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分守已
读音
ān fèn shǒu jǐ
含义
“安分守已”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
- 安:安定、安心
 - 分:本分、职责
 - 守:遵守、保持
 - 已:自己
 
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安于本分,不做超出自己职责或身份的事情,形容人踏实、不越界、不惹事。
典故
- 《论语·颜渊》:孔子曾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强调人要安守本分,不干涉不属于自己职责的事务。
 - 《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在西域建功立业后,有人劝他继续扩张势力,他却说:“大丈夫安分守已,岂可贪功冒进?”体现了他的稳重和自知之明。
 - 《红楼梦》:贾府中的丫鬟袭人性格温顺,做事谨慎,被形容为“安分守已”,符合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要求。
 
近义词
- 循规蹈矩:严格遵守规矩,不越界。
 - 本本分分:老老实实,不做非分之想。
 - 安贫乐道:安于清贫,坚守自己的信念。
 - 知足常乐:满足现状,不贪求更多。
 
反义词
- 胡作非为:肆意妄为,不顾道德法律。
 - 不安本分:不满足现状,总想突破界限。
 - 野心勃勃:充满野心,不满足于现有地位。
 - 恣意妄为:任性妄为,不受约束。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小明是个安分守已的孩子,从不和同学打架。
 - 小学高年级:他在班上一直安分守已,从不惹老师生气。
 - 初中:她虽然成绩一般,但安分守已,从不抄袭别人的作业。
 - 高中:在职场上,他安分守已,从不参与办公室政治。
 - 大学:有些人喜欢冒险,而他更愿意安分守已地完成学业。
 - 职场:新员工应该安分守已,先熟悉工作流程,再谋求发展。
 - 家庭:老一辈人常常教育子女要安分守已,不要惹是生非。
 - 社会:在公共场合,我们要安分守已,遵守社会秩序。
 - 历史:古代士大夫讲究安分守已,不轻易干预朝政。
 - 文学:小说中的配角往往安分守已,衬托主角的冒险精神。
 - 法律:公民应当安分守已,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 道德:安分守已是一种美德,体现了个人的自律。
 - 经济:在经济波动时,保守的投资者更倾向于安分守已的策略。
 - 教育:老师希望学生能安分守已,专注于学习。
 - 文化:传统社会强调安分守已,现代文化则更鼓励创新。
 - 心理:性格内向的人往往更安分守已,不喜欢冒险。
 - 管理:团队中需要有人安分守已,确保基础工作稳定进行。
 - 科技:在科研领域,既要创新,也要安分守已地遵循实验规范。
 - 军事:士兵必须安分守已,服从命令,不得擅自行动。
 - 哲学: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安分守已的体现。
 
错误用法
- 误用为“安分守纪”:虽然意思相近,但“安分守已”强调的是“自己”,而非“纪律”。
 - 误用为“安分守己”:虽然“已”和“己”字形相似,但成语的正确写法是“安分守已”。
 - 用于贬义:有些人误以为“安分守已”是胆小怕事,其实它是中性偏褒义的词。
 - 用于形容动物:如“这只猫很安分守已”,不太符合成语的使用习惯。
 - 用于形容无生命物体:如“这台机器安分守已地工作”,显得不伦不类。
 
