沆瀣一气
本文介绍了成语“沆瀣一气”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相关的例句。该成语用于形容气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通常带有贬义色彩。文章还指出了沆瀣一气的错误用法,并强调了正确的用法应该是用于形容那些不正当的、有不良企图的关系。
一丘之貉是什么意思
一丘之貉的读音一丘之貉的读音为:yī qiū zhī hé,其中“貉”字在这里读作“hé”,音节中包含声母y、q、zh和韵母i、ou、e。一丘之貉的含义一丘之貉,指同一山丘上的貉类,比喻彼此同是奸诈的人,也指彼此臭味相投、狼狈为奸的人。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心怀恶意、相互勾结的人。一丘之貉的典故该成语源于《左传·昭公二十年》中“一丘之貂,其足相攫”的比喻,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丘之貉”。在古代,貉是一种常见的动物,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心怀恶意、相互勾结的人。这个成语的典故也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不择手段、为了私利而相互勾结的人。一丘之貉的近义词狼狈为奸臭味相投沆瀣一气同流合污朋比为奸结党营私串通一气互相勾结
猫鼠同眠是什么意思
“猫鼠同眠”是一个成语,读音māo shǔ tóng mián。其含义是形容敌对或矛盾的事物或人之间密切合作、和平共处的情况。典故源自古代寓言故事,描述猫和老鼠从敌对到相互理解、互相帮助的过程。该成语最早出自《新五代史·伶官传》,用来形容坏人相互勾结的关系。其近义词如狼狈为奸、沆瀣一气等,反义词有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或滥用。
地丑德齐
地丑德齐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ì chǒu dé qí。这个成语强调道德和品德的普遍性和共同性,意味着不同地域或外貌的人应该遵守共同的道德标准。其来源于《左传·昭公十二年》中的楚国和晋国战争典故。近义词包括德才兼备、志同道合、德艺双馨等,反义词则是丑恶不堪、道德沦丧等。在日常使用中要避免误用,特别是在形容外貌相似的两个事物或人之间时。地丑德齐的核心是强调品德和道德标准的共同性,提倡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追求道德和品德的完善。
一邱之貉是什么意思
一邱之貉的读音一邱之貉的读音为:yī qiū zhī háo,其中“貉”字在古代汉语中与“豸”同音,但现代汉语中读作háo。一邱之貉的含义一邱之貉,指同一山丘的貉类,比喻彼此臭味相投、志同道合的人。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亲近、相似,或者指一些有共同兴趣、爱好或性格的人聚集在一起。一邱之貉的典故一邱之貉的典故源于古代的传说。相传在古代,有一种叫做“貉”的动物,它们生活在山丘之中,彼此之间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因为它们有着相似的习性、爱好和性格,所以常常被用来比喻那些志同道合、臭味相投的人。这个成语也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些有着共同兴趣、爱好或目标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紧密的团体或组织
气味相投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气味相投”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和注意事项。该成语用来形容两个人或多个人的思想、兴趣、爱好等方面非常相似,有共同的语言和感受。典故源于古代文人墨客之间的交往,后来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近义词包括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等,反义词包括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等。使用成语时需注意语境和搭配,避免错误用法。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是一个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成语,含义为事物根据其性质和特点分类聚集。这个成语描述了分类和聚集现象,常用来比喻人们根据共同特征或兴趣聚集在一起。其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分类思想。近义词包括“物以类聚”、“群分而治之”和“分门别类”。反义词虽然不太容易找到,但打破分类和聚集的现象可视为相反情况。这个成语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学习、工作和商业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然而,应注意避免滥用该成语,误解其含义或用词不当。
意气相投是什么意思
意气相投的读音读音:yì qì xiāng tóu拼音注音:yì qì xiāng tóu意气相投的含义“意气相投”指的是志趣相投,彼此志向、气概相合,心意相通。常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思想、性格、志向等方面高度契合,彼此间有深厚的情感共鸣和认同。意气相投的典故该成语源于古代典籍,最早出自《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其中记载了曹操之子曹植与其友人交往时,因志趣相投而结为知己的故事。后来,“意气相投”这个成语便用来形容人们因志同道合而相互欣赏、结为知己的情况。意气相投的典故出处出处一:《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描述了曹植与友人因志趣相投而结为知己的情景。出处二: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书中描述了
党同妒异
党同妒异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ǎng tóng dù yì。它指的是在某些团体或组织中,人们因个人情感或偏见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甚至通过不正当手段打压不同意见或才华的人。这个成语强调在团体中应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典故来源于古代一位官员的行为,而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结党营私、偏袒不公等。反义词则包括公正无私、一视同仁等。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避免出现党同妒异的情况,保持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他人。错误使用党同妒异会给人们带来负面印象,因此应正确使用这一成语。
霞友云朋是什么意思
霞友云朋的读音霞友云朋的读音为xiá yǒu yún péng。霞友云朋的含义“霞友云朋”是指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的朋友。其中,“霞友”指志趣相投、如同朝霞般绚烂的友人,“云朋”则指像白云般自由飘逸的朋友。整体上,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志同道合、相互欣赏、关系密切的良朋好友。霞友云朋的典故“霞友云朋”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人墨客的诗歌中,用来形容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个成语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如《红楼梦》中就有“霞友云朋共醉眠”的诗句。此外,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在文学、艺术等领域有着共同追求和爱好的人。霞友云朋的近义词志同道合:指志向和兴趣相同的人。情投意合:形容双方感情融洽,心意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