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不得其所”详解
读音
不得其所:bù dé qí suǒ
含义
- 不:否定词,表示“没有”或“不能”。
- 得:获得、得到。
- 其:代词,指代某事物或某人。
- 所:处所、位置,引申为合适的地位或环境。
整体含义:指人或事物没有得到合适的安置或应有的待遇,形容处境不佳或安排不当。
典故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 原文:“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 解释:介之推跟随晋文公流亡多年,但晋文公封赏功臣时却遗漏了他,导致他隐居山林,最终不得善终。后人用“不得其所”形容他的遭遇。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原文:“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解释:屈原忠心为国却遭贬谪,最终投江自尽,可谓“不得其所”。
近义词
- 怀才不遇:有才能却得不到施展的机会。
- 明珠暗投:珍贵的东西被埋没或错用。
- 龙困浅滩:比喻有才能的人受困于不利环境。
- 英雄无用武之地:有能力却无处施展。
反义词
- 得其所哉:得到合适的安置或待遇。
- 人尽其才: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 适得其所:恰好处于合适的位置。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小明被分到一个不喜欢的班级,感觉“不得其所”。
- 这只小猫被关在笼子里,看起来“不得其所”。
-
小学高年级:
- 他在这个公司做文员,但更喜欢画画,真是“不得其所”。
- 这本书被放在科学类,其实它是小说,有点“不得其所”。
-
初中:
- 她擅长音乐,却被父母逼着学医,真是“不得其所”。
- 这块石头本来应该用来铺路,却被扔在角落,显得“不得其所”。
-
高中:
- 这位科学家在官僚体制下“不得其所”,最终选择辞职。
- 他的才华在这个小城市“不得其所”,于是决定去大城市发展。
-
大学及以上:
- 在资本主导的市场中,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不得其所”,难以被大众认可。
- 这位哲学家的思想在当时“不得其所”,直到几百年后才被重新发现。
错误用法
-
误用为“找不到地方”:
- ❌ 我在商场里转了半天,不得其所。(正确用法应为“找不到路”或“迷路”)
- ✅ 他在这个岗位上“不得其所”,因为他的专长是设计而非销售。
-
误用为“不满意”:
- ❌ 我对这个餐厅的菜“不得其所”。(正确用法应为“不满意”)
- ✅ 这位艺术家在商业画廊里“不得其所”,因为他的作品更偏向实验性。
-
误用为“不恰当”:
- ❌ 你这句话说得“不得其所”。(正确用法应为“不合时宜”或“不恰当”)
- ✅ 他的管理方式让员工“不得其所”,导致团队效率低下。
总结:“不得其所”强调人或事物未得到合适的安置,而非单纯的不满或错误。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混淆。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允的诗词
关于允的诗词(第1篇)关于“允”的诗词及其解析一、诗词列表《韩允中挽诗》:宋·周必大故人作德政,世以吏能称。知命曾何悔,精忠岂易凌。子知传道学,孙复抱遗经。一壑今谁嗣,斯人独允登。《答吕令二首(其二)》:宋·张栻吾道何所穷,允矣斯言是。二、诗词解析《韩允中挽诗》作者:周必大(宋朝)此诗是周必大为韩允中而作,表达了对韩允中生平的缅怀与评价。诗中“知命曾何悔,精忠岂易凌”一句,赞颂了韩允中知晓天命,无悔无憾,忠诚坚贞的品质。全诗情感深沉,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悼念以及对品行高洁的尊重和崇高之敬。《答吕令二首(其二)》作者:张栻(宋朝)张栻在这首诗中提出“吾道何所穷,允矣斯言是”,表明他坚信自己的道路和
别有心肠
文章详细介绍了“别有心肠”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和错误用法。该成语用于形容一个人内心复杂,不轻易表露真实想法和意图。同时指出典故出自元·尚仲贤《柳毅传书》,另有其他出处如《红楼梦》。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误解和混淆。这篇文章有助于理解和正确使用成语“别有心肠”。
顶踵捐糜
本文介绍了成语“顶踵捐糜”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意为竭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地奉献或付出,形容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个目标或事业中。其典故与古代人们奉献食物等物资以支持某个事业有关,表达了无私奉献和英勇奋斗的精神。文章还列出了与该成语意思相近或相反的词语,并给出了使用例句。最后提醒读者不可误用该成语,以避免造成语言上的夸张或不恰当。
不知自量
