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驱争先

成语”并驱争先”详解

读音

bìng qū zhēng xiān

含义

  • :一起,共同
  • :驱赶,这里指马匹奔跑
  • :竞争,争夺
  • :领先,第一
    整体含义:几匹马并排奔跑,争夺领先位置,比喻在竞争中各方实力相当,激烈争夺优胜地位。

典故

  1.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叔向评价郑国两位贤臣子产和子大叔时说道:”二子者,譬如禽兽,吾寝处之矣,犹惧其不来也,而况敢并驱争先乎?”意为两人才能出众,如同猛兽般令人敬畏,自己尚且担心他们不来辅佐,更不敢与他们竞争。
  2. 《后汉书·刘盆子传》
    东汉初年,赤眉军将领樊崇等人推举刘盆子为帝,但实际权力分散。史书用”并驱争先”形容将领们各自为政、互不相让的局面。
  3. 苏轼《题连公壁》
    “俗语云’并驱争先’,盖言其势均力敌也。”宋代文人以此比喻诗文书画领域中高手间的较量。

近义词

  1. 旗鼓相当: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2. 势均力敌:双方实力均衡,难分高下。
  3. 不分伯仲:指水平相当,难以区分优劣。
  4. 龙争虎斗:形容强者之间的激烈竞争。

反义词

  1. 望尘莫及:落后太多,追赶不上。
  2. 天壤之别:形容差距极大。
  3. 强弱悬殊:双方力量对比差距明显。
  4. 一枝独秀:只有一方突出,没有竞争者。

例句

小学阶段

  1. 运动会上,小明和小红在50米赛跑中并驱争先,最后同时冲过终点。
  2. 这两支足球队实力相当,比赛时并驱争先,踢得非常精彩。

初中阶段

  1. 科技公司的两款新产品在市场上并驱争先,消费者难以抉择。
  2. 辩论赛中,正反双方并驱争先,评委最终以微弱差距判定胜负。

高中阶段

  1.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在艺术领域并驱争先,各自开创了不朽杰作。
  2.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在解释宇宙规律时并驱争先,至今未有统一理论。

大学及以上

  1. 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领域,深度学习与强化学习长期并驱争先。
  2.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并驱争先,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根基。

文学创作

  1. 两匹骏马在草原上并驱争先,鬃毛如火焰般在风中飞扬。
  2. 诗人的浪漫主义与画家的写实风格在这场展览中并驱争先,碰撞出艺术火花。

商业场景

  1. 两大手机品牌每年发布新品时都并驱争先,争夺市场份额。
  2. 投资机构对这两个新兴行业的评估并驱争先,难以预测孰优孰劣。

历史评论

  1. 唐太宗时期,房玄龄与杜如晦作为宰相并驱争先,共创”贞观之治”。
  2. 二战期间,美苏两国在军事科技研发上并驱争先,推动了冷战格局形成。

日常使用

  1. 姐妹俩的学习成绩一直并驱争先,让父母既欣慰又难以评断。
  2. 小区里两位象棋高手对弈,常常并驱争先,围观者喝彩连连。

学术论文

  1. 两种理论模型在解释该现象时并驱争先,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加以验证。
  2. 比较文学研究中,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长期并驱争先,各具方法论价值。

新闻报道

  1. 奥运赛场上,来自挪威和德国的选手在滑雪项目中并驱争先,最终以0.01秒之差分胜负。
  2. 本届电影节两部入围影片并驱争先,评委会经过激烈讨论才确定金熊奖归属。

错误用法

  1. 用于明显强弱对比
    × “虽然我们团队刚成立,但与行业巨头并驱争先”(实力悬殊不宜用)
    √ 应改为”虽然差距明显,但我们正在奋力追赶”
  2. 形容单方面努力
    × “他每天学习到深夜,在班级里并驱争先”(缺少竞争对手的比较)
    √ 应改为”他成绩突飞猛进,已跻身班级前列”
  3. 误作”并驾齐驱”
    × “两辆车在高速公路上并驱争先”(若指保持相同速度,应为”并驾齐驱”)
    √ “并驾齐驱”强调齐头并进,”并驱争先”强调竞争
  4. 用于非竞争场景
    × “夫妻二人并驱争先地经营着这家小店”(合作关系不宜用竞争性成语)
    √ 应改为”齐心协力”或”同心协力”
  5. 时间维度误用
    ×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并驱争先”(不同时代的比较不适用)
    √ 应改为”交相辉映”或”相得益彰”

