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身贱体:成语详解
读音
卑身贱体:bēi shēn jiàn tǐ
含义
- 卑:低下,谦逊。
- 身:身体,自身。
- 贱:轻视,贬低。
- 体:身体,身份。
整体含义:形容人刻意降低自己的身份,表现出谦卑甚至卑微的态度,以迎合他人或达到某种目的。
典故
- 《史记·滑稽列传》:
战国时期,齐国大臣淳于髡(kūn)曾以“卑身贱体”的方式劝谏齐威王,通过降低自己的姿态,使君王更容易接受建议。 - 《后汉书·逸民传》:
东汉隐士严光拒绝汉光武帝刘秀的征召,不愿“卑身贱体”以求富贵,体现了高洁的品格。
近义词
- 低声下气:形容说话或态度极其谦卑。
- 俯首帖耳:形容完全顺从,不敢反抗。
- 奴颜婢膝:形容谄媚讨好,毫无骨气。
- 谦恭下士:形容地位高的人对下属或普通人谦逊有礼。
反义词
- 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 目中无人:形容傲慢,看不起别人。
- 桀骜不驯:形容性格倔强,不服管教。
- 傲睨自若:形容态度高傲,旁若无人。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他为了讨好老师,总是卑身贱体地帮忙擦黑板。
- 小猫咪见到大狗时,卑身贱体地缩成一团。
-
小学高年级:
- 在古代,臣子面对君王时常常卑身贱体,以示尊敬。
- 他为了得到这份工作,不得不卑身贱体地求人帮忙。
-
初中:
- 真正的强者不会卑身贱体地迎合他人,而是靠实力赢得尊重。
- 她不愿卑身贱体地讨好上司,最终选择了辞职。
-
高中及以上:
- 在封建社会,许多官员为了升官发财,不惜卑身贱体地巴结权贵。
- 他虽身处困境,却始终坚守尊严,绝不卑身贱体地乞求怜悯。
错误用法
-
误用为“谦虚”:
- ❌ 错误例句:他虽然很有才华,但总是卑身贱体地向别人请教。
- ✅ 正确用法:“卑身贱体”带有贬义,不能用于形容谦虚好学。
-
误用为“身体虚弱”:
- ❌ 错误例句:他生病后,整个人显得卑身贱体。
- ✅ 正确用法:该成语与身体健康无关,不能用来形容病弱状态。
-
误用为“低调”:
- ❌ 错误例句:她虽然是大明星,但生活中很卑身贱体。
- ✅ 正确用法:“卑身贱体”强调刻意降低身份,与“低调”不同。
总结:“卑身贱体”通常用于贬义语境,形容人过分谦卑甚至丧失尊严的行为,使用时需注意感情色彩。
你可能感兴趣
点头哈腰
“点头哈腰”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人过分恭顺、顺从或卑躬屈膝的行为态度。其典故可能源于古代社会的习惯用语或行为模式。该词汇的近义词包括卑躬屈膝、俯首帖耳等,反义词则为傲骨嶙嶙、刚正不阿等。在使用时需注意,不应在描述平等关系中的互动、自嘲或贬低他人,或在正式场合中使用。其错误用法可能会影响个人形象和与他人关系。
低声下气
"低声下气"是一个成语,形容人的态度谦卑,声音降低,带有讨好的意味。该成语来源于古代中国的社交礼仪,表示敬畏、请求或顺从的态度。其典故包括官员面对皇帝时的谦卑态度和村民请求帮助的故事。近义词有恭敬顺从、谦卑有礼等,反义词有高傲自大、盛气凌人等。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判断,过度使用可能显得不恰当。
昂首望天
昂首望天是一个成语,读音为áng shǒu wàng tiān。其含义为抬头仰望天空,常用来形容人态度高傲,自视甚高,不切实际地妄自尊大。该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常以此姿态展示自己的威严和自信,但过度则表现为傲慢和自大。昂首望天的近义词有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自命不凡等。反义词包括谦虚谨慎、脚踏实地、谦逊有度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注意其适用的场合和对象,避免误用。错误使用方式包括滥用场合、误用对象和与其他成语混淆。
傲慢不逊
“傲慢不逊”是一个形容词短语,读音为ào màn bù xùn,用于形容态度高傲,自大无礼,不尊重他人。其典故源于古代,常用来批评自视过高、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谦逊的人。该词的近义词包括傲慢无礼、自命不凡、盛气凌人,反义词则是谦虚有礼、温文尔雅、平易近人。使用时应结合语境判断,尤其在严肃场合中使用更为恰当,避免在非正式场合或轻松氛围中使用,也避免滥用以及将“傲慢”与“自信”混淆使用。该成语在描述人的行为和态度时非常常见,例如他在工作中总是傲慢不逊地对待同事和下属等。
垂耳下首
垂耳下首是一个形容动物或人温顺、恭敬姿态的成语,源于古代传说和故事。其正确读音为chuí ěr xià shǒu。该成语常用于描述人物或动物的姿态,表达谦逊、恭敬和顺从的意境。在运用时,需注意避免不当场合使用、用错对象、误解含义以及搭配不当等错误用法。
多愁多病
多愁多病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uō chóu duō bìng,用于形容常常忧愁且身体常生病的人。其出处并不明确,但可能与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人物情感的描绘以及古代社会的普遍认知有关。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忧心忡忡、郁郁寡欢等,反义词为豁达开朗、无忧无虑等。文章提供了关于多愁多病的例句及错误用法的提醒,提醒使用者应根据语境适当使用,避免滥用或乱用。
遁迹藏名
遁迹藏名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ùn jì cáng míng,指的是隐藏自己的行踪和姓名,不让人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去向。该成语最早出自《后汉书·隐逸传》,常用来形容隐士为了避世隐居而隐匿身份。其近义词包括隐姓埋名、销声匿迹、深藏不露等,反义词则为抛头露面、显山露水等。在用法上,应注意避免误用或滥用该成语。例如,某人为避开媒体追踪或保护家人安全而选择遁迹藏名的生活方式。此外,该成语也可用来描述已经功成名就但仍选择隐居的人。不当用法是随意用于其他场合或误用为其他含义。因此,在写作中需正确使用该成语。
返老还童
返老还童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ǎn lǎo huán tóng,意味着通过某种方式使身体或精神回复到年轻状态。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神话传说,描述的是某种神奇方法或仙草能让人恢复青春。其含义是恢复青春,重返年轻状态,常用来形容人的精神状态或生理状态出现了年轻化的变化。近义词包括重获青春、返童归真等,反义词则是未老先衰、老态龙钟等。使用返老还童时需避免误解为字面意义的回到童年,而应理解为描述精神状态上的年轻化,同时避免在不适当的场合使用。
东张西张
本文介绍了形容词性短语“东张西张”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短语用来形容人做事心神不宁、左顾右盼、注意力不集中或四处张望、不专心的样子。文章详细解释了其用法,并提供了相关的近义词、反义词和例句。同时,也指出了在使用中需要注意避免的错误用法,如不当语境使用、滥用、与其他动词连用时产生歧义以及与“四处”等词语的重复使用。
洞彻事理
洞彻事理的读音为【dòng chè shì lǐ】,表示深入透彻地理解事物。该成语形容人的智慧和洞察力敏锐,能迅速理解复杂事物并做出正确判断。它没有特定的典故或出处,但在古代文献中常出现。近义词包括洞察秋毫、明察秋毫等,反义词则包括懵懂无知、浅尝辄止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为贬义或在不当场合使用,并与“透彻了解”区分使用。洞彻事理能力的人能够洞察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有助于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