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兵不接刃”详解
读音
bīng bù jiē rèn
含义
- 兵:兵器,泛指武器;也指士兵或军队。
- 不:否定词,表示“没有”。
- 接:接触、交锋。
- 刃:刀剑的锋利部分,代指战斗。
整体含义:兵器没有交锋,形容未经激烈战斗就取得胜利,或指以智谋、威慑等手段使敌人屈服,避免直接冲突。
典故
-
《孙子兵法·谋攻》
- 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强调以谋略取胜,减少伤亡,“兵不接刃”即体现这一思想。
-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 荀彧建议曹操以政治手段招降张绣,最终“兵不接刃”而平定宛城。
-
《晋书·王濬传》
- 西晋灭吴时,王濬率水军顺流而下,吴军望风而降,史载“兵不接刃,江表悉平”。
近义词
- 不战而胜:无需战斗即获胜。
- 兵不血刃:兵器未沾血,形容轻易取胜。
- 以智取胜:依靠谋略而非武力获胜。
反义词
- 短兵相接:近距离激烈搏斗。
- 浴血奋战:形容战斗惨烈。
- 鏖战不休:长时间激烈交战。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警察叔叔用智慧抓住了坏人,真是“兵不接刃”呀!
-
小学高年级:
- 诸葛亮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做到了“兵不接刃”。
-
初中:
- 外交谈判成功避免了战争,堪称“兵不接刃”的典范。
-
高中及以上:
- 企业通过并购整合市场资源,以“兵不接刃”的方式击败竞争对手。
(其他例句略,共20条,按年级和场景分类)
错误用法
-
误用于描写激烈战斗
- ❌ 错误:“这场战役双方‘兵不接刃’,死伤惨重。”(矛盾,成语强调无激烈交锋。)
-
混淆“兵不血刃”
- ❌ 错误:“他‘兵不接刃’地砍倒了敌人。”(“接刃”与“血刃”语义不同。)
-
滥用场景
- ❌ 错误:“我‘兵不接刃’地写完作业。”(非军事或策略场景,牵强附会。)
通过以上解析,可全面掌握“兵不接刃”的用法,避免误用,并在写作或演讲中精准传达“智胜于力”的深层含义。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战斗的古诗词
这是一篇关于描写战斗的古诗词的鉴赏文章。文章选取了五篇描写战斗的古诗词,每篇诗词都有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考。这些诗词生动地描绘了战斗的场景,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同时也表现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对国家的忠诚。这些古诗词通过生动的描绘,如烽火、铁骑、旌旗、战鼓等意象的运用,再现了战争的场面。同时,通过壮志豪情的表达,赞美了战士们的英勇和坚毅。此外,这些诗词也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时代背景的关注和思考。这些古诗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战斗的激烈和悲壮,也让我们思考战争与和平的重要性。通过阅读这些古诗词,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感受时代的氛围,体会
兵未血刃
兵未血刃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īng wèi xuè rèn。它表示在交战之前就取得了胜利,没有动用武力或没有流血就解决了问题。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争中的智谋、策略或其他手段在不流血的情况下取得的胜利。兵未血刃的近义词包括未战而胜、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然而,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用法不当、搭配不当以及误解其含义。正确的使用方式是在战争、冲突等相关的语境下使用,以表达通过智谋、策略等手段顺利解决问题的情况。
兵不雪刃
兵不雪刃的读音拼音为bīng bù xuě rèn,意思是形容战争胜利或解决问题时非常顺利,未经过激烈的冲突。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战争故事,表达通过智慧和策略取得胜利的观念。兵不雪刃的近义词有战无不胜、不战而胜等,反义词有血战到底、战败而逃等。在正确使用场景下,兵不血刃用于描述事情进展顺利,未经过激烈冲突就取得成功的情境。错误用法是将其用于描述战斗或冲突激烈的场景。
短兵接战
短兵接战是一种在近战中,使用短小武器进行的直接交锋和战斗的方式。它源于古代战争中的实际战斗情况,强调近距离的激烈对抗和直接的冲突。短兵接战的近义词有近身肉搏、短兵交战等,反义词有隔山差五、远距离作战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特别是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不要误用。短兵接战常用于形容古代战争中的激烈对抗场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该成语。
兵不污刃
兵不血刃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īng bù wū rèn或bīng bù xuè rèn,形容在战争或任务中未使用武力或未流血就取得胜利。源自古代战争中的情况,兵不血刃强调战斗顺利、成功且没有损失。其近义词有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不战而胜等,反义词为损兵折将、血流成河、战败而逃等。但在使用时需注意,兵不血刃专指战争或军事行动中的情况,不可用于非战争场景或不当语境,亦需避免与其他相近成语混淆。
兵无血刃
兵无血刃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īng wú xuè rèn,意指在战争中不流血、不杀戮就取得胜利。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方以智谋或优势轻易取胜,而未造成大量伤亡或流血,强调了战争的智慧和策略。兵无血刃的典故源于古代战争中的历史事件。其近义词有不战而胜、轻而易举等,反义词则强调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在正确使用上,应理解其本意并避免在描述血腥或残酷场景时使用。例如,“通过智谋和策略,我方兵无血刃地取得了胜利。”
朽戈钝甲是什么意思
朽戈钝甲的读音读音:xiǔ gē dùn jiǎ标注拼音:xiǔ(第三声) gē(第一声) dùn(第四声) jiǎ(第三声)朽戈钝甲的含义“朽戈钝甲”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战争的疲惫和战事已到尾声的状态。它描述了兵器因长期不用而生锈、战甲因时间久远而变得迟钝的现象,象征着战争的结束或战事的结束阶段。朽戈钝甲的典故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战争时期,当时士兵们使用的武器和战甲经过长时间的战斗和磨损,逐渐变得陈旧和钝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激烈程度逐渐降低,士兵们开始收起他们的兵器,象征着战争的结束。因此,“朽戈钝甲”逐渐成为了一个代表战争结束或和平到来的象征性成语。朽戈钝甲的近义词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惫
短兵相接
“短兵相接”是一个成语,形容近距离交战或激烈竞争。源自古代战争中的近战,现也用于描述其他领域的竞争和冲突。该成语的读音为duǎn bīng xiāng jiē。典故来自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的战斗。近义词有刀光血影、剑拔弩张等。反义词有隔岸观火、远交近攻等。短兵相接的误用是不适用于所有场合,并可能被误解为只有直接冲突。该成语强调了竞争中的合作与策略同样重要。
倒置干戈
倒置干戈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zhì gān gē。它表示停止战斗或不再使用武力,意味着局势的缓和或冲突转变为和平状态。典故源于古代战争,将武器倒置成为和平的象征。这个成语还有其他近义词如偃旗息鼓、休兵罢战等,反义词为兵戎相见等。在国际局势紧张或冲突解决等场合,常用倒置干戈来形容和平实现的局面。但需注意,该成语常被误用,需准确理解其适用范围和语境。
拿刀弄杖是什么意思
拿刀弄杖是一个成语,读音为ná dāo nòng zhàng,形容准备动武或采取激烈行动的态势。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或民间武艺的场景,表示人们准备战斗或采取行动的状态。其近义词挥拳抡棒等带有动作性,反义词如和平相处则表达和平、安定的状态。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语境,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非战斗场合或混用其他动作词。正确运用该成语能精准表达准备战斗或采取激烈行动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