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的拼音
拼音
“虎”的拼音是hǔ,属于汉语拼音中的第三声(上声)。这个发音短促有力,如同老虎低沉的吼声,给人一种威严感。在普通话中,”h”是清舌根擦音,”ǔ”是撮口呼的韵母,两者结合发出这个充满力量感的音节。
部首
“虎”字的部首是其本身——虎部。在汉字结构中,虎部通常与猛兽、力量或凶猛相关的字有关。作为部首时,它常出现在字的左侧或上部,如”彪”、”虐”、”虚”等字。虎部共包含7画,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部首。
笔顺
“虎”字共有8画,笔顺如下:
- 竖(丨)
- 横(一)
- 横撇/横钩(㇇)
- 撇(丿)
- 横(一)
- 竖弯钩(乚)
- 撇(丿)
- 横折弯钩/横斜钩(㇈)
正确的笔顺书写能够使”虎”字结构更加平衡美观,尤其是最后的横斜钩,要写得舒展有力,才能体现出老虎的威猛气势。
含义
“虎”的基本含义是指一种大型猫科动物——老虎,它具有以下特征:
- 头大而圆
- 毛色黄底黑纹
- 听觉和嗅觉敏锐
- 性格凶猛,力量强大
- 善于游泳但不擅长爬树
- 夜行性捕食者
此外,”虎”还有多重引申义:
- 比喻勇猛威武:如”虎将”形容勇猛的将领,”虎虎有生气”形容充满活力的样子。
- 形容凶相:如”虎起脸”表示突然变得严厉或凶狠。
- 姓氏:虎也是一个中文姓氏。
- 同”唬”:在某些方言中表示吓唬、威吓的意思。
详细解析
从文字学角度看,”虎”是一个象形字。金文中的”虎”字生动地描绘了老虎的牙齿和斑纹特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虎,山兽之君。”将老虎视为山林中的君王。
在古文献中,”虎”常被用来象征力量和威严:
- 《诗经·大雅·常武》:”阚如虓虎”,形容军队声势如虎吼般威猛。
- 《史记·项羽本纪》:”虎狼之心”,比喻凶残的本性。
- 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将暴政比作吃人的老虎。
- 辛弃疾《永遇乐》:”气吞万里如虎”,赞颂像老虎般豪迈的气势。
有趣的是,一些捕食害虫的小生物也以”虎”命名,如”蝇虎”(一种蜘蛛)、”蝎虎”(壁虎),因为它们捕食的凶猛特性与老虎相似。《本草纲目》记载:”守宫善捕蝎蝇,故得虎名。”
近义词
在表示”老虎”这一动物时,近义词包括:
- 大虫:古代对老虎的别称
- 山君:老虎的雅称
- 於菟(wū tú):古代楚地方言中对老虎的称呼
在比喻勇猛时,近义词有:
- 猛:如”猛将”
- 威:如”威武”
- 勇:如”勇猛”
反义词
与”虎”相对的动物概念:
- 羊:象征温顺,与虎的凶猛形成对比
- 兔:象征弱小,与虎的强大形成对比
在性格比喻上:
- 懦:懦弱与勇猛相对
- 柔:柔和与凶猛相对
- 怯:胆怯与威武相对
组词
“虎”字可以组成许多常用词语,展示其丰富的语义:
- 动物相关:老虎、虎啸、虎穴、虎骨、虎皮
- 比喻勇猛:虎将、虎威、虎步、虎臣、虎师
- 形容状态:虎劲、虎气、虎势
- 其他组合:虎符(古代调兵凭证)、虎口(危险境地)、虎钳(工具)
- 复合词:纸老虎、母老虎、笑面虎
造句
- 动物园里的老虎正在懒洋洋地晒太阳。
- 这位将军作战勇猛,堪称虎将。
- 他虎起脸的样子把孩子们都吓哭了。
- 不要被他的外表欺骗,他可是个笑面虎。
- 新来的教练给球队注入了虎虎生气。
- 深入敌营犹如进入虎穴,危险重重。
- 这幅画中的老虎虎视眈眈,栩栩如生。
- 他做事总是带着一股虎劲,从不轻言放弃。
包含这个字的成语
汉语中含有”虎”的成语非常丰富,大多与力量、危险或勇猛相关:
- 生龙活虎:形容活泼矫健,充满活力。
- 虎头蛇尾:比喻做事有始无终,起初声势大,后来劲头小。
- 狐假虎威: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 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 骑虎难下:比喻事情进行中遇到困难,但迫于形势又不能停止。
- 谈虎色变: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物就紧张害怕。
- 如虎添翼:比喻强有力者得到帮助后更强。
- 虎口余生:比喻经历极大危险而侥幸保全生命。
- 降龙伏虎:形容力量强大,能战胜重大困难或恶势力。
- 虎背熊腰: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
