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强击惰
读音
bì qiáng jī duò
含义
“避强击惰”是一个成语,由四个字组成:
- 避:躲开、避开。
- 强:强大、强势。
- 击:攻击、打击。
- 惰:懒惰、懈怠。
整体意思是:避开强大的对手,攻击懈怠或弱小的敌人。比喻在竞争或斗争中,选择有利时机,避免硬碰硬,而是寻找对方的弱点进行攻击。
典故
- 《孙子兵法》:
这一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孙子兵法·虚实篇》:“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意思是作战时要避开敌人的主力,攻击其薄弱环节。 - 《三国演义》:
诸葛亮北伐时,多次采用“避强击惰”的策略,如避开魏国主力,转而攻击防守薄弱的城池,以取得局部优势。 -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在井陉之战中,避开赵军主力,利用奇兵突袭赵军后方,最终以少胜多。
近义词
- 避实就虚:避开敌人的主力,攻击其薄弱环节。
- 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开自己的劣势。
- 以逸待劳:利用敌人疲惫时发动攻击。
- 乘虚而入:趁敌人虚弱时进攻。
反义词
- 硬碰硬:直接与强大的对手对抗。
- 以卵击石:用弱小的力量对抗强大的敌人,自取灭亡。
- 迎头痛击:正面迎战敌人,不避锋芒。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小明在游戏中避强击惰,专门找跑得慢的同学抓。
- 小兔子避强击惰,趁大灰狼睡觉时逃走了。
-
小学高年级:
- 比赛时,我们避强击惰,先打败实力较弱的对手。
- 游击队员避强击惰,专门袭击敌人的补给线。
-
初中:
- 在商战中,企业常常避强击惰,寻找竞争对手的弱点突破。
- 篮球比赛中,教练安排战术避强击惰,避开对方主力球员的防守。
-
高中:
- 古代军事家善于避强击惰,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 在辩论赛中,他避强击惰,专门反驳对方逻辑不严密的部分。
-
大学及以上:
- 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必须学会避强击惰,才能在行业中立足。
- 外交策略上,国家有时会避强击惰,联合次要对手对抗主要威胁。
错误用法
-
误用为“避强击弱”:
- ❌ 错误例句:我们要避强击弱,才能获胜。(正确应为“避强击惰”)
- 解释:“惰”强调懈怠、不积极的状态,而“弱”仅指力量弱小,含义不完全相同。
-
误用为“避实击虚”:
- ❌ 错误例句:他避实击虚,专门找软柿子捏。(“避实击虚”更偏向军事策略,而“避强击惰”适用范围更广)
-
误用为消极逃避:
- ❌ 错误例句:他总是避强击惰,不敢面对困难。(成语强调策略性选择,而非逃避责任)
-
误用为“欺软怕硬”:
- ❌ 错误例句:这个人避强击惰,专挑老实人欺负。(“避强击惰”是中性或褒义,而“欺软怕硬”是贬义)
-
误用为“投机取巧”:
- ❌ 错误例句:他考试避强击惰,只复习简单的题目。(成语不适用于学习偷懒的场景)
总结:“避强击惰”是一种智慧策略,强调在对抗中选择有利时机,而非消极逃避或欺软怕硬。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误解。
你可能感兴趣
避强打弱
本文介绍了成语“避强打弱”的发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指的是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选择避开其锋芒,转而攻击其弱点或薄弱环节。文章详细解释了其含义,并提到了该成语在战争、商战、体育比赛等不同领域的运用。同时,也指出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的错误用法。
避强击弱
避强击弱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ì qiáng jī ruò。它指的是在军事或竞争活动中避免与对方在力量或能力上直接对抗,选择攻击对方的薄弱环节或弱点。这一策略强调了策略和智慧的重要性。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中的实践,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策略表达方式。其近义词包括攻其不备、避实击虚和智取,反义词为硬碰硬、以卵击石和硬攻。在商业竞争、军事战术、学习等领域中,避强击弱的策略都有实际应用。然而,过度依赖此策略可能会忽视整体战略和个人成长中的长处,甚至可能导致沟通问题。因此,在使用此策略时需要谨慎权衡利弊得失。
捣虚撇抗
