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石寝绳的读音
读音:zhěn shí qǐn shéng
标注:zhèn(第三声) shí(第二声) qǐn(第三声) shéng(第二声)
枕石寝绳的含义
“枕石寝绳”是一个古代成语,原意是形容人以石为枕,以绳为席地休息或睡觉,用来形容刻苦自励,或因环境所迫而不得不用心苦修苦行的状态。它也常用来形容人生活简朴,不追求物质享受,专注于精神层面的修养。
枕石寝绳的典故
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于古代的隐士或修行者。他们为了追求精神上的境界,选择在山野之间,以石为枕,以绳为席,过一种简朴而苦行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被认为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专注于修行和悟道。
其中,最著名的典故之一是《列子·黄帝篇》中记载的“孔子问子路何以知之”的故事。子路向孔子请教如何知道“道”,孔子回答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枕石寝绳于山林之中,而悟道焉。”这个故事表明了孔子对于刻苦自励和修行的态度。
此外,这个成语还可能与其他古代文献和历史故事有关,但具体细节因历史久远而难以考证。
枕石寝绳的近义词
- 刻苦自励:指通过刻苦努力来激励自己。
- 苦修苦行:指刻苦修行或行善的行为。
- 简朴生活:指生活简单、朴素,不追求奢华享受。
- 清心寡欲:指心境清净、不追求过多欲望的生活方式。
枕石寝绳的反义词
- 奢侈享乐:指生活奢侈、追求享乐的态度和行为。
- 贪图安逸:指贪图舒适和轻松的生活方式。
- 浮躁不实:指心态浮躁、不踏实的生活态度。
枕石寝绳的例句
- 他为了修行悟道,常常枕石寝绳,过着简朴的生活。
- 他在山林中寻得一处清静之地,以石为枕、以绳为席,开始了自己的修行之旅。
- 他的生活虽然简朴,但他却以此为乐,每天枕石寝绳,过得十分充实。
- 他为了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不惜以石为枕、以绳为席,刻苦自励。
- 他每天都在山林中枕石寝绳,以此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
- 他以简朴的生活方式来修身养性,每天枕石寝绳,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
- 他在修行过程中,常常以石为枕、以绳为席,以此来磨练自己的心性。
- 他为了更好地专注于修行,选择了一个清静的地方,每天枕石寝绳,过着苦修苦行的生活。
- 他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仍然坚持每天枕石寝绳,以此锻炼自己的意志力。
- 在那个古老的村庄里,许多老人都曾有过枕石寝绳的经历,他们以此为荣。
错误用法示例
- 在现代生活中,有些人误解了“枕石寝绳”的含义,将其用于形容过于简陋或寒酸的生活条件。例如:“他住的地方真是枕石寝绳啊!”(实际上是指生活条件很差)
- 在某些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滥用该成语,用来形容一些与原意不符的场景。例如:“他每天躺在柔软的床上,却说自己是在枕石寝绳。”(实际上与原意相悖)
- 在日常交流中,有些人可能将“枕石寝绳”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导致表达不准确。例如:“他为了学习而废寝忘食,真是枕石寝绳啊!”(实际上与原意无直接关联)
- 在某些情况下,“枕石寝绳”可能被误用为形容过于严苛或极端的修行方式。例如:“他为了修行而过度苦行,简直到了枕石寝绳的地步。”(实际上可能过于极端)
- 需要注意的是,“枕石寝绳”并非一个常用的日常用语,在不当场合使用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或误解其真正含义。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布衣的诗词
关于布衣的诗词(第1篇)关于布衣的诗词一、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布衣常被用来指代普通百姓。这些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布衣生活的点滴细节,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本文将选取几首关于布衣的古诗词,按照诗词原文、作者、朝代和解析的顺序呈现,希望能带领大家一同感受布衣生活的韵味。二、关于布衣的诗词诗词原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未灭掩玉颜。素娥皎皎挂青川,迢迢殷勤来探望。空谷传声落古时,至今欲听无寻处。布衣潦倒谁识得?且尽杯中酒一曲。作者:李白(唐)解析:此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把酒问月》,虽然不是直接写布衣的诗,但其中“布衣潦倒谁识
关于卷烟的诗词
关于卷烟的诗词(第1篇)关于卷烟的诗词在古代文献中并不多见,但我们可以尝试从一些描绘生活场景或物品的古诗词中寻找与卷烟相关的意象或描述。以下是我根据您的要求,整合的一些关于卷烟或相关主题的古诗词,并附上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古诗文呈现诗词标题:烟锁池塘诗词原文:翠烟轻锁池塘路,卷云舒展晚晴初。烛影摇红秋意浓,风声寂寂闻琴书。作者:(古代佚名诗作)朝代:未知解析:此诗描绘了晚晴初的景象,其中“翠烟轻锁池塘路”一句虽然并未直接描绘卷烟本身,但借烟之形态与池塘边的景致相结合,给读者一种朦胧、幽深的感觉,颇有几分关于卷烟的意味。诗词标题:夜读寄烟友诗词原文:独坐小窗前,卷烟袅袅升。闲来无事读,思
