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不灭

不生不灭

读音

bù shēng bù miè

含义

“不生不灭”是一个佛教哲学概念,字面意思是“既不产生,也不消亡”。

  • :否定词,表示“没有”或“不”。
  • :指事物的产生、出现。
  • :指事物的消亡、消失。

整体含义是指事物的本质超越生灭变化,永恒不变。在佛教中,它常用来形容涅槃(解脱)的境界,即超越生死轮回的终极状态。

典故

  1. 《心经》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佛教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名句,强调诸法空相,超越对立概念。
  2. 《金刚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里的“非相”与“不生不灭”相通,指事物的真实本质不依赖表象。
  3. 禅宗公案
    六祖慧能曾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表达“不生不灭”的禅意,说明自性本空,不因外物而生灭。

近义词

  1. 永恒不变:形容事物不受时间影响,始终如一。
  2. 无始无终: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强调无限性。
  3. 超脱生死:指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

反义词

  1. 生灭无常:指事物不断变化,无法永恒。
  2. 转瞬即逝:形容事物短暂易逝。
  3. 有始有终:指事物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老师说,太阳看起来每天升起落下,但其实它的能量是“不生不灭”的。
    • 童话里的魔法宝石据说拥有“不生不灭”的力量。
  2. 小学高年级

    • 科学家发现,能量守恒定律说明能量“不生不灭”,只是转换形式。
    • 佛教认为真正的智慧是“不生不灭”的,不会因为时间而消失。
  3. 初中

    • 哲学家探讨宇宙的本质是否“不生不灭”,超越人类的理解。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不生不灭”真理的向往。
  4. 高中及以上

    • 在量子力学中,粒子的湮灭与产生看似矛盾,但更深层的规律可能是“不生不灭”。
    • 禅修者通过冥想体验“不生不灭”的寂静境界。

错误用法

  1. 形容短暂事物
    ❌ “这朵花很美,但它是不生不灭的。”(花朵会凋谢,不符合“不生不灭”的含义。)
  2. 用于具体物质
    ❌ “这块石头不生不灭,永远不会风化。”(石头会因自然作用变化,不能直接用“不生不灭”形容。)
  3. 误解为“不死”
    ❌ “神仙不生不灭,所以永远不会老。”(“不生不灭”指本质超越生死,而非单纯的长生不老。)
  4. 滥用为夸张修辞
    ❌ “我们的友谊不生不灭!”(友谊是情感关系,不适合用哲学概念形容。)

“不生不灭”是一个深刻的哲学概念,使用时需注意其宗教和哲学背景,避免随意套用。

你可能感兴趣

10首描写极乐境界的古诗词 探寻陶渊明李白苏轼笔下的至乐人生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描写极乐的诗词及其所表达的境界。文章通过介绍多首古诗词,展示了古人对极乐境界的向往和探索,包括宁静、满足、愉悦等情感。这些诗词描绘了人们在自然美景、温馨时光和心灵独处中体验到的极乐时刻。作者认为,极乐境界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体验,我们可以通过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来体验这种境界。最后,作者强调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快乐,让心灵充满阳光与快乐,回归内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极乐之境。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描写极乐的诗词,展示了古人对极乐境界的向往和探索。这些诗词描绘了人们在自然美景、温馨时光和心灵独处中体验到的愉悦和满足。作者认为极乐境界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体验,可以通过寻找内

探索古诗词中的般若智慧 10首蕴含佛理禅意的经典诗作赏析

本文介绍了描写般若智慧的古诗词及其解读。虽然古代诗词中并未直接提及“般若”这个词,但其中蕴涵着许多关于智慧与境界的描述。文章挑选了几首与般若相关的古诗词,如《悟道》、《禅境》、《智慧之光》等,深入解读了其中的智慧与境界。文章指出,这些古诗词告诉我们修行者需要通过内心的修行和领悟,洞察真相、超越苦厄,在修行的过程中保持心境的清净与明澈,以智慧为指导去探索真理的境界。文章最后强调,这些古诗词中的智慧与哲理是我们宝贵的财富,通过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般若的智慧与境界,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与困境。