- 放虎归山:比喻放走敌人,留下祸根。
- 虎踞龙盘: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 初生牛犊不怕虎:比喻年轻人无所畏惧,敢作敢为。
- 虎啸风生:比喻英雄人物顺应时代潮流而出现,并产生巨大影响。
- 画虎类犬:比喻模仿得不好,弄得不伦不类。
这些成语充分展现了”虎”在中国文化中的丰富象征意义,既有正面的勇猛威武,也有负面的危险凶残,反映了人们对这种强大动物的复杂认知。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虎的诗词
关于虎的诗词(第1篇)关于虎的诗词,自古以来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下是一系列与虎相关的古诗词,每一首都具有独特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一、诗经《小雅·车舝》原文:虎啸深林惊百兽,百兽之君谁不瞻。作者与朝代:诗经,具体作者不详,年代为周朝。解析:此诗描绘了虎在深林中威武的吼声,让百兽为之震撼。老虎作为百兽之王,无人不瞻仰它的威严。这首诗表现了老虎的威武形象,以及它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二、杜甫《画鹰行》原文:高堂未敢骋鹓鸿,恐出威神势已猛。群鸟且偷鼠雀悲,隅目忽视尚英明。潜行必动轻阴薄,翅飞猛过雷声促。苍天玄蛎凝霞翼,何处游歌且开服?……(略)……射雕雄隼独立松,独显秋原英气雄。试看虎穴入西风,
捉虎擒蛟是什么意思
捉虎擒蛟的读音捉虎擒蛟的读音为zhuō hǔ qín jiāo。捉虎擒蛟的含义捉虎擒蛟的字面意思为捕捉老虎和擒住蛟龙。此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的勇猛和胆识,表示能够应对困难和挑战,具有强大的能力和决心。捉虎擒蛟的典故捉虎擒蛟的典故源于古代传说。相传,在古代,有些英勇的武将或英雄能够捕捉老虎、擒住蛟龙,以保护人民免受其害。这些英雄被视为英勇无畏、胆识过人的象征。虽然这个成语没有具体的出处和历史记载,但它在民间流传甚广,成为了形容勇猛和胆识的常用词语。捉虎擒蛟的近义词勇猛果敢:指人勇敢果断,敢于冒险和挑战。胆大心细:指人胆大而心细,能够应对各种复杂情况。披荆斩棘:比喻勇往直前,不畏困难和挑战。勇往直前:
断蛟刺虎
“断蛟刺虎”是一个形容人勇猛果敢、力挽狂澜的成语,源自古代英勇事迹。其读音为duàn jiāo cì hǔ,含义是形容人的勇武和胆识,展现出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该成语的典故包含多位勇士斩断蛟龙、刺穿老虎的英勇事迹。其近义词包括勇猛果敢、英勇无畏等。使用时需注意避免在描述普通人日常行为或非勇敢情境中使用。在适当语境下,可通过例句展示其用法,如他在战场上如“断蛟刺虎”,展现出真正的英雄气概。
读了乌鸦 狐狸和老虎的读后感
读了乌鸦 狐狸和老虎的读后感(第1篇)读了《乌鸦、狐狸和老虎》的读后感《乌鸦、狐狸和老虎》是一本讲述自然界动物故事的书,当我翻开它的时候,我的内心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在开始阅读的一刹那,我就被它吸引住了。这本读物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生动的情节,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动物世界。这本书以乌鸦、狐狸和老虎等动物为主角,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向我们展示了动物们的智慧、勇敢和善良。这些情节既简单又富有深意,让我在欣赏故事的也感受到了生活的哲理和生命的真谛。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狐狸和老虎的冒险旅程。这两位主角的命运跌宕起伏,情节生动有趣。狐狸的机智和老虎的勇敢相得益彰,共同度过了许多困难和挑
老虎头上搔痒
本文介绍了成语“老虎头上搔痒”的读音、含义、典故以及近义词反义词。该成语形容在极度危险情况下仍轻举妄动或明知有危险却故意挑衅的行为,比喻人胆大妄为,不顾后果。文章还列举了该成语的正确使用例句及错误用法,指出在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避免不恰当的使用。
