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世嫉邪:对世俗与邪恶的强烈不满
读音
愤世嫉邪:fèn shì jí xié
含义
- 愤:愤怒、愤恨,指对不公现象的不满情绪。
- 世:世俗、社会,指现实世界中的风气或人情。
- 嫉:憎恨、厌恶,带有强烈的排斥感。
- 邪:邪恶、不正之风,指违背道德或正义的行为。
整体含义:形容对世俗的腐败、社会的不公以及邪恶现象感到极度愤恨和厌恶。
典故
- 唐代韩愈《杂说》:
韩愈在文中批判当时士大夫的虚伪与趋炎附势,表现出“愤世嫉邪”的态度,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暗讽人才被埋没的社会现象。 -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
许多故事通过鬼狐讽刺人间贪官污吏,如《促织》揭露官场腐败,体现了作者愤世嫉邪的立场。 - 鲁迅《呐喊·自序》: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鲁迅以尖锐笔触批判国民劣根性,堪称近代愤世嫉邪的代表。
近义词
- 愤世嫉俗:强调对世俗的厌恶,与“愤世嫉邪”几乎同义。
- 痛心疾首:形容对恶劣现象极度痛恨,但更偏重情绪表达。
- 深恶痛绝:对某事物极端厌恶,适用范围更广。
反义词
- 随波逐流:盲目顺应世俗,毫无批判态度。
- 同流合污:与恶势力勾结,主动参与不正之风。
- 安之若素:对不良现象麻木接受,无动于衷。
例句
小学阶段(简单语境):
- 他看到有人欺负小动物,愤世嫉邪地站出来制止。
- 姐姐对插队行为总是愤世嫉邪,大声批评不守规则的人。
中学阶段(社会现象):
- 鲁迅的文章充满愤世嫉邪的精神,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
- 面对网络暴力,他愤世嫉邪地写下一篇长文呼吁理性。
大学及以上(抽象批判):
- 这位哲学家以愤世嫉邪的姿态,批判消费主义对人性的异化。
- 她的画作用扭曲的线条表达对环境污染的愤世嫉邪。
文学化表达:
- 他独坐江边,一杯浊酒下肚,愤世嫉邪之情溢于言表。
- 这部小说借疯癫角色之口,道尽作者愤世嫉邪的孤愤。
错误用法
- 误用于个人恩怨:
ד他因为同事抢了功劳而愤世嫉邪。”
(正确应为“怀恨在心”,成语需针对社会现象而非私人矛盾。) - 混淆近义词:
ד她愤世嫉邪地讨厌吃香菜。”
(“深恶痛绝”更合适,成语不适用于生活习惯。) - 过度夸张:
ד看到天气预报不准,他愤世嫉邪地砸了电视。”
(轻微事件不足以触发成语的强烈批判性。)
“愤世嫉邪”不仅是情绪的宣泄,更是一种清醒的批判精神。从韩愈到鲁迅,这种态度推动着社会反思,但使用时需注意对象与场合,避免沦为无意义的抱怨。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权势的诗词
关于权势的诗词(第1篇)关于权势的诗词,自古以来便有诸多佳作。以下是根据标题“关于权势的诗词”所整理的几首古诗词,包括原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汉乐府《长歌行》汉乐府,朝代不详“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权势不可攀,名利若浮云。”解析:此诗以青葵和朝露起兴,引出权势如日中天而终将消逝的主题。告诫人们要珍视当下,不要贪图权势名利,因为这些都是短暂易逝的。二、曹操《短歌行》三国时期曹操,魏晋南北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概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
关于权贵的诗词
关于权贵的诗词(第1篇)关于权贵的诗词,自古以来便有诸多佳作。以下是根据“关于权贵的诗词”这一主题,精心挑选的几首古诗词,并附上原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汉乐府《长歌行》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权贵何所问,令我负薪归。作者:汉乐府朝代:汉代解析:这首诗表达了权贵与平民的差距和诗人对权贵的不满与抗争。在古代社会,权贵常常高高在上,而劳动者如作者却背负沉重的生活压力,难以获得平等与尊严。此诗也展现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忧虑与对生活的热爱。二、杜甫《丽人行》原文: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
描写无赖的古诗词
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多首描写无赖的古诗词及其解析。这些诗词从不同的角度和背景描绘了无赖之徒的丑恶行径,反映了市井之上的复杂人情和人性之恶。文章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多篇关于描写无赖的古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通过描绘无赖之徒的丑恶行径,揭示了市井之上的复杂人情和人性之恶。文中列举了多篇古诗词,如张籍的《贾客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无赖之徒的恶劣行为。同时,也介绍了现代诗歌对古诗词的借鉴与发扬。这些描绘无赖行径的古诗词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教化作用,提醒人们警惕身边的无赖之徒,反思社会现象和人性之恶,努力营造一
