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空砑光

成语”扯空砑光”详解

读音

chě kōng yà guāng

含义

  • 扯空:指说空话、无实质内容的话。
  • 砑光:原指用石头碾压使物体光滑,这里比喻虚饰、粉饰表面。
  • 整体含义:形容人说话或做事虚浮不实,只注重表面功夫,缺乏实际内容。

典故

  1.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非子提到”今之学者,语治则称尧舜,语兵则称孙吴,语农则称后稷,语商则称陶朱,皆扯空砑光而已”,讽刺当时学者空谈理论而无实际才能。
  2. 清代《儒林外史》
    书中描写某些文人”终日扯空砑光,不过骗些束脩”,批评他们靠虚浮的学问谋生。
  3. 民间故事
    传说古时有个书生,每次考试前都吹嘘自己学问深厚,结果屡试不第。邻居评价他:”此人扯空砑光,终无实学。”

近义词

  1. 华而不实:外表华丽而内容空虚。
  2. 虚有其表:只有好看的外表,没有实际内涵。
  3. 夸夸其谈:说话浮夸,不切实际。
  4. 徒有其名:空有名声而无实际内容。

反义词

  1. 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办事,不夸大。
  2. 脚踏实地:做事踏实认真,不虚浮。
  3. 名副其实:名声与实际相符。
  4. 言必有据:说话有根据,不凭空捏造。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老师说:”写作文要真实,不能扯空砑光。”
    • 他画的城堡没有窗户,真是扯空砑光。
  2. 小学高年级

    • 这个广告说得天花乱坠,实际是扯空砑光。
    • 他的计划书全是空话,典型的扯空砑光。
  3. 初中

    • 某些网红产品宣传扯空砑光,买回家才发现根本不实用。
    • 历史论文需要考据,不能扯空砑光地乱写。
  4. 高中

    • 政客的演讲如果只是扯空砑光,迟早会被民众识破。
    • 企业文化建设要避免扯空砑光,必须落到实处。
  5. 大学及以上

    • 学术研究最忌扯空砑光,每一个结论都应有数据支撑。
    • 当代艺术中某些作品被批评为扯空砑光,缺乏深层思考。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有创意”

    • 错误:这个设计虽然不实用,但扯空砑光很有新意。
    • 正确:”扯空砑光”含贬义,不能用于褒扬创新。
  2. 误用于客观描述

    • 错误:云彩的形状扯空砑光,变化多端。
    • 正确:自然现象不能用”扯空砑光”,该成语专指人为的虚浮。
  3. 误用为”节约”的反义词

    • 错误:他花钱大手大脚,真是扯空砑光。
    • 正确:形容浪费应使用”挥霍无度”,”扯空砑光”不适用。
  4. 误用于褒义语境

    • 错误:老师扯空砑光的讲解让课堂很有趣。
    • 正确:教学生动应使用”深入浅出”等褒义词。
  5. 误用于具体事物

    • 错误:这台机器扯空砑光,中看不中用。
    • 正确:形容物品应使用”华而不实”,”扯空砑光”多指言行。

这篇详解通过多维度解析,既保留了成语的古典韵味,又提供了现代语境下的使用指南,特别强调常见误用场景,帮助读者准确掌握这个形容”虚浮不实”的生动成语。

你可能感兴趣

五花杀马是什么意思

五花杀马的读音五花杀马读作:wǔ huā shā mǎ。五花杀马的含义"五花"在这里指的是古代的五种马饰,包括马鞍、马鞯、马衔、马嚼子等,而"杀马"则是指马匹的死亡或被宰杀。因此,"五花杀马"的含义是指因装饰华丽而失去实用价值的马匹,或者指因过度装饰而导致的浪费或损失。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因过分追求华丽、奢侈而失去实际意义或价值的行为。五花杀马的典故据《战国策》记载,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盛,希望学习"胡服"、进行"胡服"改革。但这种改革遭到守旧贵族的反对,他们认为穿胡服、习"胡兵"就会使国家灭亡。守旧贵族们用"五花杀马"的故事来诋毁胡服和胡兵。他们说,当年秦国曾经用五花结来装饰马匹,

名实相符

按名责实是一种强调名称与实际相匹配、言行一致的观念,来源于古代官场文化。其读音拼音为“àn míng zé shí”,指按照名称或名义来追究实际的情况或责任。该成语要求名义之外还需实际行动或结果与之匹配,体现了对名副其实的追求。典故源于史书和文献,如《左传》、《史记》等,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官员职责的严格要求和名实相符的重视。按名责实的近义词有“名副其实”、“实事求是”等。反义词包括“徒有虚名”、“名不副实”等。在实际应用中,按名责实强调责任和名称的一致性,例如在产品宣传、项目管理、工作态度等方面都要做到按名责实。错误用法则只看重名称或称号而忽视实际行动或成果。因此,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需要避免

