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常守故

安常守故:固守旧规的处世哲学

读音

安常守故:ān cháng shǒu gù

含义

  • :安心、满足于
  • :常规、旧有的习惯
  • :坚守、固守
  • :旧例、老规矩

整体含义:指习惯于按老规矩办事,不愿改变现状,形容人思想保守,缺乏创新精神。

典故

  1. 《韩非子·五蠹》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韩非子批评那些拘泥于古法、不知变通的人,与”安常守故”的思想形成对比。

  2. 《汉书·艺文志》

    “拘者安其所习,蔽其所闻。”
    描述儒生固守旧学,拒绝接受新知识的状态。

  3. 宋代苏轼《策略》

    “安常习故之流,以为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直接讽刺保守派官员反对改革的僵化思维。

近义词

  1. 墨守成规:固执地按老规矩办事,不肯改进。
  2. 因循守旧:沿袭旧的做法,不求革新。
  3. 抱残守缺:守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
  4. 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

反义词

  1. 推陈出新:去掉旧的,创造新的。
  2. 革故鼎新:破除旧的,建立新的。
  3. 标新立异:提出新奇主张,与众不同。
  4. 破旧立新:破除旧的,建立新的。

例句

小学阶段例句

  1. 爷爷总是安常守故,连手机都不愿意用。(四年级)
  2. 这个公司因为安常守故,渐渐被竞争对手超过了。(五年级)

初中阶段例句

  1.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安常守故只会被时代淘汰。(初一)
  2. 他安常守故的性格让他在团队创新讨论中总是沉默。(初二)
  3. 安常守故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学生的需求。(初三)

高中阶段例句

  1. 清政府安常守故的治国方略最终导致落后挨打。(高一)
  2. 文学创作最忌安常守故,需要不断突破传统框架。(高二)
  3. 安常守故的思维模式是科学创新的最大障碍。(高三)

大学及以上例句

  1. 学术研究不能安常守故,要敢于质疑权威理论。
  2. 企业文化如果安常守故,终将在市场竞争中败北。
  3. 这位导演的作品从不安常守故,每部都有新突破。

职场应用例句

  1. 在数字化转型中,安常守故的企业最先面临危机。
  2. 安常守故的营销策略已经无法吸引年轻消费者。
  3. 管理层需要警惕团队中出现安常守故的思维倾向。

社会评论例句

  1. 地方政府的某些安常守故的行政方式亟待改革。
  2. 破除安常守故的思维定式是改革开放的关键。
  3. 传统文化需要创新传承,而非安常守故地照搬。

历史评价例句

  1. 明朝后期的安常守故政策加速了王朝的衰落。
  2. 工业革命时期,安常守故的手工业者纷纷失业。
  3. 五四运动正是对当时社会安常守故风气的反抗。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褒义
    × “张教授安常守故的治学态度值得学习。”
    (应为”严谨”等褒义词)
  2. 形容客观稳定性
    × “这座建筑安常守故地屹立了百年。”
    (应为”稳固”等中性词)
  3. 与”传统美德”混淆
    ×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安常守故的美德。”
    (应为”源远流长”等褒义表述)
  4. 用于自然现象
    × “四季更替安常守故地进行着。”
    (应为”周而复始”等客观描述)
  5. 与”专注”混淆
    × “科学家安常守故地钻研一个课题十年。”
    (应为”专心致志”等褒义词)

这个成语生动刻画了人性中的保守倾向,提醒我们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既要尊重传统,更要勇于创新。它不仅是语言中的一面镜子,更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警示标。

安常守故.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安常处顺

本文介绍了成语“安常处顺”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意为按照常规行事,顺应自然规律,传达了一种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文章通过典故和例句展示了该成语的应用,并指出了在不同场合下正确使用该成语的重要性,避免误解其含义。

安常习故

安常习故是一个成语,拼音是ān cháng xí gù。该成语表示人墨守成规,不愿改变现状。源自古代典籍《论语》等,强调人应修养身心,但现实中很多人因习惯安逸和安旧的生活方式而难以改变。安常习故的近义词有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等,反义词有勇于创新、变革图新等。使用不当场合或与其他负面词汇混淆以及滥用该词形容他人或事物都是不恰当的。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一反其道是什么意思