读后感540字武松打虎
读后感540字武松打虎(第1篇)读后感 540字《武松打虎》,这个题目我早已耳闻,今天阅读了它,感觉不虚此行。这本小说内容简洁明了,语言生动,情节紧凑,引人入胜。初读时,我被书中生动的情节所吸引。武松的英勇和虎的凶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尤其是武松与虎的战斗场面,更是让人热血沸腾,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股激烈的战斗气息。《武松打虎》主要描述了武松醉酒后上了景阳冈,遇到了老虎。之后便展开了生死搏斗的故事。书中的背景设置得相当有戏剧性,使人在了解整个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和期待感。武松的英勇形象也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他不仅是一位有胆识的英雄,更是一位为了正义而奋
熊据虎踤是什么意思
熊据虎踤的读音熊据虎踤的读音为:xióng jù hǔ zhì。熊据虎踤的含义熊据虎踤,指像熊一样强壮有力,像虎一样勇猛凶狠,形容人或动物勇猛有力,气势磅礴。熊据虎踤的典故这个成语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典故,但是从字面意义来看,它所描绘的是一种凶猛的场景,可能是古人对于熊和虎的勇敢和力量的一种赞美和崇拜。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常常用熊和虎的形象来比喻英勇、威猛的战士或动物。熊据虎踤的近义词虎背熊腰:形容人身材高大强壮。凶悍无比:形容人或动物勇猛凶狠,力量强大。威武雄壮:形容人或事物气势磅礴,雄壮有力。熊据虎踤的反义词温文尔雅: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温和。柔弱无力:形容人或事物缺乏力量和勇气。胆小怕事:
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虎生三子,必有一彪”是一句中国传统成语,读音为hǔ shēng sān zǐ,bì yǒu yī biāo。其含义指在一群人或事物中,必定会有一个或几个特别突出、优秀的人或事物。这个成语的典故与观察老虎生育有关。其近义词有群龙之首、出类拔萃、鹤立鸡群等。反义词包括平庸无奇、碌碌无为等。该成语适用于多个场合,形容学生、团队、公司等群体中总有特别出色的人才。但需注意,不当使用场合、滥用比喻或误用含义都是错误的。
关于狮子诗词
关于狮子诗词(第1篇)关于狮子诗词的探索一、诗词全文《咏狮子》唐·白居易草中狸狅出未晚,林间狮子吼声迟。虎豹无文亦成群,狮子独行无所畏。解析:白居易的这首诗以狮子为吟咏对象,通过对其“独行无所畏”的描绘,展现狮子的威武与独特。诗中传达了狮子不畏强敌、独步天下的英勇形象。《赋得古原草送别》唐·李贺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明月正参差。可怜狮子头难见,却忆当年逐鹿时。解析:李贺的这首诗中,狮子被用来象征一种难以触及的威严与力量,与“逐鹿”的典故相呼应,表达了对过去辉煌时光的怀念。《狮子歌》宋·陆游狮子吼声惊四野,万兽闻之皆惊骇。铁钩似爪更似攫,鳞毛一震天下败。朝气威严森剑戟,晚归香似山花开。解析:陆游笔
畏敌如虎是什么意思
畏敌如虎的读音畏敌如虎的读音为wèi dí rú hǔ,其中“畏”表示畏惧,“敌”表示敌人,“如虎”则形容敌人如同虎一般凶猛。畏敌如虎的含义畏敌如虎,字面意思为对敌人感到畏惧如同面对老虎一样。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对敌人或困难情况极度害怕、畏惧,甚至到了无法面对的程度。它强调了面对困难或挑战时,人们可能会产生的强烈恐惧感。畏敌如虎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时期。在古代,战争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灾难,而敌人往往被描绘成凶猛的野兽。其中,老虎作为森林之王,象征着强大的力量和凶猛的攻击性。因此,当人们形容对敌人极度畏惧时,便用“畏敌如虎”来形容。畏敌如虎的近义词胆怯如鼠:形容人非常胆小怕事。惊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