描写顿悟的诗词

本篇文章主要描写了多首关于顿悟的古诗词及其解析,展现了人们在某一瞬间领悟到人生真谛的深刻体验。这些诗词描绘了不同的场景和情感,传达了内心的觉醒和对人生的领悟。文章通过几首饱含顿悟之意的古诗词,感受了深邃的意境,并提供了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感悟生活的美好与真谛的启示。这些诗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宝贵的思考启示作用。

凡夫肉眼是什么意思

文章介绍了“凡夫肉眼”的读音、含义及其在佛教中的典故。凡夫肉眼指普通人的肉眼,形容人的眼光短浅、见识有限。在佛教中,人们通过修行和悟道可超越其局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和真相。文章还提到凡夫肉眼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指出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与其他成语混淆以及过度泛化的情况。

超以象外是什么意思

超以象外的读音为chāo yǐ xiàng wài,意指超越了具体的形象之外,形容境界、思想或艺术作品的深远内涵和意境。源于古代文艺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该成语强调超越具体形象的思考和表达方式,以及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近义词包括意境深远、脱俗超凡等,反义词为浅尝辄止、浮光掠影等。在文学、艺术及日常生活方面,超以象外的应用广泛,但需注意在恰当语境下使用,避免误解。

超俗绝世是什么意思

本文提供了超俗绝世的读音拼音和含义解析。该成语表示超脱尘世、与众不同的非常卓越的境界,形容人或事物具有卓越的才华、品质或成就。文章还探讨了超俗绝世的典故源头,并列出了近义词和反义词。同时,也指出了在使用超俗绝世时需要注意避免不当场合使用和滥用形容词等错误用法。此外,文章还给出了一些例句来展示超俗绝世的实际运用。

作如是观是什么意思

作如是观的读音作如是观,读音为 zuò rú shì guān,其中“如是”意为“如此”,“观”意为“看待”或“观察”。作如是观的含义“作如是观”是一个佛教用语,表示对事物的观察和认知方式。它强调以一种特定心态和态度去观察和理解事物,即以佛法的智慧和眼光看待一切现象。具体来说,它表达了以中道实相之理观察事物,不偏执、不妄想,以超越世俗观念的态度去理解世界。作如是观的典故“作如是观”的典故源于佛教经典《金刚经》。在《金刚经》中,佛陀教导弟子们要“应如是观”,即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观察和理解事物。这一思想后来被广泛运用于佛教修行和教义中,成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和认知方式。作如是观的近义词客观看

忘象得意是什么意思

忘象得意的读音忘象得意的拼音是:wàng xiàng dé yì。忘象得意的含义忘象得意,字面上的理解是忘记物象而得到内心的满足或领悟。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在观察、思考或体验某事时,能够超越表面的形象、形式,直接领悟到其内在的意义或精神。这种领悟往往能够让人得到内心的满足和喜悦,达到一种超脱物象的精神境界。忘象得意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道家思想。在道家哲学中,强调通过修炼内心,达到超越物象、领悟大道的境界。忘象得意便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虽然这个成语没有明确的出处和典故故事,但我们可以从道家思想中找到相关的哲学内涵。忘象得意的近义词心领神会:指对事物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不需要言语或文字就能

见性成佛是什么意思

“见性成佛”是一个佛教术语,读音为jiàn xìng chéng fó。它指的是通过认识自己的本性,达到心灵的觉醒和超越,从而实现佛道。源于佛教经典,这一概念强调领悟和洞察事物的本质。近义词如顿悟成佛、悟道成佛等,都表达了通过领悟达到超越的境界。反义词如执迷不悟、颠倒众生等,则表达了无法认识事物本质的状态。使用时应正确理解其含义,避免误用。

超然象外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超然象外”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同时提供了例句和错误用法示例。该成语意指超出常人的境界,能够超越事物的外在表象,达到更深层次的领悟和理解,形容人的心态、思想境界高远超脱。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误用和滥用。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