你可能感兴趣

成语“不差上下”是什么意思 详解读音含义及5个经典例句

不差上下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chà shàng xià",指事物间程度或水平相近,无明显差别。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平等性。不差上下源于古代的文学作品,常用于形容水平相当、不相伯仲的情境。同时,该成语也存在一些错误用法,如在不相关的语境中使用或与相近词语混淆使用等。因此,在使用不差上下时,需要注意语境和用法,避免语言上的误解或不当使用。例如,“这两支球队的实力不差上下,比赛将非常激烈”是一个正确的使用示例。

众寡势殊是什么意思

众寡势殊的读音众寡势殊的拼音是:zhòng guǎ shì shū。众寡势殊的含义众寡势殊指的是在人数或势力上,双方存在极大的差异。这个成语强调了双方在数量或实力上的悬殊,常用来形容在战斗或竞争中,一方明显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明显劣势。众寡势殊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以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其含义。在古代战争中,常常会出现一方人数众多,而另一方人数稀少的情况。这种人数上的差异往往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因此,众寡势殊这个成语也常常被用来形容战争中的形势。众寡势殊的近义词势均力敌的反义词,即表示双方实力悬殊的成语,如“强弱悬殊”、“力量悬殊”等。表示数量上差距很大的成语,如“天壤之别”、“

成语“不分胜负”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3个经典典故和常见错误用法解析

本文介绍了成语"不分胜负"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指的是在某种竞争或较量中,双方势均力敌,无法分出高下或胜负。它源于古代战争或较量,广泛运用于文学和历史中。同时介绍了如势均力敌、难分伯仲等与“不分胜负”含义相近的词语,以及一边倒、悬殊等与“不分胜负”相反义的词语。并指出在某些情况下误用或滥用该成语是不恰当的。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和解释,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伯仲之间是什么意思 如何正确使用这个成语表达势均力敌

伯仲之间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ó zhòng zhī jiān。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两者之间实力相当,不分上下,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在某方面的表现势均力敌。其典故源于古代兄弟关系,表示兄弟中的老大和老二之间的关系。伯仲之间的近义词有旗鼓相当、势均力敌等,反义词有天壤之别、高下立判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不要误用或滥用,要根据具体情境来准确使用,以表达出两者之间实力相当的意思。

鹿死谁手是什么意思

“鹿死谁手”是一个成语,读音为lù sǐ shuí shǒu,用来比喻在争夺或竞争中不知道谁会取得胜利或最终胜利归属于谁。源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楚汉相争时期。该成语用于形容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或比赛中未知结果的情况。其近义词有难以预料、胜负难分、悬而未决等。反义词有一决胜负、胜券在握、毫无悬念等。应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于非竞争性事件、已知结果的情况以及不恰当的语境。

地丑力敌是什么意思

地丑力敌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ì chǒu lì dí,形容双方在地理、实力等方面相互匹配,不分伯仲。该成语源于古代的战争和竞争,常用于描述两个实力相当的对手的竞争场景。其近义词包括势均力敌、旗鼓相当等,反义词有天差地别、悬殊之别等。使用地丑力敌时需要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文章中的示例展示了地丑力敌在不同场合下的用法。

将遇良才是什么意思

“将遇良才”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iāng yù liáng cái。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有才能的人遇到了更好的对手或伙伴,意味着双方实力相当,能激发出更大的潜力。其来源于《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的相遇,也常被用来形容历史上其他著名人物之间的竞争和合作。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有势均力敌、棋逢对手、旗鼓相当等,反义词有庸才相聚、鱼龙混杂等。在适当场合使用“将遇良才”,可以生动表达双方实力相当、互相欣赏的意义。同时,需要注意避免在不当场合随意使用或搭配词语。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成语词典或相关文献资料。

半斤八两

“半斤八两”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双方实力相当、水平相当或难分高下。其最早出自宋代释普济的《五灯会元》。该成语可用来比喻双方各有优劣,不相上下。其近义词有势均力敌、不相上下、旗鼓相当等。反义词有天差地别、高下立判等。使用“半斤八两”时需注意其正确用法,避免在不当场合或语境使用,也不要误解为贬义词或滥用该成语。该成语有助于丰富表达,形容双方实力相当或水平相近的情况。

两虎相斗是什么意思

文章介绍了“两虎相斗”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错误用法以及例句。该成语用来形容两个实力相当的强者相互斗争或冲突,源于古代战争和传说。其近义词有势均力敌、针锋相对等,反义词有一边倒、势单力薄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滥用,提供足够的上下文,并适量使用。

力钧势敌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力钧势敌”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双方力量相当,势均力敌,不分上下。典故可能源于古代战争或斗争场景。近义词有势均力敌、旗鼓相当等,反义词有强弱悬殊等。文章还给出了多个例句展示该成语的正确用法,并强调了错误用法是在力量对比不明显或非竞争场合下使用。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