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兵束甲

成语「案兵束甲」详解

读音

案兵束甲:àn bīng shù jiǎ

含义

  • :通“按”,指停止、搁置。
  • :兵器,泛指武器。
  • :捆绑、收起。
  • :铠甲,古代战士的防护装备。
    整体含义:指停止军事行动,收起武器和铠甲,比喻暂时休战或放弃武力对抗。

典故

  1.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劝孙权暂时放下武力,联合抗曹。
  2. 《资治通鉴》
    记载战国时期,秦国曾“案兵束甲”,暂时休战以积蓄力量。
  3. 民间传说
    古代将领在战局不利时,常下令“案兵束甲”,避免无谓牺牲。

近义词

  1. 偃旗息鼓:停止战斗,收起军旗和战鼓。
  2. 刀枪入库:武器收归仓库,比喻战争结束。
  3. 休养生息:停止战争,恢复国力。
  4. 按甲寝兵:放下武器,停止军事行动。

反义词

  1. 厉兵秣马:磨快兵器,喂饱战马,准备战斗。
  2. 大动干戈:大规模动用武力。
  3. 兴师动众:发动军队,准备作战。
  4. 剑拔弩张:形势紧张,随时可能爆发冲突。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两国决定“案兵束甲”,不再打仗了。
    • 将军下令“案兵束甲”,士兵们都很高兴。
  2. 小学高年级

    • 经过谈判,双方同意“案兵束甲”,和平共处。
    • 战争太残酷了,还是“案兵束甲”更好。
  3. 初中

    • 诸葛亮建议孙权“案兵束甲”,联合抗曹。
    • 历史上许多战争因“案兵束甲”而避免更大伤亡。
  4. 高中及以上

    • 在国际冲突中,“案兵束甲”往往是明智的选择。
    • 古代兵法强调适时“案兵束甲”,以保存实力。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准备战斗”

    • ❌ 敌人来了,我们赶紧“案兵束甲”!(正确应为“厉兵秣马”)
  2. 误用为“整理装备”

    • ❌ 士兵们“案兵束甲”,准备出发。(正确应为“整装待发”)
  3. 误用为“投降”

    • ❌ 战败后,将军只好“案兵束甲”。(正确应为“缴械投降”)

总结:“案兵束甲”强调主动停止武力对抗,而非被动投降或备战,使用时需注意语境。

案兵束甲.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戟的诗词

关于戟的诗词(第1篇)关于“戟”的诗词一、引言“戟”作为古代兵器,常在古诗词中出现。它不仅是战争的象征,更承载了诗人对历史、对英勇的感慨。本文将围绕“戟”这一主题,选取几首饱含深意的古诗词,并附上原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二、古诗词选录《从军行》作者:陈陶朝朝代代戟戈兵,万国戎马扬旌旗。朝日明光寒色里,不知何处是归期。解析:此诗描述了战场上刀光剑影的场景,用“戟”象征着战争与英勇。“朝朝代代戟戈兵”描绘了历史长河中无数次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从军北归》作者:杜甫归来茂陵旧,出塞异乡情。昔日曾持戟,沙场尽血行。孤城对海月,战马犹嘶鸣。解析:杜甫此诗中,“昔日曾持戟”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战场的回忆,通过“

关于盾的诗词

关于盾的诗词(第1篇)关于盾的诗词并不多见,但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盾作为一种重要的战争工具,仍然在诗人的笔下留下了不少痕迹。以下是一篇以“关于盾”为主题的文章,其中包含了部分符合主题的古诗词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关于盾的诗词探析一、诗词选录秦风·无衣作者:先秦·佚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行。修我盾牌,守我疆埸。临江仙·用尽春江春已尽作者:吴师道朝代:元代鱼网平头割玉鲈,黄梅细雨溅霓裳。战舰东风旌旗满,一川杨柳碧丝长。 闻道敌军犹戍守,何妨用我作金汤。江水横流中流立,万夫争决大盾张。二、诗词解析秦风·无衣此诗出自先秦时期,是古代战争动员诗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提到“修我盾牌

