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不远千里”详解
读音
bù yuǎn qiān lǐ
含义
- 不:否定词,表示“没有”或“不”。
- 远:距离长,遥远。
- 千里:形容极远的距离。
整体含义:不认为千里路途遥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专程前往某地,表达对某事的重视或对某人的深厚情谊。
典故
-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惠王时,梁惠王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意思是:“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是否能为我国带来利益?”孟子借此强调仁义比利益更重要。 - 《史记·刺客列传》
荆轲为报燕太子丹之恩,不远千里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展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 - 《后汉书·逸民传》
高士严光隐居富春江,汉光武帝刘秀多次派人寻访,严光始终不愿出仕,但友人仍不远千里前来探望。
近义词
- 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遥远。
- 跋山涉水:形容长途跋涉的艰辛。
- 不辞劳苦:不怕辛苦,努力去做某事。
- 风尘仆仆:形容旅途劳累的样子。
反义词
- 近在咫尺:形容距离非常近。
- 足不出户:形容人待在家里不出门。
- 畏缩不前:因害怕困难而不敢前进。
- 裹足不前:形容因顾虑而停止不前。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爷爷为了参加我的生日会,不远千里从老家赶来。
- 小明的表哥不远千里来教他踢足球。
-
小学高年级:
- 这位科学家不远千里来到贫困山区,为孩子们讲解科学知识。
- 为了买到心爱的书,他不远千里去了那家书店。
-
初中:
- 许多游客不远千里来到这座古城,只为欣赏它的历史风貌。
- 他为了参加比赛,不远千里从南方赶到北京。
-
高中及以上:
- 这位教授不远千里来到偏远地区支教,令人敬佩。
- 为了完成这项研究,他不远千里前往各地收集资料。
错误用法
- 误用为“距离不远”
❌ 错误例句:我家离学校不远千里,走路十分钟就到了。
✅ 正确用法:“不远千里”强调不怕远,而非实际距离近。 - 误用于“不愿前往”
❌ 错误例句:他因为怕远,所以不远千里去参加聚会。
✅ 正确用法:应改为“他因为怕远,所以没有去参加聚会。” - 误用于“短途旅行”
❌ 错误例句:周末我们去郊游,虽然不远千里,但玩得很开心。
✅ 正确用法:应改为“周末我们去郊游,虽然不远,但玩得很开心。” - 误用于“消极态度”
❌ 错误例句:他对学习不远千里,总是偷懒。
✅ 正确用法:应改为“他对学习不上心,总是偷懒。”
“不远千里”是一个充满积极意义的成语,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误用哦!
你可能感兴趣
不远万里是什么意思 成语典故用法解析与5个常见错误例句
“不远万里”是一个形容人们为了达成目标而付出努力和决心的成语,意味着长途跋涉、不辞辛劳。其源自古代中国的历史故事,用来称赞那些面对遥远路程和困难仍勇往直前的精神。该成语的读音为bù yuǎn wàn lǐ。其近义词包括千里迢迢、跋山涉水等,形容路程遥远或经历艰辛。反义词如近在咫尺、咫尺天涯等,则形容距离近或无法相见。在正确使用上,“不远万里”应被理解为褒义词,形容人们的努力和决心,而非滥用或误用为贬义。例如,有人为了工作、梦想或团聚而不远万里地奔波。
远涉重洋是什么意思
远涉重洋的读音远涉重洋的读音为:yuǎn shè chóng yáng,其中“远”读第三声,“涉”读第四声,“重洋”则连读。远涉重洋的含义“远涉重洋”指长途跋涉,跨越广阔的海洋。它通常用来形容长途旅行或经历艰难险阻的过程。该成语中,“远”表示遥远,“涉”意为渡过,“重洋”则指辽阔的大海。整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旅程遥远、经历艰辛。远涉重洋的典故“远涉重洋”的典故源于古代航海和探险的传说。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人们跨越广阔的海洋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因此,该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长途跋涉、历经艰险的旅程。例如,古代的航海家们为了探索未知的领域,不畏艰险,远涉重洋,最终成功到达了目的地。远涉重洋的近义词跋
咫尺万里是什么意思
咫尺万里的读音咫尺万里读音为zhǐ chǐ wàn lǐ,其中“咫”和“尺”都是表示距离的单位,而“万里”则表示非常遥远的距离。咫尺万里的含义咫尺万里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距离虽然很近,但实际相隔非常遥远。它常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虽然看似相近,但实则相隔甚远,或者用来形容某些事物的宏伟、辽阔和壮观。咫尺万里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词中。在古代,人们常常用“咫尺”来形容距离之近,“万里”则形容距离之远。因此,当这两个词语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用来形容距离虽然看似很近,但实际相隔非常遥远的情况。这个成语在古代诗词中经常被用来表达离别之情、思念之意或者对壮丽景色的赞叹。咫尺
路远迢迢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路远迢迢”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用于形容路程遥远,强调旅途的艰辛和不易。文章还列举了“路远迢迢”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并指出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的错误用法,如用错语境、与其他表示距离远的词语重复使用以及用词不当等。
饱汉不知饿汉饥
"饱汉不知饿汉饥"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没有经历过某种困境或饥饿的人无法理解那些正在经历困境的人的痛苦和需求。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农耕文化,并可能与寓言故事相关。其近义词包括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反义词为感同身受、体贴入微。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其含义和适用场合,避免误解或不当使用。
春风风人是什么意思
“春风风人”是一个成语,拼音是chūn fēng fēng rén。它原指春天的风温暖和煦,给人舒适愉悦之感。现常用来形容某人的言谈举止温暖人心。这个成语出自古代的文学作品,如《诗经》中有相关诗句。它的近义词包括和风细雨、温文尔雅等,反义词包括秋风扫落叶等。在使用时,应注意避免误用或滥用,要根据语境恰当运用。
汉字"杳"的正确读法是什么?解析yǎo的发音、书写与文化内涵
这篇文章介绍了汉字“杳”的拼音、部首、笔顺等基本信息,并详细解析了其含义。杳表示远得看不见踪影,如杳然、杳无音信等。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杳的形义,表示昏暗、幽深、深远等含义。
不遑宁息
本文介绍了成语“不遑宁息”的读音、含义、出处、近义词、反义词及错误用法。不遑宁息指没有时间休息,形容非常忙碌、紧张或劳累。该成语出自《左传·昭公十二年》,并有很多典故和出处。其近义词包括忙碌不堪、疲于奔命等,反义词为悠然自得、闲暇自在等。文章还给出了不遑宁息的多个例句,并强调了错误用法的注意事项。
不寒而栗
本文介绍了成语“不寒而栗”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在没有受到寒冷的情况下,却感到非常害怕和颤抖的心理状态。其典故源于古代的两个故事。此外,还介绍了与其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通过具体例句展示了其用法。同时,指出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的错误用法。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撺拳拢袖是什么意思
撺拳拢袖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uān quán lǒng xiù。该成语描述的是握拳并拢衣袖的动作,常用来形容人内心激动、紧张或准备行动的状态。典故源于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动作逐渐抽象化,成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成语。近义词包括握拳待发、摩拳擦掌和跃跃欲试。反义词则是无动于衷和悠然自得。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判断和选择,避免错误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