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火抢劫
读音
chèn huǒ qiǎng jié
含义
“趁火抢劫”由四个字组成:
- 趁:利用、抓住机会。
- 火:火灾,比喻混乱或危急的情况。
- 抢:强行夺取。
- 劫:掠夺、抢夺。
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趁别人遭遇灾难或混乱时,趁机抢夺财物或谋取私利,形容人趁人之危、落井下石的行为。
典故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时,曾向卫国求助,但卫国拒绝帮助。后来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卫国遭遇内乱,晋国大臣建议趁机攻打卫国,但晋文公认为“不因人之危”,拒绝趁火打劫。 - 《史记·项羽本纪》:
秦末战乱时,项羽率军攻入咸阳,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刘邦则约束军队,不趁火打劫,赢得了民心。 - 民间故事:
古代某地发生火灾,众人忙着救火,却有小偷趁机潜入民宅偷窃,后被官府抓获,人们便用“趁火抢劫”形容这种行为。
近义词
- 落井下石:比喻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加以陷害。
- 浑水摸鱼:趁混乱时谋取不正当利益。
- 乘人之危:利用别人的危难处境谋取私利。
- 雪上加霜:在别人困境中再增加伤害。
反义词
- 雪中送炭:在别人困难时给予帮助。
- 扶危济困:帮助处于危难中的人。
- 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情就勇敢去做。
- 乐善好施:乐于行善,慷慨助人。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小明摔倒了,小华没有帮忙,反而抢走了他的玩具,真是趁火抢劫!
- 火灾时,有人偷东西,这种行为叫趁火抢劫。
-
小学高年级:
- 邻居家失窃了,小偷趁大家救火时偷东西,真是趁火抢劫。
- 战争时期,有些商人故意抬高物价,简直是趁火抢劫。
-
初中:
- 疫情期间,有人高价倒卖口罩,这就是典型的趁火抢劫。
- 公司破产后,竞争对手趁机挖走核心员工,简直是趁火抢劫。
-
高中及以上:
- 某些国家趁他国内乱时干涉内政,无异于趁火抢劫。
- 金融风暴时,投机者做空市场,趁机敛财,完全是趁火抢劫的行为。
错误用法
-
误用为“趁火打劫”:
- ❌ 他趁火打劫,抢走了我的书。(正确应为“趁火抢劫”)
- ❌ 商家趁火打劫,抬高价格。(正确应为“趁火抢劫”)
-
误用于非灾难场景:
- ❌ 考试时,他趁火抢劫抄答案。(应改为“作弊”或“投机取巧”)
- ❌ 比赛时,对手趁火抢劫得分。(应改为“趁虚而入”)
-
褒义误用:
- ❌ 他趁火抢劫,帮助了灾民。(完全错误,成语本身含贬义)
- ❌ 志愿者趁火抢劫,救出了被困者。(应改为“见义勇为”)
“趁火抢劫”是典型的贬义词,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混淆或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èn huǒ dǎ jié”,意指利用他人的困难或危机获取自己的利益。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战争和劫掠行为,常用来形容在他人遇到困难时谋取私利的行为。趁火打劫的近义词包括落井下石、乘人之危和坐收渔利等。反义词为雪中送炭、见义勇为和乐于助人等。使用趁火打劫时要根据具体语境,避免误用和滥用。在困难时期,应该互相帮助,而不是趁火打劫。
趁人之危
本文介绍了“趁人之危”的拼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例句。趁人之危指的是利用他人困境或危险时刻进行攻击、获取利益的行为,被认为不道德甚至违法。其典故源于战国时期,表示在别人遇到困难时趁机发动攻击。近义词包括乘人之危、落井下石等,反义词有雪中送炭、见义勇为等。文章还通过例句展示了该词汇的使用场景,同时指出了错误的用法示例。
申祸无良是什么意思
“申祸无良”是一个成语,读音为shēn huò wú liáng,用来形容在遭受灾难或困难时,不但没有表现出善良和仁慈,反而做出不良行为的态度。该成语源于古代文献,强调在困境中应展现良好品德。其近义词包括恶贯满盈、罪恶滔天等,反义词则是仁至义尽、善良无私等。该成语的应用场景特定,应在遭受灾难或困难时使用,不应轻率用于轻微过失或不道德行为。日常语境中滥用或错误使用都属于错误用法。通过这个成语的详细介绍,帮助理解其在语境中的正确应用。
乘人之危
