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多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
读音
bó xué duō cái
含义
“博学多才”这个成语由四个字组成:
- 博:广博、广泛
- 学:学问、知识
- 多:丰富、众多
- 才:才能、才华
整体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学识广博,掌握多种才能。指一个人不仅知识面宽广,而且在多个领域都有出色的才能。
典故
- 《后汉书·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这段文字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博学多才”四字,但生动描绘了张衡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形象。
-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不拜。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乃拜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不仅书法冠绝古今,在文学、政治上也颇有建树,是典型的博学多才之士。
- 宋代苏轼堪称博学多才的典范,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美食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成就,留下了”东坡肉”、《赤壁赋》等传世之作。
近义词
-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 才高八斗:形容人文才极高。出自谢灵运称赞曹植:”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 满腹经纶:形容人很有学问和才能。经纶指整理过的蚕丝,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 多才多艺: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
- 通今博古:通晓古今的学问,形容知识渊博。
反义词
- 才疏学浅:才能不足,学识浅薄。
- 孤陋寡闻:学识浅薄,见闻不广。
- 不学无术: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 胸无点墨:形容读书太少,文化水平极低。
- 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或没有学问。
例句
小学阶段例句
- 我的语文老师博学多才,不仅教我们认字,还会讲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
- 张爷爷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他会下棋、画画,还能修理各种电器。
- 这本书介绍了许多博学多才的科学家,他们不仅研究科学,还热爱艺术。
- 我们班的小明博学多才,既会弹钢琴,数学成绩也特别好。
- 妈妈说要多读书,将来才能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初中阶段例句
-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博学多才的代表人物,他既是画家,又是科学家、发明家。
- 这位教授博学多才,在物理和文学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都有深入研究。
- 要成为博学多才的人,不能只专注于课本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
- 苏轼博学多才,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
- 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馆长博学多才,能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高中阶段例句
- 在当今社会,博学多才的复合型人才更受用人单位青睐。
- 钱钟书先生博学多才,精通多国语言,在文学研究和创作上都有杰出贡献。
- 真正博学多才的人往往谦虚谨慎,因为他们知道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
- 这位院士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造诣深厚,而且博学多才,对古典文学也有独到见解。
-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博学多才、具有广阔视野的人才。
大学及以上例句
- 在跨学科研究日益重要的今天,博学多才的研究者更能做出突破性成果。
- 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博学多才,其研究横跨物理学、生物学和哲学多个领域。
- 文艺复兴时期的”通才”理念,强调培养博学多才、全面发展的个体。
- 作为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的讲座总能旁征博引,贯通古今中外。
-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要做到真正的博学多才需要终身学习的毅力和智慧。
错误用法
- 形容物品:错误示例:”这台电脑博学多才,功能很多。”(”博学多才”只能用于形容人)
- 形容单一技能:错误示例:”他钢琴弹得博学多才。”(即使技能高超,单一领域也不能用”博学多才”形容)
- 贬义使用:错误示例:”他博学多才,所以总是看不起别人。”(”博学多才”是褒义词,不应与负面评价连用)
- 程度不当:错误示例:”他稍微博学多才一点。”(”博学多才”本身表示程度高,不能与”稍微”等程度副词搭配)
- 对象错误:错误示例:”我们班博学多才,有很多优秀学生。”(”博学多才”形容个体,不能用于集体)
- 与具体数字搭配:错误示例:”他有三种博学多才。”(”博学多才”是整体描述,不能量化)
- 作为动词使用:错误示例:”我要博学多才英语。”(不能作为动词使用)
- 与年龄不符:错误示例:”这个三岁孩子博学多才。”(除非是神童,否则年龄太小不宜用此词形容)
你可能感兴趣
肤见謭识
本文介绍了成语“肤见謭识”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人的见识有限,缺乏广博的知识和深邃的见解。其含义为见识浅薄、见识狭隘,典故可能源于古代对人们见解不够深入的描述。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其贬义,避免与褒义词混淆。同时,也介绍了该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通过例句展示了其正确和错误用法。