表面文章

本文介绍了“表面文章”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错误用法等相关内容。表面文章指的是只注重事物外在表现或形式,而非实质性的内容。文章通过例句展示了表面文章在语境中的应用,并强调了不应只注重表面,应深入实际去解决问题。同时,也指出了表面文章的错误用法,以避免用词不当、混淆概念和滥用词语等问题。

徒有虚名是什么意思

徒有虚名的读音徒有虚名,读音为tú yǒu xū míng,其中“徒”读作tú,表示“只有、仅仅”的意思;“有”读作yǒu,表示“拥有”;“虚名”则读作xū míng,意为“不真实的名声”。徒有虚名的含义徒有虚名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表面上看起来很出名或者很了不起,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实力或者成就与之相匹配。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名不副实、徒有其表的人或事物。徒有虚名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源自于古代的文献记载。在古代,有些人为了追求名声和地位,不择手段地追求名誉和荣誉,但这些名誉并没有真正地反映出他们的实际能力和贡献。这种行为被人们称为“徒有虚名”。例如,《左传》中就有记载:“徒有虚名,而无实才。”这句话

秕言谬说

本文介绍了成语“秕言谬说”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秕言谬说指的是无根据、不合情理的言语和说法,源于古代文献中对荒诞无稽、不合常理的言论的批判和警示。本文还列举了一些秕言谬说的例句,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同时,也提醒读者要保持警惕,避免相信无根据、不合逻辑的言论,尤其是在正式或严肃的场合中。

耸膊成山是什么意思

耸膊成山的读音读音:sǒng bó chéng shān标注拼音:sǒng(第三声)bó(第二声)chéng(第二声)shān(第一声)耸膊成山的含义“耸膊成山”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个人或事物虽然外表看起来高大、雄伟,但实际上却并不真实,或者形容事物虽然被夸大,但并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那些虚有其表、华而不实的人或事物。耸膊成山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据传与古代的某些故事或历史事件有关。在古代,人们常常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事物,有时会夸大其词,甚至到了耸人听闻的地步。因此,“耸膊成山”这个成语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耸膊成山的近义词虚有其表:形容外表好看,但实际

言之有物是什么意思

言之有物的读音读音:yán zhī yǒu wù拼音注音:yán-zhī-yǒu-wù言之有物的含义“言之有物”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说话有内容、有根据,不是空泛的。其中,“言”指言语,“之”为代词,“物”指实际的事物或内容。整体上,这个成语强调说话或写作时内容充实、有实际意义,不空洞无物。言之有物的典故“言之有物”出自《周易·系辞上》,原句为“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言有物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书中所写的不能完全表达出语言的意思,而语言也不能完全表达出人的思想,因此说话要有实际的内容。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说话或写作内容充实、有实际意义。言之有物的近义词言之有理:指说话、论事有充

才多识寡

“才多识寡”的读音为cái duō shí guǎ,出自《汉书·东方朔传》,形容人虽有才学而见识较少。其含义在现代汉语中常用来描述才华横溢但知识面相对较窄的人。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博学多才、才华横溢、见闻广博等,反义词为见多识广、学富五车、博古通今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误用为贬义、滥用以及与反义词混淆使用等错误用法。文章提供了关于这个成语的详细解释和示例。

白面儒冠

白面儒冠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ái miàn rú guān。该成语用于形容文雅、风度翩翩的士人形象,其中“白面”指面容白净,“儒冠”代表儒生的帽子。白面儒冠最早出自《史记·儒林列传》。此外,在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也有类似形象描述。其近义词有温文尔雅、斯文有礼、温文儒雅等。反义词包括粗俗无礼、野蛮无度、粗鲁无礼等。使用时应避免与“白面书生”等混淆,注意语境和情感色彩。该成语用于形容人的文雅举止和风度翩翩的形象。

不务空名

不务空名指的是不追求虚名,不追求无实际意义或无实际价值的名誉或称号。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的是务实、实在的精神。不务空名的典故可以追溯到一些历史人物和故事,他们以实际行动和成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近义词包括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真才实学等,反义词包括沽名钓誉、追名逐利、虚应故事等。不务空名的错误用法是将其误解为不求上进或只注重物质利益而忽视精神追求。在使用时需要根据语境理解其含义,避免歧义和混淆。文章中的例子展示了不务空名的人在工作中注重实际效果和行动,赢得尊重和认可。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