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亡续绝:拯救危亡,延续断绝
读音
存亡续绝:cún wáng xù jué
含义
- 存:保存,维持。
- 亡:灭亡,消失。
- 续:延续,接续。
- 绝:断绝,消亡。
整体含义:指在危急关头挽救濒临灭亡的事物,使其得以延续。多用于形容在重大危机中力挽狂澜,使国家、文化、家族等免于覆灭。
典故
-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 晋国大夫叔向劝谏晋平公时提到:“存亡续绝,国之大事。”强调国家存续的重要性。
-
《史记·孔子世家》
- 孔子周游列国,致力于恢复周礼,被后人赞誉为“存亡续绝”的典范。
-
《资治通鉴》
- 唐太宗在贞观之治中励精图治,使唐朝从隋末乱世中复兴,史称“存亡续绝之功”。
近义词
- 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
- 扶危定倾:指在危难时稳定局势。
- 起死回生:形容医术高明或手段高超,使濒临灭亡的事物重获生机。
- 转危为安:使危险的情况转为平安。
反义词
- 坐视不救:眼看着别人陷入困境而不援助。
- 见死不救:见到他人危难却无动于衷。
- 自取灭亡:因自身错误导致毁灭。
- 覆亡无日:形容即将灭亡,无法挽救。
例句
-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老师告诉我们,保护濒危动物就是“存亡续绝”。
- 大禹治水,存亡续绝,让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在战争中,许多英雄存亡续绝,保卫了国家。
- 科学家们努力研究,希望存亡续绝,拯救濒临灭绝的物种。
-
初中
- 诸葛亮在蜀汉危难之际,存亡续绝,鞠躬尽瘁。
- 传统文化需要年轻人传承,否则难以存亡续绝。
-
高中
- 在全球化浪潮下,如何存亡续绝,保护本土文化成为重要课题。
- 历史上许多王朝因未能存亡续绝而最终覆灭。
-
大学及以上
- 经济危机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存亡续绝的措施,稳定了市场。
- 在生态保护领域,存亡续绝不仅关乎物种,更关乎人类未来。
错误用法
-
用于个人小事
- ❌ 错误:我昨天熬夜复习,终于存亡续绝,考试及格了。
- ✅ 正确:“存亡续绝”多用于重大事件,个人小事不宜使用。
-
用于商业竞争
- ❌ 错误:我们公司通过降价策略存亡续绝,打败了竞争对手。
- ✅ 正确:商业竞争可用“力挽狂澜”,而非“存亡续绝”。
-
用于日常琐事
- ❌ 错误:妈妈存亡续绝,终于修好了坏掉的洗衣机。
- ✅ 正确:日常维修可用“修好”或“挽救”,不宜用“存亡续绝”。
总结:“存亡续绝”是一个庄重的成语,多用于描述国家、文化、历史等重大事件的挽救与延续,不宜用于日常琐事或个人经历。
你可能感兴趣
存亡继绝
“存亡继绝”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ún wáng jì jué。它指在关键时刻挽救国家或民族的危亡,延续其生存和发展,强调了对于国家或民族存亡的重大责任和使命感。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左传》中的对话,并用于形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事件。其近义词包括挽救危亡、承前启后、扶危济困等,反义词则是坐视不救、苟安偷生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和感情色彩,避免随意使用或与其他类似成语混用。该成语彰显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对英雄人物在关键时刻为国家存亡所作贡献的赞美。
女娲补天是什么意思
“女娲补天”是一个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形容面对重大危机时的英勇行为。故事起源于远古时代,天地裂缝导致危机,女娲挺身而出补天,保护人类免受灾难。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力挽狂澜等,反义词为坐视不救等。文章详细解释了女娲补天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在不同情境下的例句。同时,也指出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的错误用法,以避免滥用和误解。
拨乱济危
