忿世嫉俗

忿世嫉俗

读音

fèn shì jí sú

含义

  • 忿:愤怒、怨恨。
  • :社会、世俗。
  • :憎恨、厌恶。
  • :庸俗、世俗风气。

整体含义:形容对现实社会、世俗风气充满愤恨和厌恶的情绪,常指因不满社会现状而产生强烈的批判态度。

典故

  1. 《后汉书·张衡传》
    东汉科学家张衡因不满官场腐败,愤而辞官归隐,表现出对世俗的强烈不满,后人以“忿世嫉俗”形容他的态度。
  2. 《晋书·阮籍传》
    魏晋名士阮籍常以狂放不羁的行为表达对当时虚伪礼教的憎恶,其“青白眼”的典故正是“忿世嫉俗”的体现。
  3.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贾宝玉厌恶功名利禄,批判封建礼教,其性格中带有明显的“忿世嫉俗”色彩。

近义词

  1. 愤世嫉俗:意义几乎相同,强调对社会的不满。
  2. 愤世嫉恶:既愤恨世俗,也憎恶邪恶。
  3. 愤世嫉邪:侧重对社会邪恶现象的痛恨。
  4. 愤世嫉俗:与“忿世嫉俗”同义,但“忿”更强调愤怒情绪。

反义词

  1. 随波逐流:形容顺应世俗,没有主见。
  2. 与世浮沉:指随世俗变化而改变自己。
  3. 安常处顺:满足于现状,不批判社会。
  4. 乐天知命:乐观接受命运,不抱怨社会。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小明看到有人乱扔垃圾,忿世嫉俗地说:“这些人真没素质!”
  2. 小学高年级:李华对班上作弊现象忿世嫉俗,决定向老师举报。
  3. 初中:他因为看不惯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变得忿世嫉俗,甚至不愿与人交往。
  4. 高中:鲁迅先生的作品充满了对旧社会的忿世嫉俗之情。
  5. 大学:许多青年在经历社会挫折后,容易陷入忿世嫉俗的心态。
  6. 文学创作:小说中的主角因家庭变故,逐渐变得忿世嫉俗,最终选择隐居山林。
  7. 新闻报道:这位学者因长期批判社会弊端,被贴上“忿世嫉俗”的标签。
  8. 日常对话:“你别总是忿世嫉俗的,社会没那么糟糕。”
  9. 议论文:忿世嫉俗虽能揭露问题,但过度消极无助于改变现状。
  10. 影视评论:电影中的反派角色因童年阴影而忿世嫉俗,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11. 心理学分析:长期忿世嫉俗可能导致抑郁倾向。
  12. 历史评价:屈原的《离骚》充满了对楚国政治的忿世嫉俗。
  13. 社会观察:网络上的“键盘侠”往往表现出忿世嫉俗的态度。
  14. 职场建议:职场中忿世嫉俗的人容易被孤立。
  15. 哲学讨论:尼采的哲学思想中带有强烈的忿世嫉俗色彩。
  16. 诗歌引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的忿世嫉俗跃然纸上。
  17. 教育反思:老师应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社会,而非一味忿世嫉俗。
  18. 名人名言: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这与忿世嫉俗形成鲜明对比。
  19. 商业评论:企业家若忿世嫉俗,很难带领团队走向成功。
  20. 自我反思:偶尔忿世嫉俗可以理解,但长期如此会让自己失去快乐。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愤世嫉俗”:虽然意思相近,但“忿”更强调愤怒情绪,不能完全等同。
  2. 用于褒义:如“他忿世嫉俗地揭露了社会问题,值得表扬。”——该词本身带有消极色彩,不宜用于褒义。
  3. 形容短暂情绪:如“我今天被老板骂了,很忿世嫉俗。”——该词指长期态度,非一时情绪。
  4. 用于动物或自然现象:如“这只猫对主人忿世嫉俗。”——只能用于人类对社会的情感。
  5. 与“悲观”混淆:如“他因为失败而忿世嫉俗。”——悲观是个人情绪,忿世嫉俗针对社会。

总结:“忿世嫉俗”是一个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成语,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忿世嫉俗.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无赖的古诗词

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多首描写无赖的古诗词及其解析。这些诗词从不同的角度和背景描绘了无赖之徒的丑恶行径,反映了市井之上的复杂人情和人性之恶。文章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多篇关于描写无赖的古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通过描绘无赖之徒的丑恶行径,揭示了市井之上的复杂人情和人性之恶。文中列举了多篇古诗词,如张籍的《贾客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无赖之徒的恶劣行为。同时,也介绍了现代诗歌对古诗词的借鉴与发扬。这些描绘无赖行径的古诗词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教化作用,提醒人们警惕身边的无赖之徒,反思社会现象和人性之恶,努力营造一

