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界游方
读音
dēng jiè yóu fāng
含义
- 登:攀登、上升。
- 界:界限、境界。
- 游:遨游、探索。
- 方:方向、领域。
整体含义:形容超越常规界限,探索更广阔的境界,多用于形容思想、见识或能力的提升。
典故
- 《庄子·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这里的“游无穷”与“登界游方”有相似之处,指超越世俗限制,达到更高境界。 - 《列子·汤问》: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的坚持体现了“登界游方”的精神,即突破现实困境,追求更高目标。 - 佛教用语:
佛教中常用“游方”形容僧人云游四方,参悟佛法,超越世俗束缚。
近义词
- 超凡脱俗——超越凡俗,达到更高境界。
- 登峰造极——达到最高水平或境界。
- 出类拔萃——超越同类,表现突出。
- 高瞻远瞩——眼光长远,见识卓越。
反义词
- 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不愿突破。
- 井底之蛙——见识短浅,局限于狭小范围。
- 墨守成规——拘泥于旧法,不愿创新。
- 鼠目寸光——目光短浅,缺乏远见。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他喜欢读书,希望长大后能登界游方,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 科学家们不断研究,就像登界游方一样,探索宇宙的奥秘。
-
小学高年级:
- 这位探险家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勇于登界游方,才能发现未知的风景。
- 学习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登界游方,提升自己的视野。
-
初中:
-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登界游方,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 他的思想不受传统束缚,常常登界游方,提出新颖的观点。
-
高中:
- 哲学家的思考往往登界游方,超越现实,探寻生命的本质。
- 艺术创作需要登界游方的精神,突破常规,表达独特的美。
-
大学及以上:
- 学术研究不应局限于现有理论,而应登界游方,开拓新的领域。
- 他的管理理念登界游方,打破了传统企业的运营模式。
错误用法
-
用于具体旅行:
- ❌“今年暑假,我打算登界游方,去欧洲旅游。”(“登界游方”侧重精神或思想境界,不适用于具体旅行。)
-
形容短暂行为:
- ❌“他今天突然登界游方,提出了一个新想法。”(成语通常不用于描述临时或偶然的行为。)
-
贬义语境:
- ❌“他总是登界游方,不切实际。”(成语本身含褒义,不宜用于批评。)
-
与物质追求混淆:
- ❌“他赚钱后登界游方,买了豪车豪宅。”(成语强调精神或思想提升,而非物质享受。)
“登界游方”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鼓励人们突破局限,追求更高境界。正确使用它,能让语言更具深度和文采。
你可能感兴趣
10首描写极乐境界的古诗词 探寻陶渊明李白苏轼笔下的至乐人生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描写极乐的诗词及其所表达的境界。文章通过介绍多首古诗词,展示了古人对极乐境界的向往和探索,包括宁静、满足、愉悦等情感。这些诗词描绘了人们在自然美景、温馨时光和心灵独处中体验到的极乐时刻。作者认为,极乐境界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体验,我们可以通过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来体验这种境界。最后,作者强调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快乐,让心灵充满阳光与快乐,回归内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极乐之境。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描写极乐的诗词,展示了古人对极乐境界的向往和探索。这些诗词描绘了人们在自然美景、温馨时光和心灵独处中体验到的愉悦和满足。作者认为极乐境界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体验,可以通过寻找内
探索古诗词中的般若智慧 10首蕴含佛理禅意的经典诗作赏析
本文介绍了描写般若智慧的古诗词及其解读。虽然古代诗词中并未直接提及“般若”这个词,但其中蕴涵着许多关于智慧与境界的描述。文章挑选了几首与般若相关的古诗词,如《悟道》、《禅境》、《智慧之光》等,深入解读了其中的智慧与境界。文章指出,这些古诗词告诉我们修行者需要通过内心的修行和领悟,洞察真相、超越苦厄,在修行的过程中保持心境的清净与明澈,以智慧为指导去探索真理的境界。文章最后强调,这些古诗词中的智慧与哲理是我们宝贵的财富,通过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般若的智慧与境界,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与困境。
描写顿悟的诗词
本篇文章主要描写了多首关于顿悟的古诗词及其解析,展现了人们在某一瞬间领悟到人生真谛的深刻体验。这些诗词描绘了不同的场景和情感,传达了内心的觉醒和对人生的领悟。文章通过几首饱含顿悟之意的古诗词,感受了深邃的意境,并提供了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感悟生活的美好与真谛的启示。这些诗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宝贵的思考启示作用。
10首描写人生得意的经典诗词 春风得意马蹄疾等得志抒怀佳作赏析
