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不知头脑”详解
读音
bù zhī tóu nǎo
含义
- 不:否定词,表示”没有”或”未”
- 知:知道、了解
- 头:头部,引申为”开始”或”要点”
- 脑:大脑,引申为”思维”或”理解”
整体含义:形容对事情完全不了解,摸不着头绪,不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或关键所在。指对某件事毫无概念,处于迷茫状态。
典故
- 《后汉书·袁绍传》:”绍不知头脑,遂与操合。”这里记载了袁绍对局势判断不清,糊里糊涂地与曹操联合的故事。
- 《晋书·王导传》:”导初至江左,人情未附,导每见士大夫,说以利害,皆不知头脑。”描述了东晋初年,北方士族初到江南,对南方情况完全不了解的状态。
- 宋代笔记《鹤林玉露》中记载:”有书生读《庄子》,三日不知头脑,遂弃去。”生动描绘了一个读书人面对深奥典籍时的困惑状态。
近义词
- 莫名其妙:指事情奇怪,使人无法理解。
- 一头雾水:形容非常迷惑,理不出头绪。
- 茫然不解:完全不知道,非常困惑。
- 如堕五里雾中:比喻陷入完全不明白的境地。
- 摸不着头脑:与”不知头脑”几乎同义,形容不明白情况。
反义词
- 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
- 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透彻。
- 心知肚明:心里非常明白。
- 明察秋毫:形容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很清楚。
-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有成熟的计划。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老师讲的新数学题让我不知头脑。
- 弟弟看着复杂的拼图,完全不知头脑。
-
小学高年级:
- 第一次参加科学实验,我对所有仪器都不知头脑。
- 这本英文书里有很多生词,读得我不知头脑。
-
初中:
- 突然被叫到校长办公室,我不知头脑地站在那里。
- 物理老师讲解量子理论时,全班同学都不知头脑。
-
高中:
- 面对大学专业选择,许多高三学生都不知头脑。
- 初次接触哲学著作,我对其中深奥的概念不知头脑。
-
大学及以上:
- 刚进入实验室时,我对各种精密仪器都不知头脑。
- 首次参与国际会议,对复杂的议事规则不知头脑。
-
职场场景:
- 新员工对公司复杂的审批流程完全不知头脑。
- 突然被安排负责新项目,我对前期工作都不知头脑。
-
日常生活:
- 外婆给我讲解传统节气习俗,现代年轻人大多不知头脑。
- 面对智能手机的新功能,老年人常常不知头脑。
错误用法
-
混淆对象:
- 错误:这道数学题真难,让我不知头脑。(应用”百思不得其解”更合适)
- 正确:突然被安排负责新项目,我对前期工作都不知头脑。
-
程度不当:
- 错误:我对这个城市完全不知头脑。(应使用”一无所知”)
- 正确:刚到这个部门,我对工作流程还不熟悉,有些不知头脑。
-
语境不符:
- 错误:他故意装出不知头脑的样子来逃避责任。(应使用”装糊涂”)
- 正确:领导突然问起三个月前的事,我一时不知头脑。
-
过度使用:
- 错误:我对音乐不知头脑,对绘画不知头脑,对文学也不知头脑。(重复使用显得语言贫乏)
- 正确:我对古典音乐领域完全不知头脑。
-
字面理解:
- 错误:他头部受伤后,真的不知头脑了。(完全错误的理解)
- 正确:这份合同条款复杂,法律外行看了都不知头脑。
你可能感兴趣
一熏一莸是什么意思
一熏一莸的读音一熏一莸(yī xūn yī ōu)一熏一莸的含义一熏一莸是一个成语,原意是指用香草来熏烤莸草,比喻善恶混杂,难以分辨。其中,“熏”指的是香草的香气,“莸”则是一种有臭味的草。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环境中好坏并存,难以分清的情况。一熏一莸的典故一熏一莸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四年》。据传,当时晋献公为了祭祀神灵,命令宰夫准备祭品。宰夫将烤肉用的香草和莸草混在一起,献公闻到后,询问这是什么味道。宰夫回答说是一熏一莸。献公感叹道:“善恶不分,何以治国?”于是便有了这个成语。这个典故也常用来形容一个复杂的环境中,善恶混杂,难以分辨的情况。一熏一莸的近义词善恶难分混淆视听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半梦半醒
“半梦半醒”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àn mèng bàn xǐng,用来描述人既不完全清醒也不完全沉睡的状态,表示一种迷茫、恍惚的心理状态。这个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其近义词包括恍恍惚惚、若有所思、心神不宁、似梦非梦等。反义词有清醒、警觉、全神贯注等。使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避免在正式场合或严肃语境中使用。
半生半熟
