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世嫉俗
读音
fèn shì jí sú
含义
- 愤:愤怒、愤恨。
- 世:社会、世俗。
- 嫉:憎恨、厌恶。
- 俗:庸俗、世俗风气。
整体含义:形容对现实社会、世俗风气感到愤恨和厌恶,常带有批判和不满的情绪。
典故
- 《后汉书·张衡传》
东汉科学家张衡在《思玄赋》中写道:“愤世嫉邪,意慷慨而自卬。”表达了对社会黑暗面的不满。 - 唐代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其中隐含愤世嫉俗的情绪。 -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
许多故事讽刺社会黑暗,如《促织》揭露官场腐败,体现了作者的愤世嫉俗。
近义词
- 愤世嫉邪——对社会邪恶现象表示愤恨。
- 愤世嫉恶——对世间的丑恶现象感到愤怒。
- 愤世嫉俗——对社会庸俗风气感到不满。
- 愤世嫉俗——对社会现实持批判态度。
反义词
- 随波逐流——不加批判地顺应世俗。
- 与世浮沉——随大流,不坚持己见。
- 安于现状——对现实没有不满,甘于平庸。
- 乐天知命——顺应天命,不抱怨现实。
例句
- 小学低年级:他总说别人不好,有点愤世嫉俗。(简单理解)
- 小学高年级:这本书的主角愤世嫉俗,觉得社会不公平。
- 初中:他的文章充满愤世嫉俗的情绪,批评了许多社会现象。
- 高中:鲁迅的杂文常常表现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揭露国民劣根性。
- 大学及以上:某些知识分子因理想破灭而变得愤世嫉俗,对社会失去信心。
- 文学创作:他的诗歌风格愤世嫉俗,字里行间充满讽刺。
- 社会评论:网络上有些人愤世嫉俗,对任何政策都持反对态度。
- 心理学分析:长期愤世嫉俗可能导致抑郁倾向。
- 历史人物评价:屈原的《离骚》体现了他愤世嫉俗的情怀。
- 影视剧台词:“你看什么都看不顺眼,是不是太愤世嫉俗了?”
- 职场场景:他对公司制度愤世嫉俗,总是抱怨不公平。
- 哲学讨论:尼采的哲学被一些人误解为愤世嫉俗的悲观主义。
- 艺术评论:这幅画的风格愤世嫉俗,讽刺了消费主义。
- 新闻报道:某些年轻人因就业压力大而变得愤世嫉俗。
- 社交场合:别总是愤世嫉俗的,多看看积极的一面。
- 自我反思: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愤世嫉俗,需要调整心态。
- 教育领域:老师提醒学生,愤世嫉俗不等于独立思考。
- 商业分析:某些品牌利用消费者的愤世嫉俗情绪做营销。
- 国际关系:极端民族主义往往伴随着愤世嫉俗的排外情绪。
- 心理咨询:长期愤世嫉俗可能是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
错误用法
- 误用为“积极批判”
❌ 错误例句:“他愤世嫉俗地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愤世嫉俗”带有消极情绪,不适用于积极建议。) - 误用为“个性独特”
❌ 错误例句:“她穿衣风格愤世嫉俗,很有个性。”(“愤世嫉俗”形容情绪,不适用于审美风格。) - 误用为“幽默讽刺”
❌ 错误例句:“他的脱口秀愤世嫉俗,逗得观众大笑。”(“愤世嫉俗”是负面情绪,与幽默不同。) - 误用为“单纯不满”
❌ 错误例句:“我今天迟到了,很愤世嫉俗。”(个人情绪不适用,需针对社会现象。) - 误用为“正义感强”
❌ 错误例句:“他见义勇为,真是个愤世嫉俗的人。”(“愤世嫉俗”偏贬义,不适用于褒扬。)
你可能感兴趣
愤世嫉俗
本文介绍了“愤世嫉俗”的读音、含义、典故、思想影响、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使用语境。愤世嫉俗指的是对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和陈腐习俗表示强烈的不满和反感,常用来形容对现实社会持批判态度的人。其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并且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还探讨了愤世嫉俗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通过例句展示了其正确和错误用法。
愤世嫉邪
愤世疾邪是一个成语,读音fèn shì jí xié,表示对社会的弊端和邪恶现象感到愤怒和痛心疾首。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典籍,用以形容正直之士对社会黑暗的抨击和反抗。愤世疾邪的近义词包括愤慨激昂、痛心疾首和抨击时弊,反义词则是随波逐流、安于现状和随遇而安。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合理选择,避免错误用法。该成语应是有行动、有目标的批判与反抗的表达,不应与无病呻吟、空发牢骚混为一谈。
忿世嫉俗
本文介绍了成语“忿世嫉俗”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对社会的愤怒和不满,源于古代社会人们对不公和道德沦丧的极度不满。正确用法是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情绪,而错误用法则是在不适当的场合或小事上过度使用,显得偏激。
描写无赖的古诗词
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多首描写无赖的古诗词及其解析。这些诗词从不同的角度和背景描绘了无赖之徒的丑恶行径,反映了市井之上的复杂人情和人性之恶。文章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多篇关于描写无赖的古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通过描绘无赖之徒的丑恶行径,揭示了市井之上的复杂人情和人性之恶。文中列举了多篇古诗词,如张籍的《贾客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无赖之徒的恶劣行为。同时,也介绍了现代诗歌对古诗词的借鉴与发扬。这些描绘无赖行径的古诗词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教化作用,提醒人们警惕身边的无赖之徒,反思社会现象和人性之恶,努力营造一
