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辞莫辩:无法辩解的困境
读音
bǎi cí mò biàn
含义
- 百:形容数量极多。
- 辞:言辞、语言。
- 莫:不能、无法。
- 辩:辩解、辩驳。
整体含义:即使有再多的言辞,也无法为自己辩解。形容在某种情况下,无论怎样解释都难以让人信服或理解,陷入无法自证的困境。
典故
- 《左传·昭公元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叔向因政治斗争被诬陷谋反,面对国君的质问,他虽极力辩解,但最终仍被流放。后人用“百辞莫辩”形容他当时的无奈。 -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被诬谋反,面对刘邦的猜忌,他多次上书自辩,但最终仍被吕后设计杀害。司马迁评价他“虽百口何辞”,即“百辞莫辩”的另一种表达。 - 民间故事:
古代有一书生被冤枉偷窃,尽管他反复解释自己清白,但无人相信。他感叹:“纵有百口,亦难自明。”后来演变为“百辞莫辩”。
近义词
- 百口莫辩:与“百辞莫辩”意思相同,强调无法辩解。
- 有口难言:心里有话却说不出来,或因某种原因无法表达。
- 跳进黄河洗不清:比喻无论如何解释都无法澄清误会。
-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形容受了委屈却无法辩解。
反义词
-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底气。
- 振振有词:形容说话时理由充分,态度自信。
- 据理力争:依据道理尽力争辩或争取。
- 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说法前后一致,没有漏洞。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小明被冤枉弄坏了同桌的铅笔盒,他急得直哭,真是百辞莫辩。
- 小狗把沙发抓坏了,但它不会说话,百辞莫辩。
-
小学高年级:
- 老师误以为小华抄作业,尽管他解释了很久,但还是百辞莫辩。
- 妹妹打翻了花瓶却指着猫,猫咪百辞莫辩,只能“喵喵”叫。
-
初中:
- 他被同学诬陷作弊,尽管他极力解释,但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仍是百辞莫辩。
- 历史上许多忠臣被奸臣陷害,往往百辞莫辩,含冤而死。
-
高中:
- 在网络暴力中,受害者常常面临百辞莫辩的困境,因为谣言传播的速度远快于真相。
- 法律讲究证据,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被告可能会陷入百辞莫辩的境地。
-
大学及以上:
- 在舆论审判的背景下,名人一旦被贴上负面标签,往往百辞莫辩,即使澄清也难以扭转公众印象。
- 某些政治斗争中,对手只需散布谣言,就能让另一方百辞莫辩,失去支持。
错误用法
-
误用为“百词莫辩”:
- ❌ 他写作文时词汇贫乏,真是百词莫辩。(正确应为“词穷”或“无言以对”。)
-
误用为“百辞莫辩”指物理上的无法说话:
- ❌ 他嗓子哑了,百辞莫辩。(正确应为“有口难言”或“说不出话”。)
-
误用为形容逻辑混乱:
- ❌ 他的论点漏洞百出,百辞莫辩。(正确应为“自相矛盾”或“难以自圆其说”。)
-
误用为形容沉默寡言:
- ❌ 她性格内向,面对陌生人总是百辞莫辩。(正确应为“不善言辞”或“沉默不语”。)
“百辞莫辩”强调的是因外界压力或误解而无法辩解,而非主观上的沉默或语言能力不足。使用时需注意语境。
你可能感兴趣
百喙莫辩
“百喙莫辩”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事情复杂难以分辨或解释清楚。其典故源自古代复杂案件或争议。近义词有“无法言喻”等,反义词有“一目了然”等。在运用时需注意避免在轻松或非正式场合使用,误用为贬义,以及与其他近义词混用。该成语可用于形容各种复杂情境,如案件、争议、报告内容等。
有口难分是什么意思
有口难分的读音读音:yǒu kǒu nán fēn拼音注音:yǒu/kǒu/nán/fēn有口难分的含义“有口难分”指有嘴却难以分辩,形容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或难以辩解的情境。具体来说,它表示虽然有话要说,但因为某种原因或情况,无法清楚地解释或辩解。有口难分的典故“有口难分”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故事。其中一则典故讲述了古代一个官员被冤枉时,虽有口才却难以解释清楚自己的清白,最终因此受屈。这个典故形象地表达了“有口难分”的情境。此外,还有其他的典故和出处,如某些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也有相关的描述和引用。这些典故和出处都进一步丰富了“有口难分”这个成语的内涵。有口难分的近义词难以言表:指难以用言语表达清
百喙难辩
本文介绍了成语“百喙难辩”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用来形容某件事或观点的争议性大,难以达成一致意见或查清真相。文章还提供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示例,并强调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上下文和语境。
有口难辩是什么意思
