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世离俗

避世离俗:远离尘嚣的精神追求

读音

避世离俗:bì shì lí sú

含义

  • :躲开、远离
  • :世俗社会、红尘世界
  • :分离、脱离
  • :凡俗、庸常的生活

整体含义:指主动远离喧嚣的世俗社会,追求超脱凡尘的生活方式或精神境界。既可形容隐士的物理隐居,也可比喻心灵上对功利社会的疏离。

典故

  1. 《庄子·刻意》
    “刻意尚行,离世异俗”——最早提出类似概念,描述隐士超然物外的状态。
  2.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以田园隐居实践避世离俗的理想。
  3. 《晋书·孙登传》
    隐士孙登”穴山而居”,嵇康慕名求教,体现魏晋名士对避世境界的推崇。

近义词

  1. 超然物外——精神上超越世俗纷扰
  2. 遁迹山林——物理层面的隐居行为
  3. 与世无争——不参与世俗竞争的态度
  4. 闲云野鹤——形容自由无拘的状态

反义词

  1. 趋炎附势——巴结权贵的世俗行为
  2. 争名逐利——积极追求世俗利益
  3. 同流合污——随波逐流融入不良环境
  4. 红尘滚滚——深陷世俗事务的状态

例句

小学阶段

  1. 爷爷退休后住在乡下,种花钓鱼,过着避世离俗的生活。
  2. 这幅画里的老人在竹林里弹琴,真有避世离俗的感觉。

中学阶段

  1.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古代文人避世离俗的典范。
  2. 现代都市人偶尔需要避世离俗的假期,让心灵沉淀。
  3. 他的诗歌充满对避世离俗生活的向往,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

大学/成人阶段

  1. 当代”数字游民”现象,可视为科技时代的避世离俗新形态。
  2. 修道院的选址往往在僻静处,这种空间安排暗合避世离俗的理念。
  3. 从存在主义视角看,避世离俗本质是对生命本真性的追求。

文学化表达

  1. 青瓦白墙掩映在云雾中,这座古寺完美诠释了避世离俗的意境。
  2. 她将阳台改造成迷你禅园,在钢铁森林里辟出一方避世离俗的天地。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消极逃避
    × “他工作受挫后就避世离俗地整天睡觉”(正确应为”消极颓废”)
  2. 混淆物理与精神层面
    × “疫情期间居家隔离就是避世离俗”(被动隔离≠主动选择)
  3. 简单等同旅行
    × “周末去农家乐体验避世离俗”(短暂休闲不构成本质脱离)
  4. 忽略主体意愿
    × “偏远山区居民的生活是避世离俗”(非主动选择不适用)

这个成语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精神自由的永恒追求,在当代社会更演变为一种平衡世俗与超脱的生活智慧。无论是终南隐士的决绝,还是现代人暂时的”数字断联”,本质上都是对生命质量的另一种探索。

你可能感兴趣

10首描写隐居生活的经典诗词 探寻陶渊明王维等古代文人的隐逸情怀

本文介绍了多首描写隐居高手的古诗词,这些诗词展现了隐者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形象。文章列举了多首古诗,包括《归园田居》、《江雪》、《寻隐者不遇》等,并详细解析了每首诗的背景、内容和意境。文章还介绍了这些诗词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柳宗元、贾岛等著名诗人的隐逸生活。这些诗词不仅具有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阅读这些诗词,可以感受隐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以及他们内心的淡泊与自在,同时也给人以人生哲理的启示。

描写魏晋时期的诗词

这篇文章主要围绕魏晋时期的诗词进行描述,介绍了不同诗人及其作品,展示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才情和智慧,以及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文章所包含的诗词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还有对友情、爱情和人生的感悟。这些诗词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精神。总的来说,这篇文章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韵味和魅力的魏晋时期,让人们更加了解和欣赏这一历史时期的诗词文化。本文介绍了魏晋时期的诗词,涵盖了不同诗人的作品,展示了魏晋文人的才情和智慧,以及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文章通过丰富的诗词内容,呈现了一个充满韵味和魅力的魏晋时期,让读者更加了解和欣赏这一

