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泰山
读音
bù shí tài shān
含义
“不识泰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认识泰山”。其中:
- 不:否定词,表示“没有”或“不能”。
- 识:认识、知道。
- 泰山:中国五岳之首,象征崇高、伟大的人物或事物。
具体含义:比喻因见识短浅或目光狭隘,未能认出或低估了真正杰出的人物或重要的事物。
典故
- 《韩非子·喻老》: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孙氏曾轻视孔子,认为他不过是普通的学者。后来孔子周游列国,名扬天下,季孙氏才意识到自己“不识泰山”,后悔当初未能重用孔子。 - 《后汉书·逸民传》:
东汉时期,隐士严光(字子陵)曾与光武帝刘秀同窗。刘秀登基后,派人寻找严光,但使者起初未能认出他,直到严光显露才华,使者才感叹“不识泰山”。 - 民间传说:
古代有位樵夫常年砍柴,却不知自己每日经过的山就是泰山。直到有人告诉他,他才恍然大悟,自嘲“不识泰山”。
近义词
- 有眼不识泰山:强调因眼光短浅而未能认出重要人物。
- 有眼无珠:形容人缺乏辨别能力,看不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 坐井观天:比喻眼界狭窄,见识有限。
- 管中窥豹:指只看到局部而未能了解全貌。
反义词
- 慧眼识珠:形容眼光敏锐,能识别出真正的人才或珍贵的事物。
- 明察秋毫:比喻观察细致,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 独具慧眼:指有独到的眼光和判断力。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小明不知道那位和蔼的老人是著名科学家,真是“不识泰山”。
- 老师夸小红的画很好,可她自己却“不识泰山”,觉得画得一般。
-
小学高年级:
- 他以为那位穿着朴素的叔叔是普通工人,没想到是公司总裁,真是“不识泰山”。
- 小刚不认识这位世界冠军,还嘲笑他球技差,真是“不识泰山”。
-
初中:
- 那位看似普通的游客其实是著名作家,我们却“不识泰山”,错过了请教的机会。
- 经理没认出这位客户是行业巨头,怠慢了对方,事后懊悔自己“不识泰山”。
-
高中及以上:
- 许多科学家在成名前曾被忽视,世人往往“不识泰山”,直到他们的成果被认可。
- 这位年轻程序员提出的方案被嘲笑,后来证明价值连城,同事们才意识到自己“不识泰山”。
错误用法
-
误用于形容不认识普通事物:
- ❌“我不认识这种花,真是不识泰山。”(正确用法应指低估重要人物或事物。)
-
误用于自谦:
- ❌“我水平有限,不识泰山,还请见谅。”(成语通常用于批评或反思,而非谦虚。)
-
误用于客观描述:
- ❌“泰山很高,很多人不识泰山。”(字面误解,成语并非指不认识山本身。)
-
误用于赞美:
- ❌“您真是泰山,我太不识泰山了。”(逻辑矛盾,成语不含褒义。)
“不识泰山”生动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提醒我们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避免因偏见或短视而错失真正值得珍视的人与事。
你可能感兴趣
泰山鸿毛是什么意思
泰山鸿毛的读音泰山鸿毛的拼音是:tài shān hóng máo。泰山鸿毛的含义“泰山鸿毛”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事物的重要性或价值大小对比悬殊。其中,“泰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稳固、巨大和重要,而“鸿毛”则象征着轻小、微不足道。因此,“泰山鸿毛”这个成语的含义就是形容某物虽然轻小,但与巨大的泰山相比,其价值或重要性却微不足道。泰山鸿毛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传说中,有一个人在比较事物的大小时,用泰山和鸿毛来作对比,以此来形容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某些事物虽然看似微小,但却有着巨大的价值或重要性。此外,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个成语与汉朝的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有关。
鸿毛泰山是什么意思
鸿毛泰山是一个成语,读音为hóng máo tài shān。其含义是形容事物的大小、轻重、价值等方面的对比关系,表示某物虽然轻如鸿毛,但价值却重如泰山,强调了事物的相对性。该成语源于古代典故,常用来形容某些事物虽然看似微小,但具有极大的价值或重要性。其近义词包括微不足道与重如泰山等,反义词有轻重不分等。在运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轻浮或无关紧要的用法以及滥用该成语的情况。鸿毛泰山的例句展示了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
鸿毛泰岱是什么意思
鸿毛泰岱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事物极小与极大的对比关系。鸿毛代表微小的事物,泰岱代表宏大的事物。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于事物大小对比的描述,表达了一种对事物大小的极端对比。其近义词包括微不足道、巍巍壮观等,反义词有相差无几、齐头并进等。运用该成语时需注意避免误解其含义,并要注意上下文逻辑关系。
重于泰山是什么意思
