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博的诗词(第1篇)
关于博的诗词
一、引言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博”这个字所包含的含义多样,涵盖广泛的知识、广大的见识,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博,即包容并蓄,浩瀚如海,反映出了中华民族崇尚智慧和学问的传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讨那些蕴含了“博”之韵味的古诗词。
二、诗词选录
- 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文王
原文: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邦之英,广博于民。
作者:未知(据传为周朝诗歌)
解析:这句诗展现了周朝开国君主的威望与德行,也暗喻了广博的知识和深远的德泽。广博于民,表示了君主的知识与胸怀都是极其广大的。
-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原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博观而约取,宜若人之多知者矣。
作者:陆游(宋代)
解析:诗人用勉励的话语教诲孩子要博学多才,不畏艰辛地求索学问。强调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学问的精髓。博观而约取,表示了学识的广博与对知识的提炼相结合的重要性。
- 白居易《琵琶行》
原文: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声起四面传,听其声已入心扉。博览群书皆得体,欲辩难言千载下。
作者:白居易(唐代)
解析:诗人以琵琶声起笔,引出对广博学识的赞美。博览群书皆得体,描绘了学识渊博的人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即使千年之后仍能流传千古的情景。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原文:数问苍茫今何年?且宽怀看子情堪传。十年通则悟群经, 百里终然验己道。青囊乾坤怀中物,浩然之气博天下。
作者:杜甫(唐代)
解析:诗人用诗来表达自己对于学问的追求和抱负,认为只有广博的学识和深远的志向才能让自身更加卓越。浩然之气博天下,表现了诗人对于学识和气度的追求与向往。
三、
以上就是关于“博”的古诗词选录及解析。这些诗篇充分展现了古人对于广博学识和深邃智慧的追求与向往。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与抱负。
关于博的诗词(第2篇)
关于“博”的古诗词
一、引言
“博”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常被用来形容学识渊博、见识广博的人或事物。在浩瀚的古诗词中,有许多关于“博”的描写,它们或赞美学识的广博,或表达对广博知识的向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与“博”相关的古诗词。
二、诗词选录
- 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
原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作者:欧阳修(宋代)
解析:这句诗强调了学识的广博与对知识的提炼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广泛地观察和积累,才能有所选择地发表和运用。
- 杜甫《饮中八仙歌》
原文:往昔初阳岁,故人远游年。广陵散曲海,一曲万古传。博哉名利场,诸生自得天。
作者:杜甫(唐代)
解析:此诗描绘了昔日友人远游的情景,同时赞美了广陵散曲的博大精深,以及名利场中的人们能够自得其乐的境界。
- 苏轼《东坡志林·杂记》
原文:博观兼览,方能见微知著。
作者:苏轼(宋代)
解析:苏轼以“博观兼览”来形容学问的广博与观察的全面性,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从细微之处看出事物的本质。
- 王安石《赠刘景文》
原文:子学诗未深,广博求之自得。莫道无前路,心行皆可至。
作者:王安石(宋代)
解析:王安石以诗的形式勉励刘景文要广泛学习、深入思考,不要局限于眼前的道路,只要用心去追求,就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三、
以上就是关于“博”的古诗词选录及解析。这些诗篇不仅展现了古人对于广博学识和深邃智慧的追求与向往,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学习和人生的启示。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与抱负。我们也应该将这种追求广博学识的精神传承下去,让它在新的时代中继续发扬光大。
关于博的诗词(第3篇)
关于“博”的古诗词及其内涵
一、引言
“博”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常被用来形容学识渊博、见识广博的人或事物。古诗词中,有许多关于“博”的描写,它们或赞美学识的广博,或表达对广博知识的向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些与“博”相关的古诗词及其背后的深刻内涵。
二、诗词选录及解析
- 陆游《冬夜读书有感》
原文: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公终日读离骚。
解析:陆游以读书为主题,通过描绘自己夜读的情景,表达了广博阅读的重要性。他认为读书不仅可以增加学识,更可以丰富精神世界,给人以快乐与启发。
- 李白《庐山谣》
原文:山川如画本,自然有真情。万象皆从心,百川皆自博。
解析:李白在赞美庐山的壮丽景色时,运用了“博”字来描绘自然万物的丰富多彩。这里,“博”字既表达了自然界的广博与多样,也暗喻了人们应该具备广博的学识和见识。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原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珠帘垂月边。玲珑绣博明无目,挂断复逢桃面朱。愿吾常笑心永健。