描写隐居的诗词

本文提供了五篇关于描写隐居的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通过描绘自然风光、隐居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等方面,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在阅读这些描写隐居的诗词时,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对生命的珍视,同时也能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寄托和慰藉。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五篇关于描写隐居的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描绘了自然风光、隐居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这些诗词具有文学价值,并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阅读这些诗词,我们能感受到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在隐居生活中找到的内心平静和自由。这

10首描写闲适生活的古典诗词 探寻中国文人无事之诗中的悠然境界

无事之诗: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闲适美学"无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非简单的"没有事情",而是一种超脱功利、悠然自得的生活境界。这种境界在古典诗词中形成了独特的"无事"主题,展现了文人雅士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本文选取唐宋时期几位代表性诗人的"无事"诗词,解析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与美学价值。王维《酬张少府》朝代:唐代作者: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解析:此诗展现了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的生活状态。"万事不关心"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世俗纷扰的主动疏离。"松风"、"山月"的意象组合营造出空灵意境,"解带"、"弹琴"的动作描写则体现了身心

描写隐士的诗词诗经

本文是一篇关于描写隐士的诗词诗经的文章,主要介绍了隐士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特殊存在,以及通过古诗词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赞美。文章选取了多首古诗词进行解析,展现了隐士的独立与超脱、宁静与自由的生活状态,并强调了隐士精神的内涵与价值。通过对这些诗词的赏析和品味,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也能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与理想。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古诗词中汲取启示和力量,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文章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隐士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特殊地位,通过古诗词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赞美。文章选取了多首描写隐士的古诗词,包括《诗经·小雅·鹤鸣》、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维的《终南别业

关于修心的诗词

关于修心的诗词(第1篇)关于修心的诗词一、诗词全文及作者、朝代静夜思作者:白居易(唐代)原文:修心悟道自清净,万法皆空道未离。独坐空山无人问,天地苍茫自吟诗。坐禅语作者:贾岛(唐代)原文:秋水长流万丈清,心随孤鹤去寻僧。了无一物堪留碍,日月常悬定坐灯。醒世良言作者:元稹(唐代)原文:本无是非别轻重,一心不念五色道。世间万物皆如梦,修心悟道得真道。禅意作者:王维(唐代)原文:心静自然凉,清风吹不惊。万法皆如幻,修心悟道明。悟道作者:李煜(南唐)原文:人道修行苦,我道悟心清。云烟随逝水,明月照禅情。二、诗词解析以上这些诗词都是关于修心的主题,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和角度表达了修心的重要性以及修心的过程和

餐霞漱瀣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词语“餐霞漱瀣”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提供了多个例句。该词语形容人的风度或境界超脱尘世,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其典故源于古代道家修炼之法,常用于文人雅集中。使用时要注意避免滥用、与其他词语混用,以及在职场环境和描述普通人日常生活时使用不当。

敖世轻物

敖世轻物的读音为"áo shì qīng wù",含义是形容人高傲自大,不重视物质利益,追求精神自由和独立。典故源于古代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人。近义词如傲骨嶙峋、超然物外等。反义词如随波逐流、趋炎附势等。使用时应注意语境,避免错误用法。

超然远引是什么意思

超然远引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āo rán yuǎn yǐn,形容一个人心志高远,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或为了避开不利环境而主动远离。该成语源自古代文献记载,含有超脱尘世、追求高远境界的意味。其近义词包括远走高飞、避世绝俗等,反义词为趋之若鹜、随波逐流等。使用时应根据语境恰当运用,避免与其他含义相近但用法不同的成语混淆。其错误用法包括在不当场合使用或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

出世离群是什么意思

出世离群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ū shì lí qún。它表示脱离世俗纷扰,追求内心自由和宁静的状态。这个成语源于古代隐士和修行者的行为,他们为了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越尘世选择隐居。出世离群的含义包括超凡脱俗、遗世独立等近义词的含义。然而,这个成语常被误用为描述不合群或孤僻的状态,正确的用法应该是描述一个人追求内心自由和宁静的状态。文章中提供了多个例句以解释其正确用法。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