重于泰山的读音重于泰山(zhòng yú tài shān)是一个成语,其中“重”表示重量、重要性,“泰山”则指中国的一座名山。重于泰山的含义“重于泰山”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某事物的重要性、价值或意义非常巨大,甚至超过了常人的想象。它用来形容某个人或事物的重要性极高,不可忽视。这个成语的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含义:“重”表示重要、重大;“于”是介词,表示比较或关系的建立;“泰山”则是指中国的一座名山,因其高大雄伟而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因此,“重于泰山”这个成语的含义就是形容某事物的重要性如同泰山一样巨大。重于泰山的典故“重于泰山”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历史故事。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关于战
不识东家
“不识东家”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不熟悉自己周围的环境或人不了解邻居或房东。典故源于古代乡村生活,用来指代邻居或房东。该成语可用于形容初到某地或新环境中的人对周围情况不熟悉的情况。使用时要避免错误用法,如自我形容、用于形容过于亲近的关系或在非人的事物上使用。例句中展示了该成语的应用和错误示例。
眼内无珠是什么意思
眼内无珠的读音眼内无珠读音为:yǎn nèi wú zhū,其中“珠”字在这里指的是珍珠,表示眼睛里没有珍珠,形容人缺乏观察力或判断力。眼内无珠的含义“眼内无珠”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一个人缺乏洞察力、判断力,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也指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视若无睹。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事物的重要性或价值认识不清,或者对别人的感受和需求缺乏敏感度。眼内无珠的典故“眼内无珠”这个成语的典故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出自《西游记》。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曾多次用火眼金睛看穿妖魔的伪装,而有些角色则被形容为“眼内无珠”,无法识破妖魔的真面目。此外,这个成语也可能与古代的珍珠文化有关,因为珍珠在古代被视为
百星不如一月
“百星不如一月”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ǎi xīng bù rú yī yuè,表示众多星星的亮度不如月亮的亮度。这个成语强调了质量的重要性,用于形容在某一方面少数优秀者胜过多数平庸者的情况。它来源于古代中国的天文观察和自然现象,用以形容月亮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其近义词有“月晕而风”、“众星捧月”和“一枝独秀”,反义词有“群雄逐鹿”、“百花齐放”和“众星拱月”。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上下文和语境的匹配,避免滥用或误解。
不祧之祖是什么意思 解析这个成语的含义典故用法及常见错误
不挑之祖是一个成语,拼音为bù tiāo zhī zǔ,指在某领域或技艺中不挑剔、不选择,始终坚守祖传技艺或传统的人或事物。这个成语强调了对于传统技艺的尊重和继承,表达了对不挑剔、不放弃的坚持精神的赞美。其典故源于古代工匠精神,强调工匠对传统技艺的坚持和传承。不挑之祖的近义词包括传统之尊、守旧如常、固守本行等,反义词为挑剔选择、半途而废、喜新厌旧等。使用不挑之祖时需注意避免误用为贬义、用错场合和与其他成语混淆。该成语在描述坚守传统技艺、精神和品质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察见渊鱼是什么意思
察见渊鱼的拼音是chá jiàn yuān yú,形容人的洞察力非常敏锐,能够深入地观察到事物的本质和细节。这一成语源自《庄子·外物》中的故事,通过庄子和惠施的对话,表达了通过深入观察来理解事物本质的含义。察见渊鱼也与古代渔夫文化有关,形容那些具备丰富经验和敏锐观察力的人。其近义词有洞察秋毫、明察秋毫、洞若观火、见微知著等。反义词包括视而不见、粗枝大叶、懵懂无知、盲目从众等。在使用这一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滥用、断章取义、过度夸张,以及根据具体情境和语境来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文章中提供了关于察见渊鱼的各种用法例句,展示了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
矛盾论 读后感
矛盾论 读后感(第1篇)《矛盾论》读后感拿到《矛盾论》这本书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是有些疑惑的。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矛盾是一个哲学话题,但其实生活中却少有机会真正去深入思考。当我翻开这本书的那一刻,我深感自己即将进入一个充满思考和探索的旅程。初读《矛盾论》,最吸引我的便是作者对矛盾的独特见解。书中并没有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对矛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例如,书中提到的人类社会的进步与自然界的平衡,让我深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如此复杂且充满矛盾。这些实例不仅让我更加理解矛盾的存在,更让我意识到矛盾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推动事物发展的力量。《矛盾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