文籍先生是什么意思
文籍先生的读音文籍先生的读音为wén jí xiān shēng。文籍先生的含义“文籍先生”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学识渊博、博学多才的学者或文人。其中,“文籍”指的是丰富的文献典籍,而“先生”则是对学者的尊称。因此,“文籍先生”的含义就是学识渊博、博学多才的学者或文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知识储备。文籍先生的典故“文籍先生”的典故源自于古代文人墨客对学者的赞美和尊崇。在古代社会,学者们通过学习和研究经典文献,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成为了社会上的佼佼者。他们被尊称为“先生”,并常常被用来比喻学识渊博、博学多才的人。而“文籍”则代表了他们所学习和研究的文献典籍,是他们的知识来源和智慧
极古穷今
“极古穷今”是一个成语,读音为 jí gǔ qióng jīn。它的含义是形容学识渊博,穷尽古今的学问。这一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具体出处不明确。它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学识渊博、博古通今的人。其近义词有博古通今、贯通古今等,反义词包括孤陋寡闻、一知半解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滥用场合、误用对象和搭配不当等错误用法。该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的学识广泛、深厚,如历史学者、博物馆展览等。
广见洽闻
广见洽闻是一个成语,读音为guǎng jiàn qià wén,形容人的知识面广,见多识广。源自《汉书·王褒传》,强调人们应广览群书,多听多看。该成语常用于形容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其近义词包括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等,反义词为孤陋寡闻、见识浅薄等。使用广见洽闻时需避免错误用法,真正用于形容那些具备广泛知识和丰富阅历的人。
通文达艺是什么意思
通文达艺的读音通文达艺的读音为:tōng wén dá yì,其中“通”和“达”是动词,“文”和“艺”是名词。通文达艺的含义通文达艺,字面意思为通晓各种文献和艺术技艺。具体来说,它指的是一个人学识渊博,不仅在文学方面有深厚的造诣,而且对各种艺术技艺如音乐、绘画、书法等也有所涉猎和掌握。这种人才通常具有广泛的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和任务。通文达艺的典故通文达艺的典故源于古代文人墨客的追求。在古代,文人常被要求具备“琴棋书画”等才艺,以显示其全面素养。同时,历史上也有许多文人因为其通文达艺的才华而被赞誉。如唐代的杜甫、白居易等诗人,不仅诗作优秀,还通晓音律、书法等艺术。这些文人通过自己
两道三科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两道三科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及近义词反义词,并给出了例句。两道三科指的是儒学和道学两个学派以及天地人三才,用来形容学识渊博、精通多种学科的人。文章还指出了两道三科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要正确理解并使用该成语,用于形容真正具备广博学识和深厚素养的人。
洽博多闻是什么意思
“洽博多闻”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学识渊博,知识面广,涉猎众多领域。这个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但可以从字面意义理解其含义。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等,反义词则是孤陋寡闻、学识浅薄等。在用法上,需要注意场合和词义,避免误用和与其他词语混淆。该成语在描述一个人的学识和见识方面非常贴切,常用于形容学术领域的专家或广泛涉猎知识的人。
通儒硕学是什么意思
通儒硕学的读音通儒硕学读音为tōng rú shuò xué。通儒硕学的含义通儒硕学是指学识渊博、贯通儒学经典,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学问。其中,“通儒”指的是精通儒家学说的学者,“硕学”则表示学识渊博、学问高深。通儒硕学的典故通儒硕学一词源于古代,其典故和出处较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指古代的学者们对于儒家经典的深入研究和学习,他们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还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社会的精英和领袖。此外,历史上也有许多著名的通儒硕学者,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他们的学识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儒硕学的近义词博学多才才高八斗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博古通今以上是通儒硕学的几个近义词,这些
多文为富
多文为富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uō wén wéi fù,强调文化知识和修养的重要性。该成语的含义是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修养才能算是真正的富有。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但随着社会和人们思想的进步,逐渐认识到知识和文化的重要性。多文为富的近义词包括博学多才、满腹经纶等,反义词有贫乏无文等。该成语可用于描述拥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但在使用中也需注意避免片面理解和误解其含义和用法,因为人生的财富不仅仅是文化方面的积累,还包括其他多个方面。
博识多通
本文介绍了成语“博识多通”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错误用法以及例句。该成语用于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通晓多种学问或技能。文章详细解释了其含义和用法,并提供了相关的例句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