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冰炭不言,冷热自明」详解
读音
bīng tàn bù yán,lěng rè zì míng
含义
- 冰:寒冷之物,象征冷漠、疏远
- 炭:炽热之物,象征热情、亲近
- 不言:不需要言语表达
- 冷热自明:冷暖关系自然显现
整体含义: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好恶态度不需要用言语表达,通过彼此的行为和态度自然就能明白。形容人际关系中的真实情感无需言表,自然流露。
典故
- 《晋书·王沈传》记载:”冰炭不言,而冷热之质自明者,以其有实也。”这是最早记载这一成语的出处,比喻人的本质无需多言,自然会表现出来。
- 宋代苏轼《与米元章书》中写道:”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冰炭不言,冷热自见。”用来形容朋友间真挚的友谊不需要刻意表达。
- 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也有引用:”夫妻之情,冰炭不言而冷热自明。”描述夫妻间默契的感情。
- 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一则故事:两位官员表面和气,私下争斗,有人评价他们”冰炭不言,而冷热自明”,揭露了官场虚伪的人际关系。
近义词
- 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不必明说
- 不言而喻:不用说明就能明白
- 冷暖自知:个人的感受只有自己最清楚
- 心有灵犀:彼此心意相通
- 默契于心:双方心意相合,无需言语
反义词
- 口是心非: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
- 表里不一:外表和内心不一致
- 虚与委蛇:假意敷衍应付
- 言不由衷:说的话不是出自真心
- 阳奉阴违: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
例句
小学生适用例句
- 我和好朋友之间冰炭不言,冷热自明,不用说什么就知道对方想什么。
- 妈妈对我的爱是冰炭不言,冷热自明的,从她每天给我准备的早餐就能看出来。
- 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是冰炭不言,冷热自明的,从她批改作业的认真程度就能感受到。
- 我和小狗之间的感情冰炭不言,冷热自明,它总是知道什么时候我需要安慰。
- 爸爸虽然不常说爱我,但冰炭不言,冷热自明,他的行动已经说明了一切。
中学生适用例句
- 真正的友谊是冰炭不言,冷热自明的,不需要刻意维持。
- 在班级里,同学之间的关系冰炭不言,冷热自明,谁和谁关系好一眼就能看出来。
- 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冰炭不言,冷热自明,从她批改作业的评语中就能感受到。
- 父母对子女的爱往往是冰炭不言,冷热自明的,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 在这次团队合作中,成员间的默契冰炭不言,冷热自明,配合得十分完美。
大学生及成人适用例句
- 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冰炭不言,冷热自明,表面的客套掩盖不了实质的竞争。
- 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冰炭不言,冷热自明,从贸易往来和政策互动中可见一斑。
- 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冰炭不言,冷热自明,观众能从作品中直接感受到其个性特点。
- 企业文化冰炭不言,冷热自明,从员工的工作状态就能看出公司的管理理念。
- 恋人之间的感情冰炭不言,冷热自明,无需誓言也能感受到彼此的真心。
文学性较强例句
- 如同四季轮回,人情冷暖冰炭不言,冷热自明,唯有时间能验证一切。
- 古琴音韵间,知音之情冰炭不言,冷热自明,一曲终了心意已通。
- 水墨丹青中,画家心境冰炭不言,冷热自明,一笔一画皆见真情。
- 茶道精神冰炭不言,冷热自明,主客之间的默契尽在不言中。
- 诗词唱和中,文人雅趣冰炭不言,冷热自明,一字一句皆含深意。
错误用法
- 用于描述物体温度:错误示例:”这杯水的温度冰炭不言,冷热自明。”(正确应使用”冷暖自知”)
- 用于需要明确表达的场景:错误示例:”在签订合同时,双方冰炭不言,冷热自明。”(合同条款必须明确表述,不能依赖不言自明)
- 用于单向感受:错误示例:”我对他的崇拜冰炭不言,冷热自明。”(成语强调双方互动关系,不适用于单向情感)
- 用于短暂关系:错误示例:”刚认识的网友和我冰炭不言,冷热自明。”(成语适用于长期稳定的关系)
- 用于需要量化的场景:错误示例:”公司业绩的增长冰炭不言,冷热自明。”(业绩需要具体数据支撑,不能依赖不言自明)
- 误解为沉默寡言:错误示例:”他是个冰炭不言,冷热自明的人,很少说话。”(成语不形容性格内向)
- 用于对抗性关系:错误示例:”比赛双方冰炭不言,冷热自明。”(成语不适用于对抗性关系)
- 用于客观事实描述:错误示例:”地球自转冰炭不言,冷热自明。”(成语不适用于自然现象)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男女天生一对的诗词
描写男女天生一对的诗词(第1篇)描写男女天生一对的诗词自古以来,诗词歌赋中不乏对男女情深意切的描绘。以下是一些描写男女天生一对的古诗词,以及其原文、作者、朝代和解析。一、诗经·关雎篇作者:无名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喻指女子容貌秀美、心灵纯净。好逑,喻意指匹配。这一句即展现了对美好姻缘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男女天生一对的观念。二、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朝代: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在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女子在江边采芙蓉花的情景,以物喻人,寄托了深厚的感情,展现了男女的深情厚意与命中注定。三、木兰诗(节选)朝代:南北朝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关于信的古诗词
