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无术

不学无术

读音

bù xué wú shù

含义

  • :否定,没有。
  • :学习,学问。
  • :没有。
  • :技能、本领、方法。

整体含义:指人不学习,没有知识或技能,形容人缺乏学识和能力。

典故

  1. 《汉书·霍光传》
    霍光是西汉权臣,辅佐汉昭帝、汉宣帝,权势极大。但他死后,家族因骄横被灭。班固评价他“不学亡(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虽然位高权重,但因缺乏学问,不懂治国之道,最终导致家族覆灭。
  2. 宋代苏轼《教战守策》
    “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苏轼批评当时官员“不学无术”,不懂军事,导致国家防御能力下降。

近义词

  1. 胸无点墨:形容人没有学问,连一点墨水都没有。
  2. 目不识丁:连最简单的“丁”字都不认识,形容人文化水平极低。
  3. 才疏学浅:才能不足,学识浅薄。
  4. 孤陋寡闻:见识狭窄,知识贫乏。

反义词

  1. 博学多才:学问广博,才能出众。
  2. 学富五车:形容人读书多,知识丰富。
  3. 满腹经纶:形容人学识渊博,有治国才能。
  4. 才高八斗:形容人极有才华。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小明整天玩游戏,不看书,真是“不学无术”。
    • 老师告诉我们,不学习就会变成“不学无术”的人。
  2.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他整天游手好闲,不读书,难怪被人说是“不学无术”。
    • 如果一个人“不学无术”,将来很难找到好工作。
  3. 初中(7-9年级)

    • 古代有些贵族子弟“不学无术”,只懂得享乐,最终家道中落。
    •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我们不能做“不学无术”的人。
  4. 高中及以上

    • 某些官员“不学无术”,却身居高位,导致政策失误。
    • 真正的成功者不会“不学无术”,而是不断充实自己。

错误用法

  1. 误用对象

    • ❌ “这只猫不学无术,连老鼠都抓不到。”(“不学无术”只能形容人,不能用于动物。)
    • ❌ “这台机器不学无术,总是出故障。”(“不学无术”不能用于物品。)
  2. 误用场景

    • ❌ “他虽然没上过大学,但很会做生意,真是不学无术。”(“不学无术”是贬义词,不能用于夸赞。)
    • ❌ “她只是不喜欢数学,不能说她‘不学无术’。”(“不学无术”指整体学识匮乏,不能用于单一学科。)
  3. 误用搭配

    • ❌ “他‘不学无术’地玩了一整天。”(“不学无术”是形容词性成语,不能作状语。)
    • ❌ “这个学生‘不学无术’得让人头疼。”(“不学无术”不能接补语。)

总结:“不学无术”用于批评人缺乏学识和能力,使用时要注意对象和语境,避免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不辩菽麦

“不辩菽麦”是一个成语,原指无法分辨豆类和麦类,现用来形容缺乏基本辨识能力或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该成语源自一个古代故事,描述了一个懒惰到连田地都不愿耕种的人,无法分辨田里的农作物。其近义词包括懵懂无知、一无所知等,反义词则是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避免在不适宜的场合或带有贬低意味的语境中使用。通过这个成语的介绍,希望增加对成语的理解和正确运用。

草腹菜肠是什么意思

草腹菜肠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ǎo fù cài cháng。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生活简朴、清贫或身体瘦弱、营养不良的状态。典故源于古代贫困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而该成语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被使用。近义词包括清贫自守、节衣缩食等,反义词则是锦衣玉食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情感色彩,避免误用或与其他成语混淆。

宿学旧儒是什么意思

宿学旧儒的读音宿学旧儒的读音为sù xué jiù rú。宿学旧儒的含义宿学旧儒指的是学识渊博、有多年学习经验的老学者。其中,“宿”意为旧、久,“学”指学问,“旧儒”则指旧时的儒者。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学识丰富、经验老到的人。宿学旧儒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当时儒学是主流学术思想,而宿学旧儒则是指那些长期从事儒学研究、学识渊博的学者。他们通常在学术界有着很高的声望和地位,被视为智慧的象征。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可以看到对宿学旧儒的赞誉和描述。宿学旧儒的典故出处该成语的典故出处可以追溯到《汉书》等古代文献。在《汉书》中,有关于宿学旧儒的描述和赞誉,表达了对他们学识和经验的敬仰。此外,在其他古代

