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筋剥皮
读音
chōu jīn bō pí
含义
“抽筋剥皮”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字面意思是“抽出筋、剥去皮”,比喻极其残酷的剥削或折磨。
- 抽:拉出、取出。
- 筋:肌肉或肌腱,象征力量或生命。
- 剥:强行去除。
- 皮:皮肤,象征保护或尊严。
整体含义指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压榨、剥削他人,使其痛苦不堪,甚至丧失生存能力。
典故
- 《水浒传》:
在小说中,官府对百姓横征暴敛,如同“抽筋剥皮”,逼得百姓走投无路,最终揭竿而起。 - 民间传说:
古代有恶霸地主逼迫农民交租,若交不起,便以酷刑折磨,百姓形容其手段“比抽筋剥皮还狠”。 - 历史记载:
某些朝代末期,贪官污吏层层盘剥,百姓形容赋税“抽筋剥皮”,导致民不聊生。
近义词
- 敲骨吸髓:比喻剥削极其残酷,连骨髓都不放过。
- 横征暴敛:指统治者肆意征收苛捐杂税。
- 竭泽而渔:比喻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后果。
- 杀鸡取卵:为得到鸡蛋而杀掉母鸡,形容短视的剥削行为。
反义词
- 轻徭薄赋:指减轻百姓负担,减少税收和劳役。
- 休养生息:让百姓得以恢复元气,安居乐业。
- 仁政爱民:统治者施行仁德政策,爱护百姓。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那个坏地主对农民“抽筋剥皮”,大家都很恨他。
- 故事里的妖怪要“抽筋剥皮”,吓得小朋友直哭。
-
小学高年级:
- 古代有些贪官对百姓“抽筋剥皮”,逼得他们造反。
- 老板克扣工资,简直像“抽筋剥皮”一样狠。
-
初中:
- 封建社会的苛捐杂税,让百姓感觉被“抽筋剥皮”。
- 高利贷者“抽筋剥皮”,让借债的人家破人亡。
-
高中及以上:
- 某些资本家对工人“抽筋剥皮”,榨取剩余价值。
- 历史上的暴政往往伴随着“抽筋剥皮”式的剥削。
错误用法
-
形容普通批评:
- ❌ 老师批评我作业没写完,简直是“抽筋剥皮”。(程度过重)
-
形容轻微压力:
- ❌ 妈妈让我多穿衣服,感觉像“抽筋剥皮”。(夸张不当)
-
用于褒义:
- ❌ 他工作认真,对细节“抽筋剥皮”。(褒贬误用)
-
形容自我努力:
- ❌ 我为了考试“抽筋剥皮”地复习。(搭配不当)
“抽筋剥皮”通常用于形容极端残酷的剥削或折磨,不宜用于日常小事或正面语境。
你可能感兴趣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地主形象演变 从田园牧歌到揭露剥削的10首经典作品
地主题材诗词的历史镜像:从田园牧歌到人间疾苦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中,地主阶级及其生活场景是一个特殊而复杂的存在。诗人们或以田园牧歌的笔调描绘地主庄园的闲适,或以犀利尖锐的笔触揭露剥削压迫的残酷,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元的历史镜像。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史料。陶渊明《归园田居》(东晋)开创了田园诗的传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诗中描绘的虽是隐士生活,却也为后世地主庄园的诗歌描写奠定了基础模式。陶渊明笔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图景,成为地主文人理想化乡村生活的经典表达。王维《渭川田家》(唐代)则展现了盛唐时期地主庄园的和谐画面
剥肤及髓
“剥肤及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ō fū jí suǐ,形容对某物或人的剥削和掠夺达到极其严重的程度。典故源自《庄子·外物》中鲁哀公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该成语带有贬义色彩,常用来形容对他人的极端剥削行为。近义词包括敲骨吸髓、搜刮无度等。反义词则为仁慈宽厚、慷慨解囊等。使用时应注意思维语境和情感色彩,避免误用。该成语在描述过度开发、剥削、战争压迫等情境时常用。
剥肤椎髓
“剥肤椎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ō fū zhuī suǐ,意为残酷剥削和压迫,像剥人皮肤、刺人骨髓一样无情。该成语源于古代社会的残酷剥削制度。其近义词包括敲骨吸髓、苛捐杂税等,反义词则为仁政爱民、轻徭薄赋等。在日常使用中要避免夸张或不恰当的使用,应针对真正存在且严重的社会问题或个人行为。
捶骨沥髓是什么意思