一反其道的读音一反其道的拼音是:yī fǎn qí dào。一反其道的含义一反其道指的是完全相反的路径或方法。它形容与常规、常规思维或常规做法相反的行动或思考方式。此成语强调了创新、逆反常规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有时也用来形容出奇制胜的策略或行动。一反其道的典故一反其道这一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它所蕴含的逆反常规、出奇制胜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在古代,许多智者、谋士在解决问题或制定策略时,常常会采用一反其道的思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思维方式被视为一种智慧和策略的体现。一反其道的近义词另辟蹊径逆流而上反其道而行之异想天开背道而驰这些词语都含有与一反其道相似的含义,即

榆木脑袋是什么意思

榆木脑袋的读音榆木脑袋的拼音为yú mù nǎo dài。榆木脑袋的含义"榆木脑袋"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固执、迟钝、不易开窍,就像榆木制成的脑袋一样硬邦邦,不易思考或接受新事物。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思想僵化、缺乏灵活性和变通能力的人。榆木脑袋的典故"榆木脑袋"这个成语的来源并没有明确的典故,但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找到类似的用法。在古代,榆木常被用来制作家具或建筑用材,因其质地坚硬,不易变形。人们便用"榆木脑袋"来形容那些思维僵化、不易改变的人。榆木脑袋的近义词顽固不化:形容人的思想固执,不愿改变。冥顽不灵:形容人愚昧无知,不开窍。死脑筋:形容人思维僵化,缺乏变通能力。墨守成规:指思想守

除患兴利

除患兴利的读音为chú huàn xīng lì。它表示消除祸患,兴办有利事业的含义。源于古代智者的行为,旨在治理国家、消除祸患并推动有利事业发展。其近义词有消灾兴业等,反义词有滋生事端等。例如,政府采取措施除患兴利,促进社会安定和谐。使用时应避免与毫无关联的语境混淆,注意先除患再兴利的表达顺序,避免误解为只关注一方面。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是什么意思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读音拼音:xià bǐ qiān yán,lí tí wàn l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含义“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人写作时思路敏捷,但写出的内容却与主题相去甚远,甚至完全偏离了主题。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思维活跃但容易跑题的人。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推测其源于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写作时的实际情景。在古代,文人常常需要即兴创作,有时因为思路敏捷,洋洋洒洒地写下许多文字,但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如对主题理解不够深入或思维过于跳跃,导致写出的内容与主题相去甚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近义词漫无目的离题太远离题千里洋洋洒洒而不知所云思路

改俗迁风

改俗迁风是一个成语,拼音为gǎisúqiānfēng,表示改变旧有的习俗和风气。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当时社会风气需要改进,于是有智者倡导改变旧有习惯和风俗。改俗迁风的含义是去除不良风俗习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其典故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必要性。近义词包括移风易俗、革故鼎新等,反义词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滥用或误用。改俗迁风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只有结合教育引导和法律规范,才能有效推动社会的改俗迁风。

引申触类是什么意思

引申触类的读音读音:yǐn shēn chù lèi引申触类的含义“引申触类”是一个成语,意为从某一事物或概念出发,推导、引出其他相关或相似的事物或概念。它强调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也指在思考、研究或写作中,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引申触类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以从字面上理解其含义,并参考古代文献中相关的论述和例句来理解其应用。在古代,学者们常常运用引申触类的思维方式,从一种事物推导出其他相关事物,以拓展知识和思考的深度。引申触类的近义词类比推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由此及彼推陈出新延展思维联想丰富引申触类的反义词刻舟求剑断章取义孤立思考缺乏联想思维僵化守旧不化墨守

博览古今

文章介绍了“博览古今”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等。博览古今指的是广泛阅读古今知识,涉猎广泛,了解古今中外历史、文化等。该成语反映了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文章还指出一些常见的误用方式,并强调了博览古今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注意事项。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博览古今”这一成语。

蹈常习故

本文介绍了成语“蹈常习故”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意指按照常规和旧习惯行事,源自儒家思想,形容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人或行为。文章提供了该成语的多个近义词和反义词,同时给出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的场合、与中性词的混淆以及褒贬色彩等方面的错误用法示例。希望读者能正确理解并使用该成语。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