胸无点墨是什么意思

胸无点墨的读音胸无点墨的读音为:xiōng wú diǎn mò,其中“胸”指内心,“无点墨”则表示没有一点墨水,即没有学问或知识。胸无点墨的含义“胸无点墨”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知识水平很低,缺乏学识和修养。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不学无术、没有文化底蕴的人。胸无点墨的典故“胸无点墨”的典故源于古代文人墨客之间的故事。在古代,文人常常以墨水来象征学问和才情。如果一个人胸无点墨,就意味着他没有学问和才情。据传,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胸无点墨者,难为江上人。”这句话表达了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拥有丰富的学识和才情。此外,还有一些典故和故事可以用来

文子文孙是什么意思

文子文孙的读音文子文孙的拼音是 wén zǐ wén sūn。文子文孙的含义“文子文孙”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家族世世代代都是文雅有学识的人。其中,“文子”指的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文孙”则是指后代子孙中也有同样修养和学识的人。整个成语的含义是,一个家族的子孙后代都能继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世代相传,都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学识。文子文孙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家族文化。在古代社会,家族的荣誉和传统非常重要,一个家族如果能够世世代代都保持高尚的品德和学识,就会被认为是有着“文子文孙”的家族。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献和历史故事,例如《左传》、《史记》等史书中就有许多关于家族世

关于博的诗词

关于博的诗词(第1篇)关于博的诗词一、引言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博”这个字所包含的含义多样,涵盖广泛的知识、广大的见识,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博,即包容并蓄,浩瀚如海,反映出了中华民族崇尚智慧和学问的传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讨那些蕴含了“博”之韵味的古诗词。二、诗词选录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文王原文: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邦之英,广博于民。作者:未知(据传为周朝诗歌)解析:这句诗展现了周朝开国君主的威望与德行,也暗喻了广博的知识和深远的德泽。广博于民,表示了君主的知识与胸怀都是极其广大的。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博观而约取,宜

关于书院的诗词描写

本文介绍了关于书院的诗词描写,通过多篇内容展现了书院在古诗词中的静谧、庄重与浓厚的文化氛围。书院被描绘为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是传承文化与孕育智慧的圣地。古诗词中,书院的美景、学子的勤奋追求以及浓厚的文化氛围被生动地展现出来。这些诗词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书院的美景与文化底蕴,更让我们看到学子的精神风貌与追求。在今天,我们应该珍惜书院的宝贵资源,努力学习、传承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书院的智慧与文化内涵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坚定。

描写读书的诗句古诗词

描写读书的诗句古诗词(第1篇)描写读书的诗句古诗词一、读书篇诗词原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作者:杜甫(唐朝)解析:这句话鼓励人们读书越多,越能加深理解和思考,笔下的表达就会愈发自如、出神入化。形容诗文能引人入胜、感情饱满、挥洒自如。诗词原文: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明·于谦《观书》作者:于谦(明朝)解析:此句以书为友,将书比作多情的老友,表达了作者与书籍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深切的依赖感。诗词原文:窗间白面颙然时,闻有骅骝嘶屋闾。何以报先皇之顾盼?亲居邻国谨诵书。元·白朴《江城子·读书怀古》作者:白朴(元朝)解析:诗人描绘出一种专心致志的读书状态,表明读书

博物君子

博物君子是指博学多识、见识广博、具有广博学识和良好修养的人。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对于学识渊博之人的赞美,并涉及到古代的博物学。其近义词有博雅君子、博学之士等,反义词为浅陋无知、孤陋寡闻等。在使用时需谨慎,避免误解和滥用。

博闻强志

博闻强志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ó wén qiáng zhì。它形容人学识渊博,见多识广,记忆力超群。该成语源于《论语》,强调君子应广泛学习并经常反省自己。博闻强志的近义词包括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等,反义词为孤陋寡闻、才疏学浅等。在正确使用该成语时,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和人物特点,不应用于形容只是表面了解知识或仅记忆力好的人。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