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分守已
读音
ān fèn shǒu jǐ
含义
“安分守已”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
- 安:安定、安心
- 分:本分、职责
- 守:遵守、保持
- 已:自己
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安于本分,不做超出自己职责或身份的事情,形容人踏实、不越界、不惹事。
典故
- 《论语·颜渊》:孔子曾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强调人要安守本分,不干涉不属于自己职责的事务。
- 《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在西域建功立业后,有人劝他继续扩张势力,他却说:“大丈夫安分守已,岂可贪功冒进?”体现了他的稳重和自知之明。
- 《红楼梦》:贾府中的丫鬟袭人性格温顺,做事谨慎,被形容为“安分守已”,符合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要求。
近义词
- 循规蹈矩:严格遵守规矩,不越界。
- 本本分分:老老实实,不做非分之想。
- 安贫乐道:安于清贫,坚守自己的信念。
- 知足常乐:满足现状,不贪求更多。
反义词
- 胡作非为:肆意妄为,不顾道德法律。
- 不安本分:不满足现状,总想突破界限。
- 野心勃勃:充满野心,不满足于现有地位。
- 恣意妄为:任性妄为,不受约束。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小明是个安分守已的孩子,从不和同学打架。
- 小学高年级:他在班上一直安分守已,从不惹老师生气。
- 初中:她虽然成绩一般,但安分守已,从不抄袭别人的作业。
- 高中:在职场上,他安分守已,从不参与办公室政治。
- 大学:有些人喜欢冒险,而他更愿意安分守已地完成学业。
- 职场:新员工应该安分守已,先熟悉工作流程,再谋求发展。
- 家庭:老一辈人常常教育子女要安分守已,不要惹是生非。
- 社会:在公共场合,我们要安分守已,遵守社会秩序。
- 历史:古代士大夫讲究安分守已,不轻易干预朝政。
- 文学:小说中的配角往往安分守已,衬托主角的冒险精神。
- 法律:公民应当安分守已,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 道德:安分守已是一种美德,体现了个人的自律。
- 经济:在经济波动时,保守的投资者更倾向于安分守已的策略。
- 教育:老师希望学生能安分守已,专注于学习。
- 文化:传统社会强调安分守已,现代文化则更鼓励创新。
- 心理:性格内向的人往往更安分守已,不喜欢冒险。
- 管理:团队中需要有人安分守已,确保基础工作稳定进行。
- 科技:在科研领域,既要创新,也要安分守已地遵循实验规范。
- 军事:士兵必须安分守已,服从命令,不得擅自行动。
- 哲学: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安分守已的体现。
错误用法
- 误用为“安分守纪”:虽然意思相近,但“安分守已”强调的是“自己”,而非“纪律”。
- 误用为“安分守己”:虽然“已”和“己”字形相似,但成语的正确写法是“安分守已”。
- 用于贬义:有些人误以为“安分守已”是胆小怕事,其实它是中性偏褒义的词。
- 用于形容动物:如“这只猫很安分守已”,不太符合成语的使用习惯。
- 用于形容无生命物体:如“这台机器安分守已地工作”,显得不伦不类。
“安分守已”是一个体现中国传统处世哲学的成语,强调自律和知足,适用于描述个人品行、社会规范等多个场景。正确理解和使用它,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思想。
你可能感兴趣
布袋里老鸦是什么意思 5个典故用法教你理解这个形容不安分事物的成语
文章介绍了“布袋里老鸦”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处于困境或不利境地,如同被困在布袋中的老鸦无法自由飞翔。文章详细解释了其含义和用法,并提醒读者在使用时避免常见的错误。
安份守己是什么意思 5个典故和例句帮你理解这个成语
本文介绍了安份守己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以及反义词,并给出了相关例句。安份守己是指人能够遵守自己的本分和规矩,不越轨不冒进,保持平稳的生活态度。这一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社会风俗和道德观念。其近义词包括安分守纪、循规蹈矩等,反义词则包括肆意妄为、飞扬跋扈等。同时,也指出了安份守己在使用中需要注意避免的错误用法。
安常守分
安常守分是一个成语,读音为ān cháng shǒu fēn。其含义是保持平常、安定的生活,遵守常规,不越轨不逾矩,安于自己的本分。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范,保持适度的生活态度和心态。安常守分是一种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范的表现,其近义词包括安分守己、循规蹈矩等。反义词则是描述行为放肆、背离正道等。在日常使用中,应注意成语的匹配性和语境的正确性,避免误用。
思不出位是什么意思