拨乱济危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ō luàn jì wēi。其含义为治理混乱的局面,帮助国家或个人渡过危险或困难的时期。源自古代历史典故,强调积极的态度和行动以解决混乱和危机。该成语出自《汉书·王莽传》,并具有多种近义词。文章详细介绍了拨乱济危的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及反义词,并通过例句展示了其正确用法。同时,也指出了错误用法,以提醒读者正确理解和运用该成语。
定倾扶危
“定倾扶危”是一个成语,意为在他人遭遇困难或危险时给予帮助和支持。其来源于古代智者的行为,成为美德和行为的象征。该成语的近义词有稳操胜券、救死扶伤等,反义词包括落井下石和见死不救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避免滥用,不可与反义词混用。该成语在描述对他人的帮助和支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补天柱地
补天柱地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具有巨大能力和价值,能够完成非常艰巨的任务。其典故源于古代神话传说,表示填补天地间的裂缝或漏洞,使天地恢复平衡和稳定。补天柱地也可与古代建筑、地理相关,表示对建筑、地形等方面的巨大改造和修复。其近义词包括扭转乾坤、移山倒海等,反义词为无能为力、力所不及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形容无关紧要或微不足道的事情,或与原意相悖的语境。文章中的例句展示了补天柱地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
关于九鼎的诗词
关于九鼎的诗词(第1篇)关于九鼎的诗词及其解析一、诗经《九鼎之歌》作者:佚名(先秦时期)原文:九鼎之重,国之神器。铸于夏时,传世无穷。鼎中藏宝,天下归心。解析:此诗为古代歌颂九鼎的诗歌,描述了九鼎的重量和其作为国家的重要象征。九鼎是古代的传国重器,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权力的至高无上。二、汉乐府《鼎足篇》作者:未知(汉代)原文:鼎足立三台,神明扬其威。四海归一统,万国仰清辉。解析:此诗借九鼎的象征意义,歌颂了国家统一和皇权的威严。鼎足立三台,暗指九鼎的稳固地位和其作为国家统一的象征。三、杜甫《古柏行》作者:杜甫(唐代)原文:君看九峰连玉笋,屹立天外何巍巍。昔闻大禹铸鼎处,砥柱中流奠四方。古柏行宫今
力挽狂澜
力挽狂澜是一个成语,读音为lì wǎn kuáng lán,意为用力量扭转局势,尤其在失控或不利的情况下。该成语传达了关键时刻展现出的巨大力量和勇气,成功扭转局面的精神内核。典故源自古代战事或历史事件。它也有近义词如扭转乾坤、拨乱反正等,反义词为逆流而行、随波逐流等。在使用时,要避免夸张、不切实际或误用为贬义词的情境。该成语常见于描述重大事件或危机时刻,展现某人或团体的卓越能力和勇气。
持危扶颠
持危扶颠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í wēi fú diān,意味着在危难之际扶助他人或支持正道。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强调了困难时期提供帮助的重要性。它不仅包括扶危济困的含义,还有助于理解相关近义词如扶危济困、解危济困等。持危扶颠的反义词包括乘人之危和落井下石。该成语的正确使用需要在恰当的场合下,结合实际行动,不仅仅停留在口头承诺。文章通过历史典故和实例,深入解释了持危扶颠的精神内涵和实际运用。
颠倒乾坤
颠倒乾坤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iān dào qián kūn。其含义是形容世界或事物的秩序发生巨大变化,有如天地倒置。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神话传说,表达了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力量能够改变世界的秩序。颠倒乾坤的近义词包括扭转乾坤、翻天覆地等,反义词则为一成不变、安分守己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用法是否恰当,以表达出积极或正面的变化和效果。文章中的例句展示了颠倒乾坤在不同语境下的运用,如描述领导人的能力、电影情节的惊喜、魔术表演的惊叹等。
拨乱济时
拨乱济时的拼音是bō luàn jì shí。这个成语用于描述在混乱局势中能够平息混乱、顺应时势,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能力。其含义包括拨乱和济时两层,典故源于古代英雄人物的事迹。近义词如安邦定国、安定社会治理等,反义词如扰乱时局、社会动荡等。使用拨乱济时的例子多描述在动荡年代有能力稳定局势的英雄人物。错误用法包括在和平稳定时期使用、用于不相关事物或情境中以及将拨乱和济时分开理解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