有口难辩的读音读音:yǒu kǒu nán biàn标注:yǒu(第三声),kǒu(第三声),nán(第二声),biàn(第四声)有口难辩的含义“有口难辩”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虽然有嘴却难以分辩或解释清楚。它通常用来形容在面对某种情况或问题时,虽然有充分的理由或解释,但却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或得到他人的理解。有口难辩的典故“有口难辩”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献记载。在古代,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言喻的困境或矛盾,因此产生了这个成语。其中一种说法是,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中的故事。在古代战争中,有时候会出现双方各执一词、互相指责的情况。即使一方
疑似之间是什么意思
疑似之间的读音疑似之间的读音为sì yí zhī jiān,其中“似”字读作sì,表示相似、类似的意思;“间”字读作jiān,表示时间、空间或两者之间的意思。疑似之间的含义“疑似之间”是一个成语,表示在难以确定的情况下,事物之间存在相似或相近的迹象或关系,但还不能确定其真实情况或性质。疑似之间的典故该成语源于古代的文献记载,没有具体的典故。它主要用来描述在事物表面相似但实际存在差异或模糊不清的情况。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形容难以判断或确定的情况。疑似之间的近义词难以确定:表示情况不明确,难以判断或确定。模棱两可:形容事情或情况含糊不清,不能明确判断。似是而非:形容表面上看起来像是的,但实际上
似是而非是什么意思
似是而非的读音标注拼音: sì shì ér fēi似是而非的含义“似是而非”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些事物或言论表面上看起来像真的,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不正确的。这个成语强调了表面现象与真实本质之间的差异。似是而非的典故“似是而非”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的文献中,有多个典故涉及到这个成语。其中一个典故是关于一个学者在读书时,只注重文字表面的意思,而忽略了文字背后的真正含义,因此被认为“似是而非”。另一个典故则是关于一个官员在处理政务时,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深入了解事情的真相,因此做出了错误的决策。这些典故都强调了表面现象与真实本质之间的差异,以及人们容易受到表面现象的误导而做出错
众口难调是什么意思
众口难调的读音拼音:zhòng kǒu nán diào注音:ㄓㄨㄥˋ ㄎㄡˇ ㄣㄢˊ ㄉㄧㄠˋ解释:指每个人的口味和需求不同,难以满足所有人的要求。众口难调的含义“众口难调”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口味和需求各不相同,难以找到一种方法或事物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或喜好。这个成语也常用来比喻意见、观点、要求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难以达成一致。众口难调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饮食文化。在古代,由于食物种类和烹饪方法的多样性,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口味偏好。因此,在宴请客人时,厨师们常常会面临如何调配菜肴以满足不同客人的口味需求的难题。由于人们的口味各不相同,很难有一种菜肴可以完全符合所有人的口味
得陇望蜀
得陇望蜀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é lǒng wàng shǔ。它的含义是在得到一些成就或满足后,仍然渴望得到更多,比喻贪心不足、不知满足。该成语源于中国古代传说。除了得陇望蜀的近义词如贪得无厌、欲壑难填、见异思迁,其反义词有心满意足、知足常乐、适可而止。文章还提供了得陇望蜀的例句和错误用法的提醒。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含义是否符合成语的本意。
奥妙无穷
文章介绍了成语“奥妙无穷”的含义,形容事物或现象所蕴含的深奥、微妙且无法穷尽的道理或意义。该成语没有特定的典故或出处,但在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被广泛使用。文章还提供了该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通过例句展示了其用法。同时,指出在运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滥用、用错对象、搭配不当和误解为贬义等错误用法。
羝羊触藩
羝羊触藩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ī yáng chù fān。其含义是公羊用角撞击篱笆,比喻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该成语来源于《左传》和《诗经》中的篇章。羝羊触藩的近义词包括进退两难、左右为难等,反义词则为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等。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是描述非困境或难题的情境。文章还包含了一些使用该成语的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