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甘苦

不知甘苦

读音

bù zhī gān kǔ

含义

“不知甘苦”是一个汉语成语,由“不”“知”“甘”“苦”四个字组成。

  • :否定词,表示“没有”或“不能”。
  • :知道、了解。
  • :甜,引申为美好、顺利的事物。
  • :苦味,引申为艰难、困苦的经历。

整体含义:形容一个人不了解事情的艰难或成功的来之不易,通常带有批评或讽刺的意味,指某人缺乏实际经验,对困难或幸福没有深刻体会。

典故

  1. 《孟子·告子上》
    “不知甘苦”的哲学内涵可以追溯到孟子的思想。孟子认为,人必须经历困苦才能真正理解生活的本质,否则容易轻率判断。
  2.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非子曾用“不知甘苦”批评那些未经实践就妄加评论的人,强调亲身经历的重要性。
  3. 民间故事
    古代有个富家子弟,从小锦衣玉食,从未体验过饥饿和劳累。一日,他嘲笑农夫辛苦种地,农夫便让他尝试耕种一天。结果,富家子弟累得瘫倒在地,这才明白“不知甘苦”的真正含义。

近义词

  1. 不知疾苦:不了解别人的艰难处境。
  2. 养尊处优: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缺乏磨炼。
  3. 纸上谈兵:空谈理论,缺乏实践经验。
  4. 眼高手低:要求高但能力不足,常因未经历困难而低估事情难度。

反义词

  1. 饱经风霜: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2. 历尽艰辛:亲身经历过各种困难。
  3. 深知甘苦:深刻理解成功或幸福的来之不易。
  4. 身体力行:亲自实践,体会其中的艰辛。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小明从小被宠坏了,根本不知甘苦,连自己的书包都不愿意整理。
  2. 小学高年级:那些整天玩游戏却抱怨学习累的同学,真是“不知甘苦”。
  3. 初中:他没有经历过创业的失败,所以才会对别人的辛苦“不知甘苦”。
  4. 高中:只有真正参与过科研的人,才不会对科学家的付出“不知甘苦”。
  5. 大学及以上:某些政策制定者若“不知甘苦”,便难以制定出符合民生的方案。
  6. 日常生活:你连厨房都没进过,怎么能对妈妈的忙碌“不知甘苦”呢?
  7. 职场场景:新员工对加班抱怨连连,老员工笑他“不知甘苦”。
  8. 历史评论:古代贵族对百姓疾苦“不知甘苦”,最终导致社会动荡。
  9. 文学创作:他的诗充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却因“不知甘苦”而显得肤浅。
  10. 家庭教育:父母若让孩子“不知甘苦”,将来他很难独立面对社会。
  11. 体育竞技:没经历过严格训练的观众,往往对运动员的拼搏“不知甘苦”。
  12. 艺术领域:外行人常对艺术家的创作艰辛“不知甘苦”。
  13. 农业相关:城里人总嫌蔬菜贵,却对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不知甘苦”。
  14. 医学领域:患者对医生的高强度工作“不知甘苦”,还常抱怨等待时间太长。
  15. 环保话题:那些随意浪费资源的人,显然对地球的脆弱“不知甘苦”。
  16. 国际关系:和平年代长大的年轻人,容易对战争的残酷“不知甘苦”。
  17. 经济评论:某些专家对普通人的经济压力“不知甘苦”,建议往往不切实际。
  18. 科技行业:外行总认为编程很简单,实则对程序员的脑力劳动“不知甘苦”。
  19. 公益慈善:未曾见过贫困山区的人,可能对捐助的意义“不知甘苦”。
  20. 个人成长:只有经历过挫折,才不会对别人的成功“不知甘苦”。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褒义
    ❌ 他从小生活优渥,真是“不知甘苦”啊!(错误,应为贬义)
    ✅ 他从小生活优渥,对底层人民的艰辛“不知甘苦”。
  2. 对象错误
    ❌ 这只猫“不知甘苦”,整天睡觉。(动物不适用该成语)
    ✅ 这只猫无忧无虑,完全不懂生存的艰难。
  3. 情境不符
    ❌ 他数学考了满分,真是“不知甘苦”。(成绩好与“甘苦”无关)
    ✅ 他数学考了满分,却对老师的辛勤辅导“不知甘苦”。
  4. 搭配不当
    ❌ 这部电影让人“不知甘苦”。(电影无法“不知甘苦”)
    ✅ 这部电影的观众若未经历过战争,可能对剧情“不知甘苦”。
  5. 过度引申
    ❌ 他连辣椒都不敢吃,真是“不知甘苦”。(字面理解错误)
    ✅ 他连辣椒都不敢吃,更别说体会生活的“甘苦”了。

“不知甘苦”是一个富含哲理的成语,提醒人们要亲身经历才能深刻理解生活。正确使用它,能让表达更生动有力!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块贫的诗词

