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而不校

犯而不校

读音

fàn ér bù jiào

含义

“犯”指冒犯、侵犯;“校”通“较”,意为计较、报复。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即使被人冒犯,也不去计较或报复。形容心胸宽广,能够宽容待人。

典故

  1. 《论语·泰伯》
    孔子曾称赞颜回:“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后世儒家学者引申出“犯而不校”的精神,强调君子应宽厚待人,不因小事与人争执。
  2. 《后汉书·卓茂传》
    东汉官员卓茂为人宽厚,有人误认他的马是自己的,卓茂不加辩解,直接让对方牵走。后来那人找回自己的马,羞愧归还,卓茂却笑着说:“物有相似,不必介怀。”此事成为“犯而不校”的典范。
  3. 宋代苏轼故事
    苏轼晚年被贬海南时,当地官员故意刁难他,但他始终不与之计较,反而以豁达心态写诗自娱,展现了“犯而不校”的胸怀。

近义词

  1. 宽宏大量:形容人度量宏大,不计较小事。
  2. 海纳百川:比喻心胸宽广,能包容一切。
  3. 以德报怨:用恩惠回报别人的仇怨。
  4. 不念旧恶:不计较过去的仇怨。

反义词

  1. 睚眦必报:连极小的怨恨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2. 斤斤计较:过分计较琐碎的利益或小事。
  3. 以牙还牙:用同样的手段回击对方,指报复行为。
  4. 耿耿于怀:对过去的不快一直记在心里,难以释怀。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小明不小心撞倒了小红的文具盒,但小红“犯而不校”,笑着说没关系。
  2. 小学高年级:面对同学的嘲笑,小华选择“犯而不校”,专心学习,最终用成绩证明自己。
  3. 初中:班长管理班级时,即使有人顶撞他,他也“犯而不校”,依然公平对待每个人。
  4. 高中:历史上许多伟人之所以受人尊敬,正是因为他们“犯而不校”,以德服人。
  5. 大学:在团队合作中,难免有意见冲突,但真正的领导者应做到“犯而不校”,凝聚团队力量。
  6. 职场:面对同事的刁难,她始终“犯而不校”,最终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7. 家庭:父母教育孩子要“犯而不校”,学会宽容,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8. 社交:朋友之间偶尔会有摩擦,但“犯而不校”才能让友谊长久。
  9. 历史故事:蔺相如对廉颇的挑衅“犯而不校”,最终促成“将相和”的佳话。
  10. 寓言故事:寓言中的智者教导弟子:“真正的强者不是以力压人,而是‘犯而不校’。”

错误用法

  1. 混淆“校”的读音
    错误:有人将“校”读作“xiào”,如“犯而不校(xiào)”。
    正确:“校”在此应读“jiào”,意为计较。
  2. 误用为“不纠正错误”
    错误:老师对学生的错误“犯而不校”,导致学生屡次犯错。
    正确:成语指不计较冒犯,而非放任错误。
  3. 用于描述胆小怕事
    错误:他被人欺负却“犯而不校”,真是懦弱。
    正确:成语强调主动宽容,而非被动忍让。
  4. 与“忍气吞声”混用
    错误:她“犯而不校”,默默忍受同事的排挤。
    正确:成语体现豁达心态,而非压抑情绪。
  5. 用于法律或原则性问题
    错误:面对侵权行为,企业“犯而不校”,放弃维权。
    正确:成语适用于人际交往,不适用于原则性冲突。

“犯而不校”是一种高尚的处世智慧,但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解其本意。

犯而不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宽的诗词

关于宽的诗词(第1篇)关于“宽”的诗词及其解析一、诗词全文宽以待人唐·白居易宽以待人无怨恨,严于律己有功名。心胸宽广似海阔,人生路途自通明。解析:此诗体现了宽容待人的生活哲学,指出对人宽厚、大度则能消除怨恨,反之若以苛求标准待人处世则无法成功。诗歌寓意人心应该宽广,似海洋般深广,这样人生道路才会通达明亮。宽怀天地宋·苏轼天地宽如许,心怀自坦荡。山川皆入眼,万事皆可忘。解析:此诗描绘了天地之宽阔,让人心怀坦荡。诗人通过赞美自然景观的广阔,表达了人们应拥有宽广的胸怀和忘却万事的豁达态度。宽大为怀明·文徵明心宽体自胖,德厚福自生。待人常宽大,何愁事不成。解析:此诗强调了心胸宽广的重要性,认为心宽则体