愤时疾俗
愤时疾俗的读音为fèn shí jí sú,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和习俗的愤怒和不满。这一成语源于古代有识之士对社会不良风气和习俗的愤慨和批评,并逐渐成为常用的表达方式。该成语含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常用于形容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评。其近义词包括激愤时世、愤世嫉俗和抨击时弊等,反义词有随波逐流、安分守己和顺应时势等。文章还提供了多个愤时疾俗的例句,以展示其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使用此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和表达方式,避免滥用或给人偏激的印象。
忿世嫉俗
本文介绍了成语“忿世嫉俗”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对社会的愤怒和不满,源于古代社会人们对不公和道德沦丧的极度不满。正确用法是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情绪,而错误用法则是在不适当的场合或小事上过度使用,显得偏激。
愤世嫉俗
本文介绍了“愤世嫉俗”的读音、含义、典故、思想影响、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使用语境。愤世嫉俗指的是对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和陈腐习俗表示强烈的不满和反感,常用来形容对现实社会持批判态度的人。其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并且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还探讨了愤世嫉俗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通过例句展示了其正确和错误用法。
愤世嫉俗
愤世疾俗的读音为fèn shì jí sú,表示对社会的黑暗、不公和不良风气的不满和抨击。这一成语源于古代社会风气不正,有识之士勇敢抨击社会黑暗面的情况。愤世疾俗的近义词包括愤世嫉俗、激浊扬清和抨击时弊,反义词则是随波逐流、阿谀奉承和随声附和。该成语常用来形容对社会现实持有批判态度的人,如文章中的作家或公众人物。使用时应根据语境和情感需要,避免过度使用或误解。
关于盗的诗词
关于盗的诗词(第1篇)关于“盗”的古诗词及其解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与“盗”相关的诗词颇具艺术魅力和深意。下面是一些典型的、以“盗”为题材或含有“盗”的古诗词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一、《贼歌》年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原文:白日青天行不得,黄花绿竹尽成愁。偷儿暗上长干树,夜半惊飞紫燕楼。解析:此诗虽以“贼”或“盗”为背景,却将窃贼的行为艺术化、诗意化,寓意社会复杂多变的世态。诗中描述了贼人行窃的情景,也隐含了对社会风气的批判。二、《春夜洛城闻笛》年代:唐代 作者:李白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偷马儿轻如燕,难寻踪迹夜无眠。解析:虽然这首诗并没有直接提
狂人日记 读后感
狂人日记 读后感(第1篇)狂人日记 读后感《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初读时,我被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所吸引。整部作品以日记体的形式,通过狂人的形象,展现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在这部作品中,鲁迅以独特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狂人的内心世界。狂人虽然被视为“疯子”,但他的言行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作品主要围绕狂人的心理变化展开,通过他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和束缚。书中的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狂人这个角色,既是一个受害者,又是一个反抗者。他的遭遇和心路历程,让人深感同情和敬佩。作品中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白话文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