关于块贫的诗词(第1篇)关于"块贫"的诗词及其解析在中华诗词的海洋中,描写"块贫"主题的作品虽不如其他主题广泛,但也不乏其辞。以下是我根据"块贫"这一主题,精心挑选的几首古诗词,并附上原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贫士吟》 宋·邵雍块贫无地种桑麻,箪食瓢饮乐自涯。清夜读书明月照,白云深处是吾家。解析:此诗描述了贫士的生活状态,虽然生活贫苦,但自得其乐。作者在月光下读书,清白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淡泊明志的品行显而易见。二、《陋巷》 唐·杜荀鹤块土狭径无人至,窄室颓墙共岁寒。须知万乘尊无贵,贫贱由来亦自安。解析:此诗描绘了贫民居住的简陋环境,即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也认为贫贱自有其安定的道理,

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意思是听闻再多也不如亲眼所见,强调实际观察的重要性。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智者的教导,指出实践和亲身体验的重要性。与“百闻不如一见”相近的词语包括“眼见为实”、“实践出真知”等,反义词包括“道听途说”、“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各种场合,表示只有亲自去体验才能真正了解实际情况。然而,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不分场合使用、与其他成语混淆、用作贬义等。

命途多舛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词语“命途多舛”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该词用于形容人生经历中遭遇许多不幸和困难,源自古代典籍,强调人生道路的坎坷和命运的多变。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需注意避免误解和错误使用,该词适用于持续重大的困难和不幸的场合,不应滥用。

咬得菜根是什么意思

咬得菜根的读音咬得菜根的拼音是:yǎo dé cài gēn。咬得菜根的含义“咬得菜根”这个成语,源自于古代的典故,其含义是形容人具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不畏艰难困苦,能够承受生活的艰辛,像咬菜根一样坚韧不拔。咬得菜根的典故典故一:相传古代有一位贤士,他能够忍受清苦的生活,即使吃的是菜根也觉得味道鲜美。后来人们就用“咬得菜根”来形容那些能够忍受艰苦生活的人。典故二:古代有一位隐士,他生活简朴,常常以菜根为食,但他却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韧。他的行为被人们传颂,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典故三:还有一说,“咬得菜根”源于古代农耕文化,农民们常常以菜根为食,以示节俭和勤劳。这个成语也成为了对那些勤劳

饱汉不知饿汉饥

"饱汉不知饿汉饥"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没有经历过某种困境或饥饿的人无法理解那些正在经历困境的人的痛苦和需求。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农耕文化,并可能与寓言故事相关。其近义词包括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反义词为感同身受、体贴入微。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其含义和适用场合,避免误解或不当使用。

筚路褴褛

筚路褴褛是一个形容创业的艰辛和辛勤劳动情景的成语,源自古代中国先民为了开垦荒地和建设家园的艰苦历程。它的正确读音为bì lù lán lǚ。这个成语描绘了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常被用于描述那些经历艰难困苦而取得成就的人们。筚路褴褛的近义词包括艰苦卓绝、风餐露宿、披荆斩棘等,反义词则是安逸享乐、坐享其成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用于轻松愉快的场景,并保持语境的一致性,以避免歧义和误解。

身临其境是什么意思

“身临其境”是一个成语,意为亲身体验到某个环境或情境。其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以及反义词均已详细介绍。该成语用于形容人仿佛亲身经历或处在某个场景中,感受如同亲身经历一般。通过古代文学作品等来源,其应用场景涵盖了小说、诗歌、虚拟现实、电影等多个领域。同时,也指出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的错误用法。

跋山涉川

“跋山涉川”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长途跋涉、翻山越岭、渡过江河的艰难旅程,反映古代人们面对艰难困苦时的勇气和毅力。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古代人们的艰辛劳作和探险。其近义词包括翻山越岭、长途跋涉、风餐露宿等,反义词为安居乐业、近在咫尺、闲庭信步等。在实际使用中要注意避免滥用和误用,要结合具体语境来选择合适的词语表达意思。例如,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环境或探险寻找神秘地方等情境可以使用此成语。

有鼻子有眼是什么意思

有鼻子有眼的读音读音:yǒu bí zi yǒu yǎn yǎn,其中“有”读第四声,“鼻子”和“眼”分别读第一声和第三声。有鼻子有眼的含义“有鼻子有眼”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事物或人形象生动、逼真,细节清晰可见。通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形象鲜明,形象生动,给人以真实感。有鼻子有眼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推测它可能来源于对日常生活中人物形象的生动描绘。在古代,人们常常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事物,其中“有鼻子有眼”就是形容人物形象逼真、生动的一个常用表达。有鼻子有眼的近义词活灵活现:形容描绘或表演得非常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形象生动活泼,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

半饥半饱

半饥半饱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àn jī bàn bǎo,用来形容人不饱不饿的状态,形容生活困苦或食物供应不足的情况。这个成语的出处和典故尚不明确,但可以从日常生活和古代文学中找到类似情境。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饥不果腹、食不果腹和饮食不周等,反义词有酒足饭饱、丰衣足食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语气的恰当性,避免误用。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