捶骨沥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ui gǔ lì suǐ。这个成语形容对某事或某人极度追求、探索的精神,寓意着为了达到某种境界而不断努力和追求。它并无明确的典故,但常与古代的修炼、修行相关联。捶骨沥髓的近义词包括竭尽全力、全力以赴、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等,反义词有半途而废、敷衍塞责、浅尝辄止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与原意不符的场合、轻率或贬低的语境等。该成语在描述对于某种事业或学业的执着追求和投入时十分恰当。
鱼肉乡里是什么意思
鱼肉乡里的读音读音:yú ròu xiāng lǐ鱼肉乡里的含义"鱼肉乡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统治者或权势者对乡里百姓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就像对待鱼肉一样任意宰割。它形象地描绘了权势者对百姓的剥削行为,是古代对统治者残暴行为的一种批判和讽刺。鱼肉乡里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史书和文献。据《史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有些地方官员为了谋取私利,对乡里百姓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导致百姓生活困苦,无法生存。这些官员的行为就像对待鱼肉一样,引起了人们的极大愤慨和不满。此外,其他古代文献和故事中也常有类似的记载,如某位官员贪赃枉法,对乡里百姓进行残忍的剥削,人们就用"鱼肉乡里"来形容这种
雁过拨毛是什么意思
雁过拨毛的读音拼音:yàn guò bō máo,其中"yàn"读第四声,"guò"读第四声,"bō"读第一声,"máo"读第二声。雁过拨毛的含义"雁过拨毛"是一个成语,原意是形容雁群飞过时,连一根毛都不放过,比喻贪得无厌,极尽掠夺之能事。现在多用来形容对他人财物或利益的极度贪婪和剥削。雁过拨毛的典故据传,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史记》中的故事。在古代,雁是珍贵的禽鸟,常常被人们捕猎。有些贪心的人在雁群飞过时,会尽力捕捉每一只雁,甚至连雁的毛都不放过。久而久之,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那些极度贪婪的人。此外,也有一些其他典故和出处。比如,有人认为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税制,当时人们会按照经过某地的雁群数量
浮收勒折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浮收勒折”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出自古代历史文献,用于形容对百姓的额外加收税赋、劳役等强行摊派的行为,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同时,文章也列举了一些浮收勒折的例句,强调了准确理解和使用该成语的重要性,以避免造成语义上的误解。
破家县令是什么意思
“破家县令”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古代地方官员贪污腐败、横征暴敛的行为,导致百姓家破人亡的悲惨情景。该成语源于古代中国,具体出处已不可考,但可以通过相关历史事件和故事来解释。其近义词包括贪官污吏、暴政酷吏等,反义词为清正廉洁、仁政爱民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适用的场合和语境,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或过度解读。同时,应该加强反腐倡廉工作,防止出现更多的类似现象。
不复堪命
“不复堪命”是一个成语,拼音是bù fù kān mìng,形容无法承受、无法再继续下去的境地或状况。它源自古代文献,用于描述人们在极端困苦、重压之下的境况,表达对于生活困境的无奈和无力感。该成语也拥有一些近义词和反义词。使用“不复堪命”时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轻松愉快的情境、不适当的语境或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提供的文章详细解释了“不复堪命”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示例。
刮地皮是什么意思
“刮地皮”是一个成语,形容贪污公款、搜刮民脂民膏的行为,比喻剥削财物或人民的行为极其严重。其典故源于古代官吏的贪污行为。该成语的近义词如敲骨吸髓、剥削民脂民膏等,都带有贬义色彩。反义词如清正廉洁、公正无私等,则表达了公正、廉洁的价值观。使用“刮地皮”时需注意场合、对象和避免与其他词语混淆。错误使用该成语会使其失去原有含义和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