打击报复

打击报复的读音为dǎ jī bào fù。该词指对曾经批评、揭露、检举自己或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人进行压制和迫害,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可能触犯法律。其源于古代社会中的典故。打击报复的近义词为报复行为、打压迫害等,反义词为宽容大度、公正无私等。文章同时提到了打击报复的错误用法,如滥用打击报复行为、对微小矛盾采取极端措施以及将个人恩怨与工作混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应学会宽容大度,避免任何形式的打击报复。

胸无宿物是什么意思

胸无宿物的读音读音:xiōng wú sù wù拼音:xiōng/无/sù/wù(注:无为轻声)胸无宿物的含义“胸无宿物”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心胸开阔,没有积怨或宿恨,也指心思单纯,不存留过去的烦恼或忧虑。具体来说,“宿”指的是过去的、旧的,“物”可以指代事物、情感等。整个成语的含义是心中没有积存下来的旧事物或情感,形容人心态豁达,不记仇怨。胸无宿物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出处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中对于心境的追求和描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有用到类似表达,如“心无挂碍”、“胸怀坦荡”等,这些表达都与“胸无宿物”有相似的意境。此外,这个成语也可能与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心境清净

描写坦然面对人生的古诗词

描写坦然面对人生的古诗词(第1篇)一、描写坦然面对人生的古诗词诗词原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作者:陶渊明(东晋)解析:此诗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展现的是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句中的“悠然”表现了诗人的淡然、恬静之情,对生活的坦然接受和淡泊名利的态度跃然纸上。诗词原文: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作者:李白(唐)解析:此诗出自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豁达态度。诗人以醉卧沙场为乐,不惧生死,坦然面对人生中的得失。诗人也强调了人生的短暂和及时行乐的重要性。诗词原文: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

匹夫之谅是什么意思

匹夫之谅是一个成语,读音为pǐ fū zhī liàng。其含义是普通人所具备的宽容、大度和谅解他人的品质。该成语的典故可能源于古代人物故事和事迹,体现了普通人具有的宽容和谅解的美德。匹夫之谅的近义词包括宽容大度、仁爱之心、豁达大度等,反义词则是心胸狭窄、刻薄寡恩、睚眦必报等。在与人交往、处理矛盾等方面,匹夫之谅是一种值得倡导的品质,能够促进和谐与进步。但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与贬义词混淆,避免滥用造成误解。

描写看开人生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描写看开人生的诗词的多个篇章,包括苏轼、辛弃疾等人的作品。这些古诗词描绘了人生的百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珍惜,提供了丰富的人生启示和哲理。通过品读这些古诗词,我们可以领悟人生的真谛,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境。文章还提供了其他符合主题的古诗词推荐,强调了古诗词在人生旅途中的重要作用。

大错特错

“大错特错”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犯下严重且明显的错误。这个成语通常表示对某人的决策或行为的惊讶或不满。其典故并不明确,可能源于人们在重大问题上犯下的明显错误。近义词包括错上加错、一错再错等。然而,这个成语不应被误用为轻微错误,也不应在自嘲或轻松语境中使用。同时,它与“一塌糊涂”不应混淆使用。这篇文章对“大错特错”进行了详细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关于坦然古诗词

关于坦然古诗词(第1篇)关于坦然古诗词一、诗词全文《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者:辛弃疾(南宋)解析:此词描绘了元宵节的繁华景象,最后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传达了坦然面对人生际遇的豁达态度。《长歌行》唐·白居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何处寄人家?天资禀异恃才雄,举世无亲唯有我。白璧微瑕不掩德,宁作沧海一明珠。作者:白居易(唐朝)解

描写随缘的诗词

这篇文章主要赏析了几首以随缘为主题的古诗词,包括《青玉案·元夕》、《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菩萨蛮·芭蕉雨》等,以及现代创作的几篇随缘主题的诗词文章。文章通过解析这些诗词中的随缘意境、作者情感和解析,展示了随缘的人生态度和生活哲学。这些古诗词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和思考空间。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应以随缘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际遇和挑战,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坦然,享受生活的每一刻美好。

道西说东

道西说东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xī shuō dōng,意指在谈话中从一个话题毫无逻辑地转移到另一个不相关的主题上。这个成语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能描述的是古代“道听途说”中信息的传递和话题的跳跃现象。其近义词包括漫无目的的谈话、离题万里等,反义词则强调言之有据、逻辑清晰。在正式场合或严肃语境中频繁转移话题或跳跃到不相关主题,是道西说东的错误用法,可能让人困惑和不满。同时,应避免使用该成语来贬低他人。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