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依不饶
读音
bù yī bù ráo
含义
“不依不饶”是一个四字成语,由“不依”和“不饶”两部分组成:
- 不依:不听从、不妥协。
- 不饶:不宽恕、不放过。
整体含义:形容一个人态度强硬,不肯让步或妥协,坚持追究到底,不肯轻易放过对方。通常带有一定的贬义,表示过分纠缠或得理不饶人。
典故
“不依不饶”并非出自某个特定的历史典故,而是由汉语口语逐渐演变而来的成语。它的使用多见于明清小说和近现代文学作品中,用来形容人物性格或处事态度。
例如:
- 《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性格就带有“不依不饶”的特点,她对待下人时常常得理不饶人。
- 清代小说《官场现形记》中也有类似描写,形容某些官员对待下属或百姓时不肯轻易放过。
近义词
- 得理不饶人:指占理后更加咄咄逼人,不肯宽容。
- 纠缠不休:形容一直纠缠某件事,不肯放手。
-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让人难以招架。
- 穷追不舍:指对某事或某人紧追不放。
反义词
- 宽宏大量:形容心胸宽广,不计较小事。
- 息事宁人:指平息争端,使事情平息。
- 得过且过:形容对事情不太计较,能过去就算了。
- 退一步海阔天空:指适当让步,反而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小明不小心碰倒了小红的铅笔盒,小红不依不饶地要他道歉。(适合1-3年级)
- 小学高年级:老师批评了小李,但他不依不饶地辩解,不肯承认错误。(适合4-6年级)
- 初中:虽然对方已经道歉了,但他还是不依不饶,非要对方赔偿损失。(适合7-9年级)
- 高中:在辩论赛中,他抓住对手的一个小错误不依不饶,最终赢得了比赛。(适合10-12年级)
- 日常口语:她因为一点小事不依不饶,搞得大家都很尴尬。
- 职场场景:老板批评了他的方案,他不依不饶地解释,反而让气氛更紧张。
- 家庭场景:妈妈唠叨了几句,弟弟就不依不饶地顶嘴,惹得妈妈更生气了。
- 社交场景:朋友开玩笑说他小气,他却不依不饶地反驳,弄得大家都不愉快。
- 法律场景:原告在法庭上不依不饶地追问被告,法官不得不提醒他注意言辞。
- 历史故事:包拯审案时对罪犯不依不饶,直到对方认罪伏法。
- 文学作品:小说里的反派角色总是对主角不依不饶,制造各种麻烦。
- 新闻报道:消费者对商家的售后服务不依不饶,最终商家不得不退款。
- 影视台词:“你何必这么不依不饶?事情已经过去了。”
- 寓言故事:狐狸抓到兔子后不依不饶,最终反而被猎人发现。
- 童话改编:白雪公主的后母对魔镜的回答不依不饶,非要它说出谁是最美的人。
- 校园生活:班长记了调皮同学的名字,同学不依不饶地找老师理论。
- 体育比赛:裁判判罚后,球员不依不饶地抗议,结果被罚黄牌。
- 商业谈判:对方在价格上不依不饶,导致谈判陷入僵局。
- 网络争论:网友因为一个观点不依不饶地争论,最后演变成骂战。
- 寓言新编:乌鸦被狐狸骗走肉后不依不饶地追讨,最终狐狸只好归还。
错误用法
- 错误场景:形容一个人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不依不饶”通常用于负面语境,不能用于褒义。)
- 错误搭配:“他不依不饶地学习到深夜。”(应改为“他坚持不懈地学习到深夜。”)
- 错误对象:用于形容自然现象,如“台风不依不饶地吹了一整天。”(应改为“台风持续不断地吹了一整天。”)
- 错误情感:用于表达深情,如“她对爱情不依不饶。”(应改为“她对爱情执着追求。”)
- 错误语境:用于赞美某人做事认真,如“老师不依不饶地批改作业。”(应改为“老师一丝不苟地批改作业。”)
“不依不饶”通常用于描述人际冲突或争执中的强硬态度,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不厌其烦
不厌其烦是一个成语,拼音为bù yàn qí fán,用来形容某人对某事或某人的态度非常耐心,不嫌麻烦,反复地做或说。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常常用来形容那些耐心细致、不辞辛劳的人或行为。其近义词包括耐心细致、锲而不舍等,反义词则是半途而废等。使用不厌其烦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不能用来形容故意啰嗦或容易放弃的行为。同时,该成语在句子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避君三舍
避君三舍的读音bì jūn sān shè,含义为避开君主的命令或冲突主动退避。出自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用于形容人们为了避免不愉快或困难而主动远离问题所在的地方或人。该成语不仅表示退避,更蕴含智慧和策略。使用时应根据语境和情调进行选择,避免错误用法。
不可逾越