文章介绍了“半生半熟”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该成语用于描述事物或人的状态处于不完全成熟或熟练阶段。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并提供了适当的场景举例。文章内容丰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半生半熟”这一成语的正确用法。
出乎意料是什么意思
“出乎意料”是一个汉语成语,指事情的发生或结果超出人们的预料。其含义形容某些事情让人感到惊讶或不可思议。典故源自古代文献中的相似表达。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有“出人意料”、“意想不到”等,反义词则是“意料之中”。该词语在生活和写作中需注意正确使用,避免误用和语法拼写错误。例句展示了“出乎意料”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不甚了了
“不甚了了”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ù shèn liǎo liǎo”,意思为不太清楚或不太明白,用于描述对某事物了解不够深入或理解不够透彻的情况。其典故源于古代文献,如《晋书·王献之传》和《世说新语·文学篇》。该成语的近义词有模糊不清、半知半解等,反义词则是了如指掌、一清二楚等。使用“不甚了了”时需注意其错误用法,如不能误用为肯定性表达,不能与“完全”等词连用,也不适用于形容非认知类事物。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不同情境下的用法。
出敌意外是什么意思
“出敌意外”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ū dí yì wài,表示行动或计谋出乎对手的预料之外。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争中的战术和策略,用于形容出乎敌人意料的行动或计谋。其近义词包括出其不意、意料之外、突如其来等,反义词有意料之中、顺理成章、按部就班等。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搭配,避免语义重复或滥用。该成语在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对于表达出乎预料、惊喜或军事策略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半间半界
半间半界是一个成语,用来描述事物处于中间状态,界限模糊的情况。其拼音是bàn jiān bàn jiè。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用于形容事物的复杂性和微妙性。半间半界的近义词包括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和似是而非,反义词有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和泾渭分明等。该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事物或状态的不确定性,例如人的态度、故事情节的发展等。但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滥用和误用,不要在明确、严肃的场合使用,以免给人留下模糊、不负责任的印象。
不得要领
“不得要领”是一个汉语成语,表示做事或说话未抓住关键或重点。其来源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等古代文献。近义词有茫然无措、不知所措等,反义词有掌握关键、抓住要点等。该成语的误用情况包括肯定含义的误用、使用场合不当以及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使用时需注意其语境和含义。例如,在某领域未能抓住关键或重点时,可以使用“不得要领”来描述。
大同小异是什么意思
大同小异的读音为dà tóng xiǎo yì,表示事物在某些方面大体相同,但在细微之处存在差异。这个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的描述。其含义强调了相似与差异并存。近义词有相似之处、略同略异等,反义词有天壤之别、迥然不同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滥用场合、混淆概念或使用不当语境等错误用法。该成语在描述两个或多个事物相似程度较高但存在细微差别时非常常用。例如,两个城市的建筑风格或两部电影的情节可能存在大同小异的相似之处,但在其他方面仍有所差异。
大谬不然是什么意思
大谬不然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à miù bù rán,形容观点或行为极端错误,与事实或常理完全相反。该词来源于古代文献,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其近义词有错漏百出、荒诞无稽等,反义词有千真万确、正确无误等。使用大谬不然时需注意避免用词不当、语境不符以及混淆概念等错误用法。该成语在表达极端错误或不合常理的观点或行为时非常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