关于信的古诗词(第1篇)关于信的古诗词,源远流长,诗词之海中闪烁着诚信、信任的独特光辉。下面我将根据您的要求,挑选出几首符合“关于信”的古诗词,并附上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古诗《诗经·邶风·静女》作者:先秦时期佚名原文: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解析:这首诗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信”字,但描述了男女之间的情深意切,信任和信赖成为维系他们情感的重要因素。如“贻我彤管”和“美人之贻”,表达的是女子对男子的深深信任和情意。二、古诗《赠别二首·其一》作者:唐·杜牧原文: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心领神会是什么意思
心领神会的读音心领神会(xīn lǐng shén huì)心领神会的含义心领神会是一个成语,指对别人的心意、思想或意图已经理解并领会,不需要用言语或文字明确表达出来。其中,“心领”指的是领会了对方的心意,“神会”则是指通过心灵相通的方式理解对方的意图。心领神会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作品。在《庄子·外物》中,有“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的表述,强调了思考和领悟的重要性。而心领神会这个成语,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相通和领悟。在古代,人们常常通过相互交流、观察对方的行为和言语来领会彼此的意思,因此心领神会成为了一种高境界的交流方式。此外,还有一些故事可以体现心领神会
笔墨官司
笔墨官司是指通过文字进行的争论和争执,涉及个人、团体甚至国家间的交流和争端解决。源自古代文人间的书信辩论,现已成为广泛使用的词汇。其近义词包括文字争执、文字纠纷等,反义词为和解或和解协议。使用时应避免滥用,尤其在口头争执和不恰当场合使用。错误用法包括将口头争执和不涉及争论的情境称为笔墨官司。
针芥之合是什么意思
针芥之合的读音针芥之合的读音为:zhēn jiè zhī hé。针芥之合的含义针芥之合,字面意思是指针与芥子(一种小种子)的相合。在成语中,它用来形容关系非常密切,相互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如同针与芥子一样紧密无间。这种关系往往指的是心灵上的契合,彼此之间有着深刻的了解和默契。针芥之合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中医针灸疗法。在古代,针灸被认为是一种能够调和人体气血、治疗疾病的方法。而针与芥子在大小上有着极大的差异,但它们在针灸疗法中却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说,当医生用极细的针将芥子大小的针头插入患者体内时,如果两者之间能够完美地相合,那么治疗效果将会非常显著。因此,“针芥之合”也被引申为形容
眉语目笑是什么意思
“眉语目笑”是一个形容人通过眉毛和眼神表达喜悦、亲密或默契情感的成语。它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该成语的读音要注意音调的准确性,其含义是传达喜悦和亲密感的一种方式。常见的近义词有“眉开眼笑”、“喜形于色”等,反义词则包括“愁眉苦脸”等。使用“眉语目笑”时需注意语境、对象及语义的准确性,避免误解和误用。该成语在描述两人间的默契和情感交流时尤为生动。
飞眼传情
“飞眼传情”是一个汉语成语,通过眼神交流和传递来传达情感或信息,具有含蓄、微妙的特点,常用来形容男女之间的情愫交流。该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出处,但在文学、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中经常被运用。其近义词有“眉目传情、暗送秋波、眼神交汇”,反义词包括“冷漠无情、直截了当”。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在不适当的场合使用。正确理解了“飞眼传情”的含义后,能更好地体会其表达的浪漫和含蓄。
不通水火
“不通水火”是一个成语,发音为bù tōng shuǐ huǒ,意指不了解与水火有关的事物或情况,也形容两人或团体之间关系疏远,缺乏交流和了解。其典故源自古代的两个典故,其中之一是两人因某些原因相互不理解,关系难以相容。该成语的近义词有素昧平生、格格不入、陌路相逢、疏远隔膜等。反义词有情投意合、亲密无间、朝夕相处、和睦相处等。使用时需注意其准确含义,避免错误用法。
心照情交是什么意思
心照情交的读音心照情交读音为:xīn zhào qíng jiāo。其中,“心照”指的是心灵相照,互相了解;“情交”则是指情感上的交流和交往。心照情交的含义心照情交是指双方心灵相通,情感交融,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和默契。这种关系通常是在长期的交往和相互了解中逐渐形成的,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人际关系。心照情交的典故心照情交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从字义上理解其含义。在古代,人们常常用“心照”来形容彼此心灵的相通和默契,而“情交”则是指情感上的交流和交往。因此,这个成语可以理解为在人际交往中,双方心灵相通、情感交融,形成一种深厚的友谊或情感联系。心照情交的近义词心心相印:形容彼此心灵相通,
心照不宣是什么意思
心照不宣的读音心照不宣的拼音为xīn zhào bù xuān。心照不宣的含义心照不宣指的是彼此心里明白,不必明说。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双方心意相通,无需言明即可默契相处的状态。心照不宣的典故心照不宣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庄子·外物》中的“意有所极,心照不宣”。其典故可追溯至古代文人墨客之间的默契与交流。在古代,文人常以诗文相互交流思想与情感,无需言明即可心领神会,这便是“心照不宣”的原始体现。此外,历史上也有许多关于“心照不宣”的佳话和故事,如战国时期蔺相如与廉颇的默契配合等。心照不宣的近义词心领神会:指对方的心意已领悟,无需再言明。默契十足:形容双方心意相通,无需言语交流即可相互理解。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