“不可逾越”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某种界限、障碍或差距无法被超越或克服,源于古代并在日常中被广泛使用。它可形容自然地理、社会文化、技术和知识等方面的无法跨越的障碍或界限。其近义词有“无法超越”、“难以逾越”等,反义词包括“可逾越”、“无障碍”等。在使用时需谨慎,避免滥用或误用,应客观描述界限或差距的巨大性,不用于评价人的能力或努力。
蹉跎自误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蹉跎自误”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其用法。蹉跎自误指因虚度光阴、拖延时间而耽误自己的前程或机会。该成语源于古代典故,涉及因拖延或错误决定错失重要机会的故事。近义词如“虚度光阴”、“错失良机”等,反义词如“珍惜时间”、“抓住机遇”等。使用时应注重新成语的语境和情感色彩,避免误用。
草草收兵是什么意思
“草草收兵”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ǎo cǎo shōu bīng。其含义是形容匆忙地结束战斗或行动,没有经过充分的准备和计划。典故来源于古代战争中的匆忙撤退。该成语现在常用来形容事情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草率地结束或收场。其反义词为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周密行动。文章还提到了“草草收兵”的近义词和错误用法。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和用法是否恰当。
寸步难行是什么意思
“寸步难行”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ùn bù nán xíng,形容在行动上遇到极大的困难,难以进行。典故源自古代地理环境和交通限制,也可能与某些历史故事有关。该成语常用于描述极端困难或无法克服的困境。近义词包括进退维谷、举步维艰等,反义词为一帆风顺。文章还提供了多个例句以展示其用法,并强调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搭配和语意的准确性,避免错误使用。
百折千回
百折千回的读音为bǎi zhé qiān huí,形容经历多次挫折和困难后仍然坚持努力,不放弃。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其典故并不明确,但可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中描述人物面对困难的情节。百折千回的近义词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等,反义词包括“一蹶不振”和“半途而废”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消极、悲观的描述,并要注意语境的合适性。
秉公灭私
秉公灭私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ǐng gōng miè sī。它表示在处理事情时公正无私,不受私情影响。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官员处理公务时能够公正无私的事迹。秉公灭私的近义词包括大公无私、公仆意识等,反义词则是徇私舞弊、偏袒不公等。该成语常被用于形容坚持公正原则的人或行为。但需注意,不要将其用于形容个人行为不端或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
仇人相见,分外明白是什么意思
“仇人相见,分外明白”是一个成语,意为当仇人相见时,彼此的意图和真相会显得格外明显。该成语源于古代文学作品或民间故事,形容双方存在深仇大恨,矛盾和分歧在特定情境下更加突出。其近义词包括势不两立、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等。反义词包括握手言和、和睦相处、化敌为友等。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其适用场景,避免误用或滥用。
春寒料峭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春寒料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初春时节的天气微寒而略带凉意,常用来描述气温逐渐回暖但仍带有寒意的天气。同时,也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其他成语和注意事项,提醒读者在运用时需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表达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