关于盗的诗词

关于盗的诗词(第1篇)关于“盗”的古诗词及其解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与“盗”相关的诗词颇具艺术魅力和深意。下面是一些典型的、以“盗”为题材或含有“盗”的古诗词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一、《贼歌》年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原文:白日青天行不得,黄花绿竹尽成愁。偷儿暗上长干树,夜半惊飞紫燕楼。解析:此诗虽以“贼”或“盗”为背景,却将窃贼的行为艺术化、诗意化,寓意社会复杂多变的世态。诗中描述了贼人行窃的情景,也隐含了对社会风气的批判。二、《春夜洛城闻笛》年代:唐代 作者:李白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偷马儿轻如燕,难寻踪迹夜无眠。解析:虽然这首诗并没有直接提

愤世嫉俗

愤世疾俗的读音为fèn shì jí sú,表示对社会的黑暗、不公和不良风气的不满和抨击。这一成语源于古代社会风气不正,有识之士勇敢抨击社会黑暗面的情况。愤世疾俗的近义词包括愤世嫉俗、激浊扬清和抨击时弊,反义词则是随波逐流、阿谀奉承和随声附和。该成语常用来形容对社会现实持有批判态度的人,如文章中的作家或公众人物。使用时应根据语境和情感需要,避免过度使用或误解。

愤世嫉邪

愤世疾邪是一个成语,读音fèn shì jí xié,表示对社会的弊端和邪恶现象感到愤怒和痛心疾首。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典籍,用以形容正直之士对社会黑暗的抨击和反抗。愤世疾邪的近义词包括愤慨激昂、痛心疾首和抨击时弊,反义词则是随波逐流、安于现状和随遇而安。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合理选择,避免错误用法。该成语应是有行动、有目标的批判与反抗的表达,不应与无病呻吟、空发牢骚混为一谈。

愤时疾俗

愤时疾俗的读音为fèn shí jí sú,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和习俗的愤怒和不满。这一成语源于古代有识之士对社会不良风气和习俗的愤慨和批评,并逐渐成为常用的表达方式。该成语含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常用于形容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评。其近义词包括激愤时世、愤世嫉俗和抨击时弊等,反义词有随波逐流、安分守己和顺应时势等。文章还提供了多个愤时疾俗的例句,以展示其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使用此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和表达方式,避免滥用或给人偏激的印象。

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

《阿Q正传》读后感在阅读了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阿Q正传》后,我对其独特的文学魅力与社会意义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感受。《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生动描绘了阿Q这一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惨命运。鲁迅先生通过描绘阿Q的生活经历与心态变化,展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无情。这部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弱点,更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阿Q这一形象具有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他既善良又乐观,但面对困境时却选择逃避和自我安慰。他的“精神胜利法”揭示了在困境中人们可能存在的逃避和自欺欺人的心理机制。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情节所打动。阿Q的生活经历充满了坎坷与不幸,但他却以一种自欺欺

托尔斯泰 读后感

托尔斯泰 读后感(第1篇)托尔斯泰 读后感托尔斯泰,这个名字在文学史上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近日有幸品读了托尔斯泰的著作,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与深刻的启示。一、初识托尔斯泰初次接触托尔斯泰的作品,我感受到了他的文字所蕴含的深沉与厚重。他的文字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人性的复杂与真实。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鲜活而立体,情节紧凑而引人入胜。二、书中的世界托尔斯泰的作品以广阔的背景、丰富的人物和深刻的故事情节著称。他的作品往往以社会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三、主题与启示托尔斯泰的作品往往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与人性问题,探讨了人

呐喊 读后感800字

《呐喊》读后感:探寻社会与人性的深度交织《呐喊》是一部鲁迅先生所著的小说集,其中收录了他的早期短篇小说作品。这部书以清末民初为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对人性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受震撼和启发。书中的情节丰富多样,每一个故事都以独特的视角和情节展开,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虽然这些故事发生在过去,但其中反映的问题却是永恒的,令人深思。主要人物的性格发展和行为动机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阿Q这一角色,他的“精神胜利法”不仅是他个人的自我安慰,更是那个时代人们对现实无望的一种反映。他的遭遇让我感受到了社会底层的艰辛与无奈,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

茅盾 子夜 读后感

《子夜》是茅盾先生的经典之作,以其宏大的故事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深刻的主题思想吸引了众多读者。本书以大上海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繁华与混乱,以及民族工业的崛起与外资的入侵等社会现象。阅读《子夜》,让我深刻理解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不同的社会矛盾。书中的主要人物吴荪甫,他的成长过程、性格发展和行为动机都让人深感震撼。他在面对来自外资的竞争、内部矛盾和工人阶级的觉醒等多重挑战时,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最终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智慧获得了成功。《子夜》的主题思想是批判现实主义,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和批判,揭示了民族工业的崛起与外资的入侵、工人阶级的觉醒与商人的无奈等社会

鲁迅 1000字读后感

鲁迅作品的读后感我读了鲁迅的作品后,深受启发。他的文字犹如一把锐利的刀,直击社会的核心问题,让我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我被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所吸引。他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无论是阿Q、狂人还是其他小人物,都仿佛从历史的泥沼中走出,站在我面前。这些人物形象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体,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鲁迅通过他们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其次,鲁迅的作品主题思想主要是对社会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反思。他用自己的文字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不公,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真实面貌。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人性的希望和期待,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在阅读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启示。例如,《狂人日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