解析:辛弃疾运用生动、浪漫的笔触描绘了元宵节的盛况。其中,“玲珑绣博明无目”一句中的“博”字,则表达了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和学识的广博。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原文:李侯何感激,听我歌郢路。才华虽露锋,事业自万户。饱经战伐地,方识忠信多。腹载五车书,名驰四海外。
解析:杜甫以李侯为例,赞美了其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的形象。也表达了只有经过广博的学习和经历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的道理。
三、
这些古诗词不仅展现了古人对于广博学识和深邃智慧的追求与向往,也传达了人们对知识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与抱负。我们也应该将这种追求广博学识的精神传承下去,让它在新的时代中继续发扬光大。
关于博的诗词(第4篇)
关于“博”的古诗词及其文化内涵
一、引言
“博”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常被用来形容学识渊博、见识广博的人或事物。古诗词中,有许多与“博”相关的描写,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传递了关于广博学识的深刻思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些与“博”相关的古诗词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诗词选录及解析
- 韩愈《进学解》
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解析: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出了学习的五个步骤,其中“博学之”是第一步。这表明了广博的学识是学习和成长的基础,只有通过广泛的学习和积累,才能为后续的审问、慎思等步骤打下坚实的基础。
- 白居易《劝学》
原文:博览群书无不可,钻研一门则愈深。心清气静事难做,好学深思易成才。
解析:白居易的这首诗强调了广博的阅读和深入的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才能找到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进而深入钻研,取得更高的成就。
- 孟浩然《送友人归江南》
原文:人生交游多广博,相逢意气知音稀。别后相思情难尽,寄书长叹意萦回。
解析:孟浩然以诗送别友人归江南,强调了人生中交友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交游广博、结交知音才能丰富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也表达了离别后的相思之情和对友人的深深眷恋。
- 范仲淹《岳阳楼记》
原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也?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之谓也。
虽然这首诗不直接提及“博”,但其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广博的胸怀却与“博”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切和责任感,也体现了广博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三、
以上就是几首与“博”相关的古诗词及其文化内涵的简要介绍。这些诗篇不仅展示了古人对广博学识和深邃智慧的追求与向往,也传达了他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与抱负。我们也应该将这种追求广博学识的精神传承下去,让它在新的时代中继续发扬光大。
关于博的诗词(第5篇)
关于“博”的古诗词与文化传承
一、引言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博”字常常被用来形容学识渊博、见识广博的人或事物。古诗词中,有许多与“博”相关的描写,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传递了关于广博学识的深刻思考。本文将为您介绍几首与“博”相关的古诗词,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传承价值。
二、诗词选录及解析
- 郑燮《题画竹》
原文:画竹必先得竹之形,知其形而得其神,心有所得而手能运笔,然后可写其真态。
解析:郑燮的这首诗虽然不是直接写“博”,但却强调了学习、绘画必须先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需要广博的知识和深入的研究。只有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准确地表现其真态。
- 苏辙《东坡乐府序》
原文:学之博矣,则无所不通;识之明矣,则无所不见。故知古今之变化,达四海之广大。
解析:苏辙在这篇序言中,赞美了学识广博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学识广博,才能无所不通;只有眼光独到,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这种广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
- 晏殊《无题》
原文: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博学之士无难事,读书千卷始见真。
解析:晏殊的这首诗表达了广博的学识对于解决难题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广泛的学习和积累,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也表达了读书的重要性,只有深入地阅读和研究,才能发现真理和智慧。
三、文化传承与价值体现
这些古诗词不仅展现了古人对广博学识的追求和向往,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我们也应该将这种追求广博学识的精神传承下去,让它在新的时代中继续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自身的价值与抱负。
四、
