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故重迁

安故重迁:解读与运用

读音

安故重迁:ān gù zhòng qiān

含义

  • :安定、习惯
  • :旧有的、原来的
  • :重视、难以
  • :迁移、改变

整体含义:指人习惯于旧有的环境或生活方式,不愿意轻易改变或迁移。形容人恋旧、保守,不愿接受新事物或新环境。

典故

  1. 《汉书·元帝纪》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
    这句话表明,百姓安于故土、不愿轻易迁移是人之常情。
  2. 《后汉书·杨终传》
    “民安故土,重去乡里。”
    描述百姓因眷恋故土而不愿离开家乡。
  3. 《晋书·王导传》
    “百姓安故重迁,不乐远徙。”
    说明百姓因习惯旧居而不愿远迁。

近义词

  1. 恋旧怀乡:怀念故土,不愿离开。
  2. 守旧不化:固执地坚持旧习惯,不愿改变。
  3. 故步自封:满足于现状,不愿进步。
  4. 墨守成规:固守旧规矩,不愿创新。

反义词

  1. 喜新厌旧:喜欢新事物,厌恶旧事物。
  2. 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不固执于旧习惯。
  3. 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不满足于现状。
  4. 移风易俗:改变旧习惯,接受新风气。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爷爷安故重迁,一直住在老房子里,不愿意搬去城里。
    • 小猫安故重迁,换了新家后总想跑回原来的地方。
  2. 小学高年级

    • 他安故重迁,即使新学校更好,还是想念原来的同学。
    • 村里人大多安故重迁,不愿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
  3. 初中

    • 虽然城市发展迅速,但许多老人安故重迁,仍然住在老城区。
    • 公司改革时,部分员工安故重迁,难以适应新的工作方式。
  4. 高中

    • 安故重迁的心理使得一些传统行业难以接受数字化转型。
    • 历史上,安故重迁的农民往往不愿响应朝廷的移民政策。
  5. 大学及以上

    • 在全球化背景下,安故重迁的观念逐渐被打破,更多人选择跨国生活。
    • 社会学研究表明,安故重迁的现象在老龄化社会中更为明显。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喜欢搬家”
    ❌ 错误例句:“他安故重迁,经常换房子住。”
    ✅ 正确含义:指不愿搬家,而非喜欢搬家。
  2. 误用为“怀念过去但不排斥新事物”
    ❌ 错误例句:“他虽然安故重迁,但也能接受新科技。”
    ✅ 正确含义:强调不愿改变,而非怀念但接受新事物。
  3. 误用为褒义词
    ❌ 错误例句:“安故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正确用法:该词多含保守意味,不一定是褒义。
  4. 误用为“懒惰”
    ❌ 错误例句:“他因为安故重迁,所以不愿意工作。”
    ✅ 正确含义:指不愿改变环境或习惯,而非懒惰。

总结:成语“安故重迁”生动刻画了人们眷恋旧环境、不愿改变的心理,正确理解和使用能丰富语言表达,但需注意避免误用。

安故重迁.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安土重居

本文介绍了成语“安土重居”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安土重居意味着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追求稳定生活。源于古代文献,描述了人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并选择留下。近义词如安居乐业、安身立命,反义词如漂泊不定、游移不定。通过例句展示了安土重居的应用场景。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来形容经常搬家的人或在不适当时机使用。

本乡本土

本乡本土指的是一个人或事物与其生长或居住的乡土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厚情感联系和归属感。本成语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反映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也体现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近义词包括乡土气息、故乡情怀等,反义词为异国他乡。使用时应避免误解和滥用,在表达家乡情感时恰当运用可增强表达效果。

故土难离

故土难离是一个成语,读音为gù tǔ nán lí。其含义是对故乡或过去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依恋,难以割舍或离开。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人们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故土难离的近义词包括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恋恋不舍等,反义词包括背井离乡、忘恩负义、舍本逐末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不当使用场合、滥用形容词、与其他成语混淆以及不当搭配词语等错误用法。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故土难离的情感,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依恋之情。

荡析离居

本文介绍了成语“荡析离居”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描述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离散,人们流离失所的情景。在运用时需注意不当使用场合、误用对象和用词不当等错误用法。

不安于室

“不安于室”的读音标注拼音为bù ān yú shì,含义为在家庭中不满足、不安定或不安于家庭生活。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内心的不安分和渴望寻求刺激、冒险或更丰富的生活经历,强调对于现状的不满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典故涉及古代文人的追求、诗经中的描述等。近义词包括躁动不安、野心勃勃等,反义词为安于现状、知足常乐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用法,避免误解。该成语在描述人们对于更高目标、冒险精神以及不满足于现状的心态时十分常用。

安土乐业

本文介绍了成语“安土乐业”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表达的是人们热爱家乡、追求安定生活和对工作的热情与满足感。最早出自《汉书·货殖传》,描述了古代人们安土乐业的生活景象。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用法的恰当性,避免错误使用。

荜门圭窦

本文介绍了成语“荜门圭窦”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提供了相关例句。该成语形容简陋窄小的门洞或通道,比喻贫寒人家或居所。典故源于古代人们简陋的居住环境。注意在运用时不要用于过于宽阔的门洞或与其他类似成语混淆使用。

橘化为枳

橘化为枳是一个成语,源自《淮南子·泛论训》的典故,意指由于环境或条件的变化导致事物本质发生改变。它常用来比喻人处在不良环境中会受到不良影响。这个成语的读音、含义、近义词、反义词、使用方法和错误用法示例都需要正确理解。文章详细解释了橘化为枳的含义和用法,并给出了相应的例句。

访贫问苦

“访贫问苦”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ǎng pín wèn kǔ。它源于古代官员或文人走访民间的活动,意为访问了解穷人的生活情况,特别是询问他们的困难和痛苦,表达了对贫困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该成语的出处并不唯一,但常见的是古代文献《左传》中的记载。近义词包括体察民情、慰问贫困等,反义词如漠视民生、富贵忘本等。政府官员和社会工作者常常进行访贫问苦的活动,以了解民众的真实生活状况并为贫困家庭提供帮助。然而,该成语有时可能被误用为一种形式主义的举动或用于不适当的语境。因此,具体使用时需根据语境判断。

洞彻事理

洞彻事理的读音为【dòng chè shì lǐ】,表示深入透彻地理解事物。该成语形容人的智慧和洞察力敏锐,能迅速理解复杂事物并做出正确判断。它没有特定的典故或出处,但在古代文献中常出现。近义词包括洞察秋毫、明察秋毫等,反义词则包括懵懂无知、浅尝辄止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为贬义或在不当场合使用,并与“透彻了解”区分使用。洞彻事理能力的人能够洞察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有助于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功。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