乘人之危是一个成语,利用他人困难时趁机获利。出自《左传》,典故中晋国趁楚国困难时出兵取胜。近义词有趁火打劫等,反义词是雪中送炭。这个成语的错误用法是在他人困境时索取利益,应正确使用,避免利用他人的不幸获利,相反应给予帮助。
寸步不让
“寸步不让”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cùn bù bù ràng。它的含义是形容在立场、态度上坚决不退让。这个成语的典故最早源于古代战争时期,士兵们在战场上需要坚守阵地,毫不退让。它也适用于形容人们在谈判、争论等场合中的坚决态度。其近义词有“毫不退让”、“坚不可摧”等。反义词包括“步步退让”、“忍气吞声”等。在谈判、争论或保护权益时,寸步不让的态度常被用来形容坚决、不动摇的立场。然而,该成语不应错误地用于微小或不适用的场合,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语气的适当性。
嫂溺叔援是什么意思
"嫂溺叔援"是一个成语,读音sāo nì shū yuǎn。该成语的含义是在困难时刻互相帮助,不计较个人得失。源自古代民间故事,形容在嫂子有难时,小叔子会伸出援手。其近义词包括见义勇为、舍己救人、拔刀相助等。反义词为见死不救、冷漠无情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过度干涉或图谋回报的情况。该成语用于形容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刻,不计个人得失地伸出援手的情况,展现了真正的勇气和担当。
李代桃僵
将李代桃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iāng lǐ dài táo,意为以李树代替桃树,比喻代人受过或受罪。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一个故事,描述了一棵桃树因误会而被砍伐的情境。将李代桃的近义词包括移花接木、替罪羊、背黑锅、冒名顶替等。反义词有雪中送炭、推己及人等。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将李代桃广泛应用于形容为他人承担责任的情境,表现无私精神和高尚品质。但需注意,不宜用于轻佻或戏谑的语境中,应尊重其含义和情感色彩。正确理解将李代桃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己溺己饥
己溺己饥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ǐ nì jǐ jī。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对于他人的苦难深感同情,愿意为他人解决困难,如同自己身处其中一般。其源于古代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民本主义。己溺己饥常被用来形容具有仁爱之心、乐于助人的人。它的近义词包括仁至义尽、善解人意、同甘共苦、扶危济困等。反义词则包括冷漠无情、自私自利、见死不救、袖手旁观等。在使用时,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尤其是在形容对自己过于苛刻或责备,以及对他人的冷漠态度。正确的运用能准确传达关心和同情他人的情感色彩。
成人之善
“成人之善”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éng rén zhī shàn,意指帮助别人实现善良的愿望或行为。其源于古代仁爱和善良的观念,强调在他人需要帮助时给予善意的支持和帮助。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成人之美、扶危济困、善始善终等,反义词则包括损人利己、见死不救等。文章通过多个例子展现了“成人之善”的实际应用,体现了帮助和关心他人的精神。然而,在使用该成语时需注意避免不当使用造成误解或歧义。摘要概括了全文的核心内容,便于读者快速了解文章内容。
拔刀相助
“拔刀相助”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á dāo xiāng zhù。该成语形容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或脱离困境。源于古代武侠故事,也常用来形容勇敢、义气、乐于助人的人。其近义词有见义勇为、挺身而出、义不容辞、勇往直前等。反义词为见死不救、袖手旁观、畏缩不前。使用时应避免错误用法,如仅口头支持、非正义行为、过于暴力等。该成语在表达勇敢助人、义薄云天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