“安分守已”是一个体现中国传统处世哲学的成语,强调自律和知足,适用于描述个人品行、社会规范等多个场景。正确理解和使用它,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思想。
你可能感兴趣
安份守己
本文介绍了安份守己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以及反义词,并给出了相关例句。安份守己是指人能够遵守自己的本分和规矩,不越轨不冒进,保持平稳的生活态度。这一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社会风俗和道德观念。其近义词包括安分守纪、循规蹈矩等,反义词则包括肆意妄为、飞扬跋扈等。同时,也指出了安份守己在使用中需要注意避免的错误用法。
思不出位是什么意思
思不出位的读音标注拼音: sī bù chū wèi思不出位的含义“思不出位”是一个成语,指的是思考问题或处理事情时,没有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或能力范围。具体来说,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人们在思考或行动时,要遵循自己的身份、地位和职责,不可越权行事或思考超出自己权限范围内的问题。它强调了人们在处理事情时应当有恰当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思不出位的典故“思不出位”这一成语出自于《周易·系辞上》。在古代,人们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其固定的位置和职责,人也不例外。如果一个人在思考或行动时超出了自己的位置和职责,就会被认为是“思不出位”,即不合乎天地之道。在古代文化中,“思不出位”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或思想不
非分之念
非分之念是一个成语,指不属于自己的、不合规矩或法度的念头或想法。其源于古代对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的强调,用来形容不合规矩、不合法的念头。近义词包括不当之念、妄念和非分想等。反义词则为正当之念、合理之想等。非分之念的使用需要注意场合和语境,不宜在轻松场合或误用为一般想法。同时,非分之念与妄想、幻想等词汇有差异,需避免混淆使用。
关于礼的诗词
关于礼的诗词(第1篇)关于“礼”的诗词一、诗词全文及作者《诗经·小雅·车舝》原文: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乎礼,贵乎德。作者:佚名(先秦时期)解析:此诗以玉喻君子,强调了君子之礼与德的重要性。宋·苏轼《留侯论》原文:故人知礼贵,为世所敬仰。行仁义之德,得道者多助。解析:此诗赞美了有礼之人的尊贵,并强调了行仁义之德的重要性。汉·乐府《长歌行》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螟蟸若薄我,昼夜变情貌。忘却如素镕,施吾能几何?宫彼亦悠悠,悲吾太无聊。临觚送新欢,听礼解悲忧。解析:这首乐府诗强调了“礼”的重
奉公守法
奉公守法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èng gōng shǒu fǎ。它指的是遵守国家法律、遵循公共道德,恪守职责和义务。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应该遵循社会规范,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奉公守法源自古代,强调了遵守公共规范的重要性,并成为后人遵循的道德准则。其近义词有遵纪守法、循规蹈矩、公正无私、清正廉洁等。反义词包括违法乱纪、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在日常使用中,需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词汇,避免误用。
恪守成宪
文章介绍了“恪守成宪”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恪守成宪意指严格遵守已制定的规章制度或传统法则。该成语源于古代,强调遵守规矩和传统,以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近义词如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等,表示不轻易改变或违背规矩。而反义词如离经叛道、标新立异等,则表示不遵守规矩或违反法律道德。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恪守成宪在实际中的应用。但需注意,过于恪守成宪可能限制创新和发展,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避免与负面含义混淆。
出门应辙
本文介绍了成语“出门应辙”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提供了多个例句以展示其用法。该成语意味着出门时顺应道路轨迹,比喻做事顺应形势或规律,形容人能适应环境、随机应变。错误用法示例也一并说明,提醒读者避免误用。总的来说,“出门应辙”体现了积极应对、顺应时势的态度,是一种值得倡导的行为方式。
离经畔道
离经畔道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行为或言论偏离正道,违背传统道德、伦理和规范。其含义源于《论语》中的思想,表示人在社会中应遵循道德规范和正道。历史上一些违背伦理道德、违反法律的行为可被形容为离经畔道。其近义词包括背离正道、偏离轨道等,反义词为遵规守纪、正道直行等。误用该成语来形容创意或独特行为是不恰当的,应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讨论时谨慎使用。
慷他人之慨
“慷他人之慨”是一个成语,指无代价地耗费别人的钱财或资源,带有贬义。该成语来源于古代社会中的某些现象,常被用于描述那些以他人利益为代价来展示大方的人。其近义词有挥霍无度、任意妄为等,反义词则有节俭节约、自力更生等。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注意避免误用该成语,特别是在非正式场合或口语中。正确理解和使用“慷他人之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关于描写教师节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多篇关于描写教师节的诗词的内容。这些诗词虽不是为教师节专门创作,但其中蕴含了对教师的赞美、对教育的重视,体现了古代对教师节的庆祝。文章分别从墨香诗韵、春蚕精神、名师风采、教育情怀等方面,详细描述了古代诗词中对教师的敬意与赞美。文章强调,虽然现代没有特定的诗词来庆祝教师节,但我们可以从古代诗词中寻找那些赞美教师、传递教育情怀的元素,向教师们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希望每一个人都能铭记教师的教诲,传承教育的精神,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