"捣虚撇抗"是一个古代军事术语,读音为dǎo xū piē kàng。它描述了在战斗中攻击敌人弱点、采取灵活策略的行动。这一术语源于古代战争,在《孙子兵法》等军事著作中有相关记载。其近义词包括乘虚而入、避实击虚和随机应变,反义词有固守待援、直攻硬打和死板教条。在运用时,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对手的弱点,采取有效策略。错误用法包括将其误解为无目的行动、与其他概念混淆以及在非军事场合使用。
避实就虚
避实就虚是一个常用的成语,读音为"bì shí jiù xū",意为避开敌人的主力攻击其弱点或空虚。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兵法,是战争中常用的策略之一。它指通过避开对方的实力或优势,寻找并攻击对方的弱点或不足,以达到胜利的目的。同时,避实就虚也常被用于比喻在其他领域中善于利用对方弱点取得胜利的策略和战术。此外,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注意避免误用这个成语,理解其背后的真正含义,以免产生误解。
扼喉抚背
“扼喉抚背”是一个比喻性的成语,正确的读音为è hóu fǔ bèi,字面意思为在关键时刻给予对方支持或安慰。这个成语常用来表达深情厚意和关怀之情。典故多涉及英勇将领或文学作品中的英雄行为。近义词如扶持帮助、雪中送炭等,反义词则是落井下石等。错误用法包括误解字面意思、在不恰当场合使用以及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
反戈一击
反戈一击是一个成语,形容在敌对或冲突中突然转向攻击敌人。其含义是原本敌对的一方突然改变立场,攻击原先的敌人,常用来描述战争或斗争中的劣势方突然采取行动扭转局势。该成语的典故最早源于古代战争故事。此外,文章还提供了反戈一击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多个例句以展示其用法。但使用时应避免错误用法,需根据具体语境判断和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乘隙捣虚
乘隙捣虚是一个成语,发音为chéng xì dǎo xū。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利用空隙或薄弱环节进行攻击或行动。它源于古代战争策略,表示抓住敌人的空隙或疏忽进行攻击。乘隙捣虚的近义词包括乘虚而入、攻其不备和乘机而动等。反义词为坐失良机、毫无作为和守株待兔等。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乘隙捣虚的用法,并强调了其正确使用的情境。同时,也指出了错误用法,即该成语不应被理解为搞小动作或做不正当的事情。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机会,取得胜利。
出敌意外
“出敌意外”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ū dí yì wài,表示行动或计谋出乎对手的预料之外。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争中的战术和策略,用于形容出乎敌人意料的行动或计谋。其近义词包括出其不意、意料之外、突如其来等,反义词有意料之中、顺理成章、按部就班等。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搭配,避免语义重复或滥用。该成语在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对于表达出乎预料、惊喜或军事策略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抵瑕蹈隙
抵瑕蹈隙是一个成语,发音为dǐ xiá dǎo xì,意指攻击别人的弱点或利用空隙进行行动。该成语来源于古代战争和军事策略,形容寻找并利用对方的弱点或机会进行攻击的策略。其近义词包括乘虚而入、乘人之危、伺机而动等。反义词有守正不阿、坦诚相待等。使用时要避免错误用法,如不当场合使用、误解为贬义以及滥用等。同时,该成语在句子中可以用于描述各种场合下的抵瑕蹈隙行为。
什围伍攻是什么意思
什围伍攻的读音什围伍攻的读音为:shén wéi wǔ gōng。什围伍攻的含义什围伍攻的含义是指以众多力量包围攻击敌人,使其无法抵挡。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战争或斗争中,一方以强大的力量包围并攻击另一方,使其处于不利地位。什围伍攻的典故什围伍攻的典故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当时,晋国与楚国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晋国军队采用了一种战术,即以众多兵力包围并攻击敌军,最终取得了胜利。这种战术被称为“什围伍攻”,并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在古代战争中,这种战术被广泛应用。在古代战争中,军队常常会采取“围攻”战术,即用多个方向的兵力包围敌人,使其无法逃脱。而“什围伍攻”则强调了这种战术的强大和威力,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