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古诗词中描绘得志情感的篇章,涉及李白、杜甫、辛弃疾等多位著名诗人的作品。这些诗词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得志者的豪情壮志和喜悦之情,如李白的《将进酒》描绘了得志者豪迈的情感,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则通过生动的画面描绘了得志者出猎的场景。除此之外,文章还通过引用陈著的《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刘禹锡的《竹枝词》等诗词,展示了得志时刻的喜悦和满足。同时,通过描绘山水之间的美景,表达了得志心境的开阔和对未来的期待。整篇文章以摘要的形式,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描写得志的诗词及其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10首描写梵音禅意的经典诗词 领略王维苏轼笔下的空灵境界
梵音入诗:禅韵悠远的文字般若梵音,原指佛陀说法之音,后泛指佛教诵经声、钟磬音等一切具有宗教神圣性的声音。当这种超越世俗的音声进入诗人的耳朵,便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激荡出绵延千年的回响。从王维辋川别业里的晨钟暮鼓,到苏轼赤壁江心的渔舟梵唱,诗人们以文字为媒介,将不可言说的宗教体验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审美意象,创造出中国文学中独具魅力的"梵音诗词"。盛唐诗人王维堪称梵音诗词的代表人物,其《过香积寺》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深山古寺的钟声穿越云雾,引导着诗人与读者共同进入一个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王维另一名作《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描写,同样营造出梵音回荡的意境。
关于道的诗词
关于道的诗词(第1篇)关于“道”的诗词及其解析一、诗词全文《道德经》中的“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作者:老子(周朝)解析:这是《道德经》的开篇之句,强调了“道”的玄妙和不可言说性。道是宇宙间最根本的规律,是天地万物的起源和基础。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杜甫(唐朝)解析:这首诗中虽然不直接出现“道”字,但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深刻感受,体现出一种大道至简、天人合一的哲理。白居易《中道》中道行且止,乐天知命难。心随白云去,身与清风闲。作者:白居易(唐朝)解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领悟,强调了顺应自然、知命安身的
超以象外
超以象外的读音为chāo yǐ xiàng wài,意指超越了具体的形象之外,形容境界、思想或艺术作品的深远内涵和意境。源于古代文艺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该成语强调超越具体形象的思考和表达方式,以及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近义词包括意境深远、脱俗超凡等,反义词为浅尝辄止、浮光掠影等。在文学、艺术及日常生活方面,超以象外的应用广泛,但需注意在恰当语境下使用,避免误解。
过化存神
“过化存神”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guò huà cún shén。其含义是形容人的精神、气质或道德品质深邃超凡,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源于古代儒家思想,出自《易经》等经典文献。该成语的近义词有超凡脱俗、神清气爽等,反义词有平庸无奇、俗不可耐等。在使用时需注意不要滥用,避免过度夸大其词。该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品德高尚、精神超凡的人,如形容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的过化存神令人敬仰。
超今越古
超今越古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āo jīn yuè gǔ,意为超越古今,形容思想、才能、成就等远超前人,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某个人或成果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其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以从古代文化中的卓越追求理解。超今越古也可指代在历史中具有特殊地位和影响的人物或事物。然而,使用该成语时需避免滥用或误用,不应过于夸张,需符合成语的本意和语境。
超然迈伦
超然迈伦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āo rán mài lún。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才华、品德、成就等超越常人,出类拔萃。其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以从字义上理解为古代对于卓越人才的崇尚和追求。超然迈伦的近义词如出类拔萃、卓尔不凡等,反义词为平平无奇、碌碌无为等。文章还提供了多个例句来展示这一成语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该成语不能随意使用,需根据语境和用法得当,不能用于形容平庸或没有特别成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