“不知自量”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未能正确认识或评估自身能力、地位,过度高估自己。出自《左传·昭公十一年》,警告人们要正确认识自己,避免自负。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自命不凡、自视过高等,反义词为谦虚谨慎、自知之明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不要过度夸大自己的能力或轻视他人。文章提供了关于该成语的解释和示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表里不一
本文介绍了成语“表里不一”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给出了多个例句。该成语用来形容人或事物表面和内在本质的不一致性,常用来形容虚伪、不诚实或言行不一的状态。同时,文章也指出了在某些场合下可能存在的“表里不一”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需要注意语境和用法,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代人受过
“代人受过”是一个成语,拼音为dài rén shòu guò,意为代替他人承担过错或罪责。其典故源于《战国策》中的蔺相如替廉颇受过的故事,以及孟母为保护儿子而主动承担责任的历史故事。近义词包括替罪羊、背黑锅、顶罪、承担过失等。反义词为推卸责任、嫁祸于人、明哲保身等。在使用时需结合具体情境,错误用法可能包括用于不真实承担责任的情境或贬低为他人承担责任的行为。此成语常用于描述某人为他人无私承担责任的行为。
大错特错
“大错特错”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犯下严重且明显的错误。这个成语通常表示对某人的决策或行为的惊讶或不满。其典故并不明确,可能源于人们在重大问题上犯下的明显错误。近义词包括错上加错、一错再错等。然而,这个成语不应被误用为轻微错误,也不应在自嘲或轻松语境中使用。同时,它与“一塌糊涂”不应混淆使用。这篇文章对“大错特错”进行了详细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待价而沽
“待价而沽”是一个成语,意为等待合适的时机或条件才愿意被接受或出售。这个成语最早源于古代商业活动,后来逐渐引申为形容人的行为。它强调了等待和耐心的重要性,暗示了人们对于价值和条件的重视。待价而沽的近义词有“伺机而动”、“按兵不动”等,反义词包括“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等。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不当使用场合、误解原意和用错对象等错误用法。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待价而沽”在不同情境下的运用。
事与愿违是什么意思
事与愿违的读音事与愿违的拼音是shì yǔ yuàn wéi。事与愿违的含义“事与愿违”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事情的发展与主观愿望相反,即事情的进展并不如预期的那样顺利。这个成语中的“事”指的是事情,“愿”指的是愿望或期望,“违”则是违背的意思。事与愿违的典故这个成语出自于古代的典籍,其中较为常见的是《庄子·逍遥游》中的“此心非彼心,事与愿违”。原意是指人们内心的愿望与实际发生的事情并不相符。此外,也有一些其他典故和出处,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描述了项羽的愿望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反差,也可以用来解释“事与愿违”的含义。事与愿违的近义词适得其反背道而驰相反相成缘木求鱼弄巧成拙以上这些词语都表示事情的发
以冠补履是什么意思
以冠补履的读音以冠补履的拼音是:yǐ guān bǔ lǚ。以冠补履的含义“以冠补履”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不恰当的匹配或者不合适的搭配。其中,“冠”指的是帽子,“履”指的是鞋子。用帽子来修补鞋子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事物之间的不协调或者不合适的关系。以冠补履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相传,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个人在田间劳作时,不小心把鞋子弄破了。他回家后,找不到其他合适的鞋子来替换,于是就决定用自己头上的帽子来修补这双破损的鞋子。这个故事后来就演变成了“以冠补履”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不恰当的匹配或搭配。以冠补履的近义词失之偏颇矫枉过正画蛇添足牛刀割鸡以上这些成语都带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