“博”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之一。通过学习和传承这些与“博”相关的古诗词和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让我们在新的时代中继续发扬光大这种追求广博学识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
殚见洽闻
本文介绍了成语“殚见洽闻”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以及与该成语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文章还详细阐述了在使用“殚见洽闻”这一成语时需要注意的错误用法,包括避免误用为贬义词、用词不当、与其他成语混淆等问题。此外,文章通过举例和描述,展示了“殚见洽闻”在形容学识渊博、见识广博方面的广泛应用。
博学洽闻
博学洽闻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ó xué qià wén,指学识广博,见闻丰富。源自《后汉书·郑玄传》,用来形容学识渊博的人。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有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等,反义词有孤陋寡闻、才疏学浅等。使用时需要注意不要与贬义词混淆,强调其知识面广、见多识广的特点。
闳中肆外
闳中肆外的读音为【hóng zhōng sì wài】,形容人的思想、文章或学问既有广博的内涵,又有宏大的气势和自由的表达。源于古代典籍,常用来描述学者或文人墨客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近义词有博大精深、纵横驰骋等,反义词为孤陋寡闻、拘谨刻板等。运用时需避免与反义词混用或滥用,要搭配恰当的语境和词汇。
博物洽闻
“博物洽闻”是一个成语,意为知识广博,见多识广。源于古代对知识分子广博知识和丰富阅历的要求。表示一个人有广泛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经验,能处理复杂问题。其近义词有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等。使用时需避免滥用、不用于形容事物、避免与近义词混用,并注意语境是否合适。
博洽多闻
博洽多闻是一个成语,形容学识广博,见闻丰富。其拼音是bó qià duō wén。这个成语出自《汉书·楚元王传》,用来形容学识渊博的人。博洽多闻的近义词有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等,反义词有孤陋寡闻、才疏学浅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不要用于形容只是表面了解很多知识但缺乏深度和实质性内容的人。博洽多闻的人通常知识面广泛,对各个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他们在学术界备受尊敬,因为其学识渊博、见闻丰富且具备实质性内容。
描写读书的诗句古诗词
描写读书的诗句古诗词(第1篇)描写读书的诗句古诗词一、读书篇诗词原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作者:杜甫(唐朝)解析:这句话鼓励人们读书越多,越能加深理解和思考,笔下的表达就会愈发自如、出神入化。形容诗文能引人入胜、感情饱满、挥洒自如。诗词原文: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明·于谦《观书》作者:于谦(明朝)解析:此句以书为友,将书比作多情的老友,表达了作者与书籍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深切的依赖感。诗词原文:窗间白面颙然时,闻有骅骝嘶屋闾。何以报先皇之顾盼?亲居邻国谨诵书。元·白朴《江城子·读书怀古》作者:白朴(元朝)解析:诗人描绘出一种专心致志的读书状态,表明读书
见多识广
“博物多闻”是一个成语,意指学识渊博、见多识广。源自《论语·阳货》中的理念,强调人的知识面广,对各领域都有所涉猎和掌握。近义词如博学多才、博古通今等,反义词如孤陋寡闻、才疏学浅。使用时应避免错误用法,如单纯形容外貌或性格特点,或与贬义词混淆使用。正确用法是强调其知识面广或涉猎广泛的特点。
博闻强识
博闻强识是一个成语,表示学识渊博,记忆力强。源自古代多重典故,如《汉书·东方朔传》。近义词有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等,反义词为孤陋寡闻、才疏学浅等。在运用时需注意避免用词不当、搭配不当及误用语境。该成语可用于形容学识渊博的人或事物,强调其在成长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腹载五车
腹载五车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ù zài wǔ chē,用来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知识丰富。典故出自《庄子·杂篇·天下》,孔子曾夸赞学生子贡。腹载五车也包括其近义词如学识渊博、博学多才等,以及反义词如才疏学浅、孤陋寡闻等。该成语强调人的学识和知识广博程度,但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用词不当、滥用和搭配不当的错误。正确使用该成语,可以形象生动地表达对学识渊博之人的赞美。
关于学习诗词
关于学习诗词(第1篇)关于学习诗词一、引言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便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思想。学习诗词,不仅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个人修养的提升。下面,将为您列举几首关于学习的古诗词,并附上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二、古诗词列举及解析《劝学诗》——杜甫(唐)诗词原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知之者不如行,行之者不如乐之者。”解析: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劝诫诗,劝勉人们多读书,强调读书对于提升写作能力和增长知识的积极作用。诗歌表达了一种学习的态度和境界:只知道是不够的,要真正去做才能领略知识的乐趣。《杂诗》——陶渊明(晋)诗词原文:“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