思不出位的读音标注拼音: sī bù chū wèi思不出位的含义“思不出位”是一个成语,指的是思考问题或处理事情时,没有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或能力范围。具体来说,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人们在思考或行动时,要遵循自己的身份、地位和职责,不可越权行事或思考超出自己权限范围内的问题。它强调了人们在处理事情时应当有恰当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思不出位的典故“思不出位”这一成语出自于《周易·系辞上》。在古代,人们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其固定的位置和职责,人也不例外。如果一个人在思考或行动时超出了自己的位置和职责,就会被认为是“思不出位”,即不合乎天地之道。在古代文化中,“思不出位”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或思想不
关于礼的诗词
关于礼的诗词(第1篇)关于“礼”的诗词一、诗词全文及作者《诗经·小雅·车舝》原文: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乎礼,贵乎德。作者:佚名(先秦时期)解析:此诗以玉喻君子,强调了君子之礼与德的重要性。宋·苏轼《留侯论》原文:故人知礼贵,为世所敬仰。行仁义之德,得道者多助。解析:此诗赞美了有礼之人的尊贵,并强调了行仁义之德的重要性。汉·乐府《长歌行》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螟蟸若薄我,昼夜变情貌。忘却如素镕,施吾能几何?宫彼亦悠悠,悲吾太无聊。临觚送新欢,听礼解悲忧。解析:这首乐府诗强调了“礼”的重
奉公守法是什么意思
奉公守法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èng gōng shǒu fǎ。它指的是遵守国家法律、遵循公共道德,恪守职责和义务。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应该遵循社会规范,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奉公守法源自古代,强调了遵守公共规范的重要性,并成为后人遵循的道德准则。其近义词有遵纪守法、循规蹈矩、公正无私、清正廉洁等。反义词包括违法乱纪、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在日常使用中,需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词汇,避免误用。
离经畔道是什么意思
离经畔道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行为或言论偏离正道,违背传统道德、伦理和规范。其含义源于《论语》中的思想,表示人在社会中应遵循道德规范和正道。历史上一些违背伦理道德、违反法律的行为可被形容为离经畔道。其近义词包括背离正道、偏离轨道等,反义词为遵规守纪、正道直行等。误用该成语来形容创意或独特行为是不恰当的,应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讨论时谨慎使用。
不耻下问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如何正确使用这个成语提升学习态度
不耻下问是一个成语,拼音是bù chǐ xià wèn。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不因向地位或知识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感到羞耻,形容谦虚好学。出自《论语·公冶长》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耻下问强调了学习的态度和心态,历史上许多名人都具备这种精神。其近义词包括虚心请教、谦逊好学等,反义词则是骄傲自满、故步自封等。在日常使用中要避免误解其含义和用法,真正做到谦虚好学、追求知识的态度和精神。
关于描写教师节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多篇关于描写教师节的诗词的内容。这些诗词虽不是为教师节专门创作,但其中蕴含了对教师的赞美、对教育的重视,体现了古代对教师节的庆祝。文章分别从墨香诗韵、春蚕精神、名师风采、教育情怀等方面,详细描述了古代诗词中对教师的敬意与赞美。文章强调,虽然现代没有特定的诗词来庆祝教师节,但我们可以从古代诗词中寻找那些赞美教师、传递教育情怀的元素,向教师们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希望每一个人都能铭记教师的教诲,传承教育的精神,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胜其任是什么意思 详解成语典故用法及5个常见错误示例
不胜其任是一种成语,用来描述一个人或组织因能力、经验或知识的不足而无法有效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或职责。其拼音为bù shèng qí rèn,典故来源于古代文献。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有“力不胜任”、“难以胜任”等。反义词包括“胜任愉快”、“游刃有余”等。文章提供了多个例句来展示该成语的用法。需要注意的是,该成语不应被错误地用于描述因缺乏动力或兴趣而不愿意承担任务的情况,也不应与“不负责任”混淆使用。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正确理解和运用“不胜其任”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