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比权量力”详解
读音
比权量力(bǐ quán liàng lì)
含义
- 比:比较、衡量。
- 权:权力、权势。
- 量:估量、计算。
- 力:力量、能力。
整体含义:指比较权势的大小,衡量力量的强弱。通常用于形容在竞争或对抗中,双方先评估彼此的实力和优势,再决定如何行动。
典故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争霸,双方在会盟时“比权量力”,最终通过外交手段达成平衡。 - 《史记·项羽本纪》:
楚汉相争时,刘邦与项羽多次“比权量力”,最终刘邦凭借谋略和联合诸侯的力量击败项羽。 - 《资治通鉴》:
唐太宗李世民在统一天下时,常与群臣“比权量力”,分析敌我优劣,制定战略。
近义词
- 权衡轻重:比较事物的主次、利害关系。
- 量力而行:根据自身能力采取行动。
- 审时度势:观察时机,分析形势。
- 较权量力:与“比权量力”意思相近,强调比较权势和力量。
反义词
- 不自量力:高估自己的能力,做超出自身实力的事。
- 螳臂当车:比喻不自量力,试图阻挡强大的力量。
- 以卵击石:用弱小的力量对抗强大的对手,必败无疑。
例句
-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小明和小华比赛跑步前,先“比权量力”,看看谁跑得更快。
- 两只小狗打架前,会“比权量力”,看看谁更强壮。
-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在拔河比赛中,两队队长先“比权量力”,再决定战术。
- 古代将军打仗前,都会“比权量力”,分析敌我实力。
-
初中:
- 公司竞争时,经理们会“比权量力”,制定合适的市场策略。
- 国际关系中,各国常“比权量力”,以维护自身利益。
-
高中及以上:
- 在商业谈判中,双方“比权量力”,争取最有利的合作条件。
- 历史上许多战争胜负,往往取决于统帅能否正确“比权量力”。
错误用法
-
误用为“比较力量”:
- ❌ “他们比权量力,看谁举得更重。”(正确应为“比力气”)
-
误用于非竞争场景:
- ❌ “我和朋友比权量力,看谁更喜欢吃辣。”(应改为“比较喜好”)
-
混淆近义词:
- ❌ “他比权量力后,决定放弃。”(应改为“量力而行”)
-
滥用夸张比喻:
- ❌ “蚂蚁比权量力,想打败大象。”(不合逻辑,应为“不自量力”)
“比权量力”是一个强调理性分析的成语,多用于正式或竞争性场景,使用时需注意语境。
你可能感兴趣
彼众我寡
“彼众我寡”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ǐ zhòng wǒ guǎ,意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我方处于劣势地位。典故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该成语常用来描述战争、竞争等对抗性场合中,我方人数或力量明显少于对方的情况。其近义词有寡不敌众、力不从心、势单力薄等。反义词有势均力敌、以少胜多、人多势众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误用为贬义或与其他成语混淆。文章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和例句,帮助理解该成语的正确用法。
敌众我寡
“敌众我寡”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在战争或竞争中的双方力量悬殊。该成语出自古代战争的实际情境,常用于描述在不利情况下如何以智取胜。其含义是当面对人数众多的敌人时,自身力量较为薄弱。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是在非战争或竞争环境中滥用,形容其他无关情境。通过了解“敌众我寡”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和例句,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的恰当使用。
地丑力敌
地丑力敌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ì chǒu lì dí,形容双方在地理、实力等方面相互匹配,不分伯仲。该成语源于古代的战争和竞争,常用于描述两个实力相当的对手的竞争场景。其近义词包括势均力敌、旗鼓相当等,反义词有天差地别、悬殊之别等。使用地丑力敌时需要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文章中的示例展示了地丑力敌在不同场合下的用法。
独霸一方
独霸一方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ú bà yī fāng。它用来形容某个势力或个人在某一地区或领域内具有强大的控制力或影响力,能够单独控制或支配该地区。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和封建社会,具有贬义色彩。独霸一方的近义词包括称霸一方、独占鳌头等。其反义词有势均力敌、公平竞争等。但在使用时,应注意避免错误地将该词用于形容个人魅力或团体合作的场合。正确理解和使用该成语,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意思。
雌雄未决
“雌雄未决”是一个成语,形容事物未分出胜负、未确定结果的状态。典故可能源于古代的战争或竞赛场景,也可能与性别观念有关。该成语用于描述双方实力相当、难以分出高下的决策或竞争情况。近义词有“难分高下”、“势均力敌”等。错误用法包括在不适当的场合使用、与其他成语混淆以及不恰当的搭配或使用方式。该成语通常用于描述竞争或决策中的不确定性状态。
敌力角气
“敌力角气”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í lì jiǎo qì,含义为在战斗或竞争中双方发挥力量和优势进行较量。这个成语没有具体的典故,体现了竞争和较量的精神。其近义词有角逐胜负、斗力角能、竞争激烈等,反义词包括和平共处、相互合作、默契配合等。该成语可用于体育竞技和社会竞争方面的描述,错误用法是将其用于非竞争性或合作性的情境。
鼎足而立
“鼎足而立”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三方面势均力敌,互不相让,处于平衡状态。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和政治局势,鼎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鼎足而立”可引申至经济、科技等领域的竞争。其近义词有“三足鼎立”、“并驾齐驱”、“势均力敌”等。反义词包括“一家独大”、“独树一帜”等。该成语在政治、经济、科技、体育、商业竞争、文化交流、社会结构、国际关系等各个领域都有应用。需注意的是,“鼎足而立”应在使用恰当的语境下使用,避免误解。
东风压倒西风
“东风压倒西风”是一个成语,形容在一方力量或优势压制另一方的情况。源自中国自然现象的观察,东风象征生机和力量,而西风象征衰弱或退却。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争斗、冲突或竞争中的强势方。其近义词包括以强凌弱、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等。反义词有势均力敌、互相制衡、以柔克刚等。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在非竞争或对抗场合使用,以免造成误解。错误的用法包括滥用形容词和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
鹿死谁手是什么意思
“鹿死谁手”是一个成语,读音为lù sǐ shuí shǒu,用来比喻在争夺或竞争中不知道谁会取得胜利或最终胜利归属于谁。源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楚汉相争时期。该成语用于形容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或比赛中未知结果的情况。其近义词有难以预料、胜负难分、悬而未决等。反义词有一决胜负、胜券在握、毫无悬念等。应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于非竞争性事件、已知结果的情况以及不恰当的语境。
暗斗明争
暗斗明争是一个成语,读音为,意思为在背后秘密地争斗和在表面上公开地争夺。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常用来形容人们之间看似和平但私下存在激烈的竞争或冲突。其近义词包括明争暗斗、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等,反义词为和睦相处、团结合作和相互支持。文章中也给出了相关的例句和语境。但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需要注意避免滥用该成语,特别是在描述非竞争性或合作性的关系时。不当的使用可能会使语言夸张或不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