倒戢干戈

“倒戢干戈”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lì gān gē。其含义是把武器收起来,比喻停止武力行动或消除战争状态,表达追求和平与安定的愿景。该成语来源于《史记·五帝本纪》,在文献中常用来描述国家间或社会内部的和平安定。其近义词包括“偃武修文”、“止戈为武”等,反义词有“兵戎相见”等。在用法上,“倒戢干戈”不应被误用为对轻微争执或冲突的描述,而应专指严重的战争状态或冲突结束的情景。同时,该成语也不应被用于轻视战争或表示不切实际的和平幻想。在例句中,可以表达期待世界各国能够共同追求和平与繁荣的愿望。

兵戎相见

兵戎相见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īng róng xiāng jiàn。它用来形容双方因矛盾冲突而进入武装对峙或战斗的状态。源于古代战争背景,常用于形容双方关系紧张,需要通过武力解决争端。其近义词包括剑拔弩张、刀光剑影等。反义词有和睦相处、和平共处等。在使用时需注意成语的恰当性和语境,避免误用或滥用。

关于兵器的诗词

关于兵器的诗词(第1篇)关于兵器的诗词,自古以来在中华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表现。以下是一些关于兵器的诗词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一、汉朝及之前曹操《短歌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首诗虽未直接写兵器,但在曹操的战争生涯中,其麾下的军队所使用的兵器无疑也是战争的重要元素。二、唐朝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君不见玉贵在手刀生寒芒

按甲休兵

按甲休兵是一个成语,读音àn jiǎ xiū bīng,意为使军队暂不行动,停止战斗或训练,让疲惫的士兵得以休息。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和三国时期的典故。按甲休兵的含义是形容在战争或冲突中暂时停止军事行动,以恢复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其近义词包括休整军队、偃旗息鼓、休养生息、整顿兵马等。反义词有征战不息、战鼓急擂、兴兵动众、戎马不息等。按甲休兵在战争、学习、工作等场合都有应用,但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非军事或非战斗场合,或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

卖剑买牛是什么意思

“卖剑买牛”是一个成语,拼音是mài jiàn mǎi niú。这个成语意味着放弃武力斗争,转而从事和平的农业生产活动。它反映了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古人对农耕文化的重视。典故源自春秋或战国时期,描述人们为了和平生活而选择放弃战斗,从事农业生产。近义词包括弃武从农、息戈投耜和安居乐业等。反义词包括挑起争端、持戈试马和战乱不休等。在日常使用中要避免误用,特别是在形容转变突然或语义混淆时。该成语中的“卖剑”指放弃武力,“买牛”指从事和平生产。使用时需结合语境准确性。

刀枪入库

“刀枪入库”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āo qiāng rù kù。它的含义是将武器收藏起来,不再使用,用来形容社会秩序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时期,战争结束后,为了维护社会的和平与稳定,人们会将武器收起来。其近义词包括和平时期、安居乐业、太平盛世等,反义词有战乱时期、兵荒马乱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个人或团体装备的误用,以及不恰当的语境和战争或冲突场景。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倒载干戈

“倒载干戈”是一个成语,形容战争结束或军队撤退。其含义为将武器倒置、运载离开战场,象征着战争的结束。典故出自《左传》等历史记载。该成语的近义词有休兵罢战、息兵止戈等,反义词则包括兵戎相向、战火纷飞等。在战争结束后,士兵们倒载干戈,表示停止战斗。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书写规范和字音准确,避免误解。

描写古代冷兵器的诗词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古代冷兵器在古诗词中的描绘和文化内涵。文章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古代冷兵器在古诗词中的描绘,包括剑、刀、弓箭、矛戟等兵器的诗意展现。通过引用多篇描写古代冷兵器的诗词,展示了冷兵器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文章还探讨了冷兵器的文化内涵与传承,指出冷兵器不仅是战争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古诗词的欣赏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背景,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文章最后呼吁珍惜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