乌合之众 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 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第1篇)乌合之众 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乌合之众》一书,初读时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对大众心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展现了群体行为的复杂性与不可预测性。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部揭示人类社会现象的经典之作。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通过简练的语言,描述出群体心理的微妙变化。它没有过多的华丽词藻,却能够让人深刻感受到群体心理的力量。这种力量有时是积极的,有时却是消极的,甚至可能引发一些社会问题。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解和掌握大众心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主要围绕群体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在描述群体心理的过
援古刺今是什么意思
援古刺今的读音读音:yuán gǔ kì jīn援古刺今的含义“援古刺今”是一个成语,它的含义是引用古代的事例来讽刺或批评现今的某些现象或行为。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评,通过引用历史上的事例来对比和批判现代社会的某些问题。援古刺今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文献,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史记》中的一些故事。比如《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引用古代的先例来批评当时的政治现象。此外,在《左传》、《战国策》等古籍中也有类似的用法。这些典故表明了古人早已开始使用类似“援古刺今”的表达方式来批评和反思社会现实。援古刺今的近义词借古讽今引经据典以讥时政引经据古以讥世事引经据典以刺时弊援古刺今的反义
愤时疾俗
愤时疾俗的读音为fèn shí jí sú,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和习俗的愤怒和不满。这一成语源于古代有识之士对社会不良风气和习俗的愤慨和批评,并逐渐成为常用的表达方式。该成语含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常用于形容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评。其近义词包括激愤时世、愤世嫉俗和抨击时弊等,反义词有随波逐流、安分守己和顺应时势等。文章还提供了多个愤时疾俗的例句,以展示其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使用此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和表达方式,避免滥用或给人偏激的印象。
我是猫 夏目漱石读后感
我是猫 夏目漱石读后感(第1篇)《我是猫》夏目漱石读后感《我是猫》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深深的触动。夏目漱石以猫的视角观察和剖析了人类世界,透过这独特的视角,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机智与讽刺。我对书中幽默而机智的语言印象深刻。猫作为叙述者,用其独特的视角,将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娓娓道来。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不仅让我感到新奇,也让我对书中情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是猫》主要讲述了猫主人公在人类世界中的观察与体验,以及它对人类社会习俗、习惯和价值观的独特见解。书中的猫虽然是一只动物,但它的思考却与人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人类社会的种种陋习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其中,我对书中描绘的“现代文明”的
乌合之众 大众心读后感
乌合之众 大众心读后感(第1篇)乌合之众 大众心读后感当我翻开这本名为《乌合之众》的书籍时,初印象便觉得它是一部探讨群体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学著作。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吸引了我。这本书的基本信息是作者通过对群体心理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大众在集体行动中的心理特征和潜在风险。初读时,我最为直观的感受是书中对大众心性的深刻洞察。它并非单纯描述大众的盲从与狂热,更揭示了群体在特定情境下可能展现出的智慧与力量。在书中,作者详细描述了群体心理的形成过程,以及这种心理如何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书中主要讲述了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大众心理的形成机制及其对集体行动的影响。在各种社会事件中,人们往往容易
愤不欲生
愤不欲生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èn bù yù shēng。它表示人因为某些事情极度悲伤、愤怒或痛苦,以至于不想继续生活下去的情感状态。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强调情感的强烈程度。其近义词包括悲痛欲绝、悲愤填膺、哀痛欲绝和痛不欲生等。而反义词则包括兴高采烈、心满意足、喜笑颜开和欢天喜地等。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和情感强度恰当运用,避免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