攻苦食俭
攻苦食俭是一个成语,形容人刻苦努力、节俭节约。其含义源于古代价值观,表达的是不畏艰难困苦、节俭节约的精神。攻苦食俭的读音为gōng kǔ shí jiǎn。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虽然具体出处不明,但反映了古人对努力和节俭的崇尚。它的近义词包括勤俭节约等,反义词则是奢侈浪费等。使用时需避免误解和不当使用,注意语境和场合的合适性。该成语用于描述那些在工作或生活中能够克服困难、努力拼搏,同时保持节俭作风的人。
鹑居鷇饮
本文介绍了成语“鹑居鷇饮”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常见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的是生活俭朴、清苦自守的生活方式,源于《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此外,文章还强调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的对象、语境和与其他成语的区分,以避免错误使用。
咬姜呷醋是什么意思
咬姜呷醋的读音咬姜呷醋的读音是yǎo jiāng xiā cù,其中“呷”字在这里读作xiā,意为“喝、吃”。咬姜呷醋的含义咬姜呷醋是一个成语,原意是形容饮食简朴清苦,多指僧侣或修行者清心寡欲的生活状态。具体来说,“咬姜”指的是吃生姜,而“呷醋”则是指喝醋。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生活简朴、不追求奢华享受的生活态度。咬姜呷醋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佛教修行者的生活习俗。在佛教修行中,僧侣们常常以素食为主,以保持身心的清净。而生姜和醋作为常见的调味品,常常被用来增加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因此,咬姜呷醋便成为了形容僧侣或修行者清心寡欲、生活简朴的一种说法。据传,唐代有一位高僧名叫慧远,他修行时每天只
三旬九食是什么意思
三旬九食是一个成语,读音为sān xún jiǔ shí。其含义是形容生活极度节俭或贫困,指每天只吃一顿饭。这个成语出自《孟子·离娄下》,描述了古代一种节俭的生活方式。三旬九食的近义词包括节衣缩食、粗茶淡饭等,反义词则为挥霍无度、铺张浪费等。该成语在实际使用时应准确理解其含义和背景,避免误用或滥用。
焚枯食淡
本文介绍了成语“焚枯食淡”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举例说明了其用法。焚枯食淡形容生活清苦节俭,有时甚至烧枯枝、吃淡食的地步,用来形容生活极度简朴的人。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注意语境的正确使用。该成语体现了追求内心清净和自我超越的精神境界。
褐衣不完
“褐衣不完”是一个成语,用来描述生活简朴、衣着朴素不追求奢华的状态。它源于古代人们节俭朴素的生活方式。该成语含义是形容人穿着粗布衣服,即便破旧也不愿意更换,表示节俭和朴素。其近义词有朴素无华、简朴节约等,反义词则包括锦衣玉食、奢华浮华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误用为形容贫困或破旧,需根据具体语境谨慎使用。该成语体现了俭朴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足不逾户是什么意思
足不逾户的读音足不逾户的拼音是zú bù yú hù。足不逾户的含义足不逾户,字面意思为“脚不跨过门槛”,形容人行动不便或极少外出,常用来形容人生活简朴、清心寡欲,或者形容其非常懒惰、少有出门的举动。这个成语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不问世事、淡泊名利的人。足不逾户的典故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史记·孔子世家》。据传,孔子曾因病足不出户,其弟子子路曾问其何故,孔子回答说:“吾非病也,吾乃静坐以省己也。”后来,人们便用“足不逾户”来形容那些静心自省、深居简出的人。此外,在古代文献中,也有其他典故涉及到这个成语。例如,《庄子》中提到“君子居则贵左,用则观其所由,而处其所由也。是以左者道之用也,而右
描写樵夫的诗词句
本文描述了多篇文章中关于樵夫的诗词句,描绘了樵夫在山林中的生活、劳作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文章通过描写樵夫的形象、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与自然的互动,展现了樵夫的朴实、乐观和坚韧。这些诗词句传递了诗人们对劳动者的敬意和对自然的热爱,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劳动者的生活状态和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之情。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可以从这些诗词中汲取生活